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如何让“形势与政策”公共课更出彩

作者:夏祖奎 王成英 发布日期:2012-04-20

摘要:不同于传统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变化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时效性,追逐热点,解决“知其然”的问题,还要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反映形势与政策表象后的规律性与理论性问题。通过探索如何将此门“特殊”的思想政治课教得出彩,为更好地探索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公共课;思想政治;课程安排

 

北京大学作为全国一流大学,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政治素养与理论修养在同龄人中也是较高的。因此,对于课程授课质量,他们的期待往往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他们不仅仅希望通过课程了解书本表象的内容,更期望能够在此基础之上透过形势之“形”,把握当前局势之“势”。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认识到国家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学会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正确方法,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升。对于北京大学的学生而言,这是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关键。这样的前提与背景都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授课的前期准备还是授课方式的选择,都务必要尽心尽力。要做到不仅是参照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要点,更要将教师本人对于局势的把握以及分析能力融入其中,准确地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变化的动态,不断增强课程讲授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北京大学于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起正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笔者作为主管教师全程参与了课程的讲授、考察和作业及试卷的批阅等工作,因此,对教学工作的利弊也把握得比较全面。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希望能够通过思考与创新,将这门“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得更出彩,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1]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课程的首次开设是“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尝试,为了使课程走向正轨,摸索出适合北大学生的授课方式,笔者做出了一些尝试:

(一)以专题形式设计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浅”政治性的课程,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们对它的兴趣较为浓厚。相比于其他公共政治课程,这门课明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授课教师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由不同专业的老师负责不同的专题,发挥各自所长,力图实现授课的科学化与专业化。课程内容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并适度与政治理论相联系。

(二)加强课堂与课下管理

每个课堂配备专门的助教。助教不仅辅助老师管理课堂,还要管理网络平台,以加强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助教互动,畅谈国内外形势,分析时事政策。

(三)积极申请教辅材料的编写

为了规范授课内容,总结课程内容,授课教师们向学校教材科递交申报编写本课教材的申请,并着手写作,力图在详实资料以及独到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北大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授课内容。

(四)了解学生需要,加强改革

为了摸清学生对本课程的期望,了解学生对本课的基本需求,教学组对学生们进行了调查,并将调研资料整理汇编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议与期待》。

尽管为了课程的顺利开设做出了以上诸多尝试,但是客观而言,由于该课程是首次开设,教师经验不足,因此在实践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一是课程内容的新颖度不高。该课主要讲授当前的国内及国际形势,调动大学生关心时事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部分专题没有紧跟形势的变化,上下学期所讲内容变化不大,从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是授课内容的体系性和连贯性不足。由于采取专题教学,各个教师只负责其中一至两个专题,虽然所负责的专题都是各个老师的研究专长,但是从整体来看,各老师所讲内容并不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样,学生们在学习完这一专题后,较难在短时间内顺利地转移到下一专题。

三是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由于课程只有一个学时,教师为了把备课内容全部教授完毕,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学生交流讨论。因此,学生们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致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培养。

四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连结性不够。“形势与政策”有两个学分,其中一学分为实践课,另一学分为理论课,前者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的,后者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由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管理方式也不统一,校团委不清楚理论课的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实践课也不了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具体教授过程充满了疑惑。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改进建议

为了使“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更出彩,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当下,把握国内外形势

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应关注眼下,放眼全球,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国内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形势与政策课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选择近期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教师应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讲解,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分工协调,实现高效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方面,各专题负责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协商,力求最大程度地使专题内容间相互衔接。教学组应在每学期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在基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专项研究领域对各个教师进行分工。这样不仅可以使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能使其所讲内容形成一个严密的、合乎逻辑的体系。

(三)强调互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式的互动性方面,应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这方面,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把上课前十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周热点报告,具体做法就是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到不同的上课周次进行一周热点报告,教师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点评,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进入到正式讲课。这样虽然授课时间有所减少,但并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大大提高,同时,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思考也会更加深入。

(四)统一安排,促进知行合一

在教学管理的统一化方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负责理论课与实践课。在两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造成了管理的混乱,从而给学生带来了种种不便。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应该实施管理统一化,理论课和实践课都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这样不仅解决了管理混乱的问题,也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在引导大学生关注形势发展和社会现实,客观看待和理性分析热点问题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将不仅仅局限于感情和道德范畴,还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世界形势、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深刻理解党的主张,从而开拓思路、勇于尝试,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办得更好,使其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公共课程。



作者简介:夏祖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 级硕士研究生

王成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