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网络流行词可以发现,部分青年学生存在着急于成功、心气浮躁、好高骛远、逃避现实、自怨自艾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青年的健康成长。针对此现象,挖掘并剖析雷锋精神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丰富时代价值,探索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雷锋精神;思想教育;时代价值;传播策略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半个世纪的历史沿革中,伴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雷锋也被赋予了多重角色:他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典型,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楷模,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人物。雷锋逝世时年仅22岁。透过其短暂的一生,我们可以归纳出无数荣誉背后的雷锋最为质朴的形象——一名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凡贡献的普通青年。雷锋首先是一个青年。因此,青年人更应走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雷锋精神带给青年人的启发也是具有冲击力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雷锋作为青年的特质,还原雷锋的青年形象,使雷锋精神成为引导当代青年成才的动力源泉。[①]
一、雷锋形象对当代青年中的不良情绪有“针对性疗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相对于雷锋生活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当前的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发展模式都更加多元、多变和多样。这种变化对社会思想和个体意识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得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蚁族”、“官二代”、“贫二代”的论战,反映出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追求个人成功的强烈愿望,也反映出部分青年人的浮躁心态。“蚁族”、“官二代”、“贫二代”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现象,在每个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们在当前作为一种社会问题从舆论中凸显出来,必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尚处于转型过程中,与以往时代相比,个人的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过度商业化所倡导的功利观念造成了以追求效益为核心的竞争格局,增加了上班族的生活压力。这种激烈的舆论论战,也可以折射出青年思想、心理的巨大转变。“蚁族”现象和对“官二代”、“富二代”的非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张力和其对青年心理造成的强大影响。这些因素导致部分青年渴望成功、急于成功,但是同时又对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因而存在普遍性的焦虑感。
“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部分青年产生了好逸恶劳、不愿付出的生活惰性。当前的青年一代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80 后”、“90 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过度保护与关爱,很多青年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宁愿成为“啃老族”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这个群体逐渐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不良趋势。个人主义逐渐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价值取向,考虑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快乐出发,强调利益索取,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
宅男宅女的出现,反映出网络时代的部分青年日渐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的不良心态。“宅”、“宅男宅女”是在中国青年一代中广泛流传的新兴词汇。具体而言,“宅文化”是指一种热衷于待在家里的文化浪潮,而从深层意义上说,“宅文化”是现代青年群体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一方面这是现代个人消费文化发展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当代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和逃避。“宅男宅女”们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受到不少挑战,对青年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化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青年人中存在的抑郁、消沉、暴躁等“现代文明病”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新近还出现了以“屌丝”自称的网络青年群体,他们一般来自农村家庭或城市底层小市民家庭,自封“屌丝”的举动流露出他们的无奈与自嘲。这是继70 后“凤凰男”、80 后“官二代”、“富二代”、“高富帅”概念以来,青年群体同类型负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在“90 后”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关于“屌丝”的网络流行词和对话模式逐渐在不同家庭状况的青年学生群体内部弥散开,表达了他们反讽、戏谑的心态和对现实的不满。从深层次来看,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的获取和个人观点的表述都极为便利,社会矛盾和众多不公现象在网络集聚和放大效应的作用下,成为了众多普通青年关注和抨击的对象。
然而,该类青年的行为举止却充满诸多矛盾。他们自觉身份卑微、未来渺茫、感情空虚,加上日常生活中表达渠道不畅,网络中的他们表现出自怨自艾的逆反诉求。但思维的惰性又决定了他们不愿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一味地逃避,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生活现状但又不愿行动起来。这就形成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屌丝”青年。
社会现实问题与青年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相互作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环境和网络氛围,对青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促使我们更加迫切地去深入思考和挖掘雷锋身上所体现的光辉特质和永恒价值。从一种比较的视角出发,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雷锋孤苦一人,更不要说什么家庭背景和人脉,也谈不上高学历,职业当然也是很普通的。但正是在这种状态下,雷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得雷锋短暂平凡的生命焕发出永恒的光彩。这样的雷锋形象,恰好是医治当代青年一些“时代病”的良药。
二、还原对当代青年具有感染力的雷锋形象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去神化”的时代,更何况雷锋本不是神。所以让雷锋精神走进当代青年心中的一个逻辑前提是,雷锋能够让他们“服气”。服气的理由只能在于:雷锋已经实现了当代青年所渴望的理想。而当代青年的理想是什么呢?应该说是成功和快乐的结合。事实上,纵观雷锋的一生,他确实做到了既快乐又成功。
雷锋是“快乐青年”。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共同追求。在当今时代,快乐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但是,快乐也有着不同的境界,一种是将个人的快乐建立在索取、甚至是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快乐是自私自利且难以持久的。另一种快乐是将个人的快乐与他人和集体的福祉密切联系起来,并争取在为他人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达到一种源自内在的深层次的快乐。可以说,真正的快乐与服务他人是互为助益的。一方面,只有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才能够真正快乐和幸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能够从中获取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服务他人才能够有长久的动力支持。
