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由于低质量信息大量传播而导致的“信息焦虑”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普遍,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文章就“信息焦虑”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予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地提出对策建议,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促进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焦虑;成因;影响;对策建议
一、“信息焦虑”概述
“信息焦虑”是指人们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信息质量或客观外部环境等不同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如紧张、忧虑、恐惧等。它是大脑在低质量信息大量输入时承受力和适应性降低的表现。“信息焦虑”这一概念在1989年由美国学者Wurman在《Information Anxiety》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信息焦虑是数据和知识之间的一个黑洞,在信息不能告知人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时,它就会产生”。[1]
在当代社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产生明显变化。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大,当受者获取信息的数量超过其大脑承载力,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时,就会引发信息焦虑。信息时代激烈的竞争也进一步导致“信息焦虑”现象日益扩大。有研究表明,我国人口中信息焦虑综合征患者的比例约为3%-5%,其中在青年人中表现最为明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
二、大学生的信息焦虑现象
(一)信息焦虑现象的表现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群体,容易理解、掌握网络技术,对互联网有着很强的依赖。信息焦虑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得尤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在信息搜集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信息饥渴[3]和信息迷失[4];而在信息处理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信息悬念[5]和信息消化不良。[6]
在网络传播时代,个人能够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以致超过了个人所能接受、处理和有效利用的范围,甚至导致机能故障,出现“信息过载”现象。[7]同时,由于大学生多数情况下并非通过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在信息转述和传播的过程中,很难直接向信息源予以求证,经常容易引起对信息含义的误解并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二)大学生“信息焦虑”的成因分析
引起信息焦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 信息数量的激增和质量的下降
有学者指出,信息焦虑是大脑高级中枢接受的外界信息超出其承载力导致的[8],是由于人们对海量信息难以有效利用而产生的担忧和焦虑。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成为信息传播者的门槛大大降低,社会信息量高速膨胀。然而,“过量的信息也使有用的信息被淹没,从而找不到有用的信息,出现与信息荒漠化同样的结果,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在绝对的光明中和在绝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9]信息量的急速扩张反而使搜寻者越来越无法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
信息质量的下降对信息焦虑的产生同样具有影响。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中,信息由于经过专业人员的把关而具有质量保证。但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者常常可以匿名,导致许多人肆无忌惮地传播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引发信息接收者的信息焦虑。
2. 个人信息素养不足
信息焦虑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密切联系。所谓信息素养,即“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的总和,是认识和表达信息需求并从信息资源中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能与信息知识、信息意识、知识、伦理总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和品质”[10],对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的甄别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信息素养越高,就越能有效甄别出信息的真伪,判断出信息的价值。信息素养越高,焦虑现象就越不容易发生。
笔者在对北京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中,详细研究了信息素养与信息焦虑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建立的回归模型(见表1)中可以看出,信息真实度的甄别力(truth identity)在α=0.05的水平上与自我满意度(反向测量信息焦虑程度)呈正相关(β=0.320)。面对浩如烟海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信息定位与信息甄别能力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对自身的满意度较低,这是信息焦虑的表现。
3. 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合理
信息渠道的选择对信息焦虑现象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渠道传递的信息,在质量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笔者采用概率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最常通过“社交网站上他人的分享”了解新闻信息,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途径[11]。有47.3%的被调查者最常从“社交网站上他人的分享”中获取就业与实习信息,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途径[12]。而“社交网站上他人分享”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较低,许多网友往往为了赚取“粉丝”数量和个人主页的访问量而发布、传播一些新奇、有趣、恶搞甚至虚假的信息。经常由此获取信息的大学生往往很难获得自身真正需要的信息,就容易产生信息焦虑症状。
4.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伴随着愈发加速的全球化趋势,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也处在冲突与融合之中。在我国,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群体也难免受到影响。在抽样调查中,我们对价值观差异程度与大学生焦虑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α=0.05的水平上,价值观差异(value diversity)不利于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清晰认知(work awareness,是信息焦虑程度的量化指标),二者呈负相关(β=-0.152)关系。价值观差异越大,大学生就越难以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焦虑情绪也更容易产生。
三、信息焦虑的影响
信息焦虑一旦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就会对这一群体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它作为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这一群体对信息的合理利用,并对其心理、生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对学生的影响
从前文分析中不难看出,信息焦虑普遍存在于当代青年学生之中,并且这种现象不仅仅有相当的“广度”,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择业三个方面均有影响。
1. 学习方面[13]
笔者对有信息焦虑症状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回收的160份问卷中,学生最常关注的信息类别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存在信息焦虑症状的学生往往最关注娱乐信息(32.5%)。为了研究最关注娱乐信息与学习成绩优劣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二者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绝大部分不太关注娱乐信息(约为83.3%)。通过
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得出的Pearson’s R和SpearmanCorrelation均为-0.307,且其显著性均为小于0.05,可以认为这两个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得出结论:信息焦虑的大学生往往很关注娱乐信息,而这又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社交方面[14]
笔者采用“朋友数量感知”作为社交情况的量化衡量指标,以此对信息焦虑的影响进行考察。对于信息获取和信息质量同朋友数量感知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5所示: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信息获取便利性的回归系数是0.231,而信息质量完整性的回归系数是0.174,二者同为正值,整个回归模型解释力为12.6%。由此可见,由信息质量和信息获取所引起的信息焦虑对学生的社交产生了一定影响。
3.择业方面[15]
在择业方面,研究者主要考察的是信息焦虑对学生职业目标明晰度的影响。信息获取的便利度低、信息质量低和信息多元化程度高带来的信息焦虑对当代青年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良好就业观造成相当程度的不良影响。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信息焦虑往往让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无法明确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对他们在毕业后的择业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信息焦虑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影响
1. 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由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转变为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这意味着高校通过传统媒介,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报纸,进行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的工作方式已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高校通过何种渠道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文明成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信息的价值多元化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逐步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始终走在思想争鸣的最前沿。信息背后的价值观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特别是在西方思想潮流的冲击下,当前校园价值观趋于复杂,校园已成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学说以及功利世俗主义共舞的大戏台。部分大学生追求的甚至“不再是生活意义的揭示、审美的情趣与知识更新的增长”[16],而只是追求生理或心理上一时的满足。价值观多元化使得这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向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道路上迷茫踌躇,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大学生信息焦虑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信息焦虑现象,高校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其产生原因和机理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调整高校育人工作方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文明成才,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从而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一)健全工作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在受到多种价值观影响时,大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容易产生焦虑感,继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鼓励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排解、消除不良情绪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采取“心理工作坊”的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具有信息焦虑症状的学生,进行必要干预,将心理健康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
高校应加大对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持,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以学生就业信息为例:首先,高校应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库,定期汇总、整理、发布供职单位的官方通知、公告;其次,可在校园内固定位置开辟电子屏,定期发布权威就业信息并滚动播放;再次,可将校园招聘会进一步扩展成为常态化的信息交换平台,加强供职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
(三)改善信息监管手段,保证信息资源质量
为从源头上解决信息质量低的问题,首先,高校需要开辟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并引导学生学会从权威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从而促进真实信息和有效信息的传播,减少虚假信息和无用信息对大学生情绪产生的干扰;其次,进一步改善信息监管工作,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过滤不良信息、筛选优质信息,为学生提供有效、高质的信息资源。最后,高校应加强对BBS、校内网上论坛等的管理,严厉打击发布、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行为,使其成为安全可靠的绿色信息平台。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高校如果能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将大大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信息焦虑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依托相关院系开设面向全校的通选课程,将其纳入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另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活动,将信息素养提升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使得大学生懂得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
王其华 北京大学团委综合办主任
[1] Wurman RS.Information Anxiety[M].New York:DOUBLEDAY,1989.
[2] 蒋永福:《论知识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 年第 6 期。
[3] 指强烈的信息搜寻欲望导致盲目花费时间、精力搜寻没有价值的信息。
[4] 指不能快捷有效地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5] 指所获取的信息含义不确定,不能准确地理解信息内涵。
[6] 指由于获取的信息数量巨大而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理解与消化。
[7] 顾犇:《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 年第 5 期。
[8] 刘君:《后信息时代的信息超载与信息焦虑》,《电视工程》,2004 年第 1 期。
[9] 肖峰:《网络时代的注意力问题》,《社会学家茶座》,2007 年第 1 期。
[10] 韩利英:《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问题探析》,《情报教育》2005 年第 9 期。
[11] 调查中其他选项有:报纸、广播、电视、学校网站、与同学交流、新闻门户网站、BBS 论坛和其他。
[12] 调查中其他选项有:老师介绍、学校网站、同学介绍、心仪公司(单位)的官网、搜索引擎、BBS 论坛和其他。
[13] 此处主要考察的是由信息无价值和信息垃圾引起的信息焦虑。
[14] 此处主要考察的是由信息无价值和信息垃圾引起的信息焦虑。
[15] 此处主要考察的是由信息素养引起的信息焦虑。
[16] 徐向农、卢岚:《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