雷锋正是这种“快乐哲学”的积极践行者。从内心追求来看,雷锋也是快乐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雷锋做好事时的内心愉悦感,也正是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雷锋践行着自己内心的这种“快乐哲学”。从流传下来的雷锋照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满脸阳光的青年人,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春乐观的生活气息,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因此,作为一个青年人,雷锋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始终是与他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生价值密切相关的。
雷锋是“成功青年”。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7 岁时,亲人相继故去,雷锋成为了一个孤儿。毋庸置疑,雷锋的生活环境和境遇是相当恶劣的。但是,雷锋并没有像现在的一些年轻人那样向现实低头、自怨自艾或者放弃个人的努力。相反,他珍惜自己的每一次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认真钻研。同时,他也没有因为所谓“命运的不公”而选择自私自利,相反,他总是怀着感恩之心,无私奉献、回馈社会、服务祖国和人民。
雷锋出身贫寒。用现代人的社会关系观念来看,他也没有强有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同时他的工作起点也不高,最初在乡村当了近3个月的秋征助理员,搞征收公粮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负责,雷锋又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在县政府当公务员。195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工作模范。可以看出,与当下一些青年的好高骛远、自怨自艾、不愿努力等不良倾向相比,雷锋更踏实、更沉得住气、更愿意去刻苦钻研,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做精做好。
但是雷锋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1958年,他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钢铁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鞍钢的一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60年,雷锋入伍,他在部队的表现也同样非常优秀,获得了“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并荣立二等功。后来,他又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8月,他成为了运输连四班班长。就一个22岁的青年而言,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而且如果不是因为那场事故,相信他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以看出,单凭快乐和成功,雷锋就足以成为当代青年的榜样了。伴随雷锋形象的逐步丰富,其中的一些内容对当代青年也是非常有感染力、亲和力的,并且非常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要求。其中突出的特征至少有三个:
雷锋是“感恩青年”。感恩在中国古代的道德哲学中早有体现,但真正成为一种生活哲学,则是现代语境的产物,而雷锋精神的精髓之一就是“感恩”。雷锋出生于旧社会,受尽地主压迫,阅尽人间苦难,正是因为感恩新社会,雷锋才会不断地回报社会。雷锋说过:“我们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应该‘饮水思源’”。从这个意义上看,雷锋是“感恩青年”。
雷锋是“文艺青年”。翻开雷锋日记,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学学历水平的年轻人颇有文采的表述。雷锋还作过9 首诗,其中一首以“南来的燕子”为意象,描述所在的团山湖农场的变迁:“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同时,在战友的印象中,雷锋接受新鲜事物很快,爱看书,爱看电影,爱跳舞,是现代语境下的文艺青年。
雷锋是“时尚青年”。雷锋的时尚不仅表现在他爱文艺,还包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的他的爱拍照、穿皮夹克、骑摩托车等等这些“潮男”形象的派头。根据现有的史料,现实生活中的雷锋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运动,阳光开朗,总是走在当时社会潮流的前列。
可以说,如上描绘出来的建立在雷锋生平史实基础上的雷锋形象,对当代青年具有自然的感召力。唯有这样的雷锋形象,才能真正唤起当代青年发自内心的学习的渴望。
三、在解读雷锋事迹的基础上推进雷锋精神的传播和践行
学习雷锋的活动一直在开展,但实施效果却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前面论证了雷锋虽然和当代青年身处社会环境不同,却对当代青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之后,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样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成为当代青年的心灵宝藏。
(一)让青年人自己在深入了解雷锋事迹的基础上感受启迪和感动
面对当代青年身心特点,弘扬雷锋精神不应预设某些宣传口号进行道德说教,要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防止走过场、“一阵风”。要引导青年深入了解雷锋生平事迹、阅读雷锋日记,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在整体的历史社会背景中理解雷锋精神,还原雷锋精神的人性光芒,逐步确立雷锋精神超越时空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实践证明,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雷锋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所体现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宝贵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并且应当大力倡导的。
(二)让青年人通过喜闻乐见的载体深入解读雷锋生平事迹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创作一批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的有关雷锋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这是因为,影视与文学作品是对当代青年影响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它们能够将说理和讲故事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此外,在传播机制上要根据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青年群体接受习惯的新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让青年人全面理解和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和要义
深入解读雷锋生平事迹,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绝不仅限于普通意义上的好人好事的层面,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具体言之,雷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其次是他甘于奉献、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而他乐于助人、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可以说都是前二者的衍生和扩展。而就雷锋精神的普遍性而言,前二者也是更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四)让青年人根据各自群体的特点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
学雷锋活动,应奠基在理解雷锋事迹及其精髓的基础上,并根据各青年群体自身的特点来开展,要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一致。从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意义来看,基于身份的一致性,可以说雷锋精神对于进城务工青年、农民工子女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要通过在务工青年和农民工子女中开展学雷锋活动,着重培养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努力引导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创造自己美好精彩的人生。具体到青年学生群体,应引导青年学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合理建构求学计划,不断夯实知识基础,努力掌握真才实学,以最大的热忱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投入学业;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为建设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充分结合自己的成长环境、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当地实际,积极投身到社区服务和校园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不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从而使学雷锋行动内化为一种内心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