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为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制度化、日常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中,开展“党群手拉手”活动,通过“一对一”的互助形式,激发学生党员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与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为使该项活动长效、规范地开展下去,学院通过推进制度化建设,依托联系、反馈、总结、评估四大机制,确保了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并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将制度推广到学生实习工地,促成了实习基地临时党支部的建立,迈出了基层党建创新的坚实步伐。
关键词:雷锋精神;党建创新;“党群手拉手”[1]
2012 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 周年,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良美德的升华,至今已经影响了几代人。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速,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变化,雷锋精神的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3 月来4 月走”的现象让雷锋精神的宣传更多地成了一种节点性的工作和宣传任务。而当下“南京彭宇案”、“广州小悦悦案”等事件,又增加了学生对“学雷锋”行为是否会成为一种负担的顾虑。如何有效地让高校学生接受并认同雷锋精神,让雷锋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榜样变成可亲、可敬、可信的道德模范,是摆在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是传达并完成学校和基层党委工作要求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发展党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学生在经过层层选拔和考察之后成为组织的成员,是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肩负着带领广大学生群体共同进步的使命。党员学生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考古文博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深知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不断创新,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一直将学生党建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适合院情、富有特色的活动形式,努力将学生党建打造成为学生喜欢、老师满意、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育人平台。在开展基层党建创新的过程中,学院通过推进“党群手拉手”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尝试以“一对一”的互助形式将“学雷锋”活动制度化、长效化。
一、开展“党群手拉手”,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党群手拉手”活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结对子的形式,让一名党员联系1 ~ 3 名非党员学生,通过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交流互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互助的形式不仅为加强党群关系提供了平台,更让他们在互助的过程中提升服务意识,感受奉献带来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并践行雷锋精神。
在思想上,学生党员在手拉手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向群众介绍党的性质、宗旨、路线和章程。
在行动上,学生党员要以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身体力行的雷锋行为来感染群众。“手拉手”让更多参与者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被动接受组织教育到积极主动向组织靠拢,从而使得支部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在提高学生的入党积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入党过程中的功利性动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在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手拉手”活动为党建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针对某些学生有宗教信仰的问题,学生党员在尊重其个人信仰与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精神沟通,并尝试通过寻找共同的关注点,避免信仰问题所引发的分歧,引导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并关注其思想变化,确保其信仰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在党员的帮助和带动下,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并将互助、互爱的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在学习上,学生党员大力提倡专业上互帮互助,发挥特长,共同进步。通过谈心、一起自习、考前大讨论等方式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发现问题,再根据其个人特点制定适合专业特色的学习规划,在相互督促中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因专业思想不稳定或情感上受挫等问题而影响专业学习的学生,学生党员都争取掌握第一手情况,并由结对子的党员对其进行思想开导,为其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尽快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生活上,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党员一方面注意其心理变化,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防止贫困为其带来不良情绪;一方面积极向院系反映情况,通过为其申请助学金、帮助寻找勤工俭学机会等方式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较为特殊,在集体中显得比较孤单。学生党员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对其可能影响到其他学生生活学习的不良习惯进行适当纠正,引导其换位思考,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二、深入“党群手拉手”,提升学生对共产党的认同感
雷锋精神历经岁月洗礼始终能作为我党的道德符号被广泛接受,这得益于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除了上面所概括的服务和奉献精神之外,雷锋精神所推崇的还有一个品质,那就是忠诚,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教育部每年会在学生中开展思想状况滚动调查,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中针对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识方面,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在思想状况滚动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即“你认为爱党和爱国的关系”,很多学生选择了“爱党和爱国不是一回事”。诚然,“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其核心是特定的拥有主权的政治共同体”,而“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是治理国家的合法执行者。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但这还不是合法性的全部。因为执政的合法性是人民所赋予的,要想获得政权的长期合法性,必须让老百姓产生道义上的认同感,拥有一套让民众自愿服从或认可的文化—道德—伦理的基础。因此,任何政党想要维护自身的政治权威,就必须构建一个既符合民众的国家认同需要,又有助于巩固执政党领导地位的文化符号,而雷锋既忠诚于党和领袖,又忠诚于国家及人民的形象满足了社会主义中国对这种文化符号建构的需要。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党群手拉手”开展了“红色之旅——精神洗礼•心灵沟通”、“百年中国,建党丰功——建党纪录片观影活动”、“听老党员讲过去的故事——学院党员教师访谈活动”、“红色90年——行红色之路,唱红色之歌”等活动,同时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从我做起——纪念圆明园罹劫150 周年学生主题党日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加深了对党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入党这种被选择的荣誉感。此外还规定了在每月一次的党员群众民主生活会上,党员除汇报近期的帮扶工作外,还需汇报近期对党的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邀请教工支部为党员和群众讲解最新的理论成果,将“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雷锋精神融入每一次的头脑风暴中,通过不断交流和学习,提升党员和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三、深化“党群手拉手”,推进“学雷锋”活动长效化、日常化发展
手拉手活动在创建之初便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但青年人对新鲜事务接受快,腻烦也快,只有将一个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使活动长效化、日常化。因此, 为保证“学雷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考古文博学院对“党群手拉手”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一)联系机制
在手拉手活动中,体现雷锋精神最显著的是“帮扶”这一核心内涵,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联系机制是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手拉手活动中的联系机制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条线索。横向联系即建立起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学期之初,由院党委副书记带领各支部书记根据年级的学生总数、专业分布、党员和非党员学生人数及其家庭、学习情况,确定每名学生党员在年级内部与1—3 名非党员学生结成小组。每一位党员根据各自联系的非党员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联系方案并报请支部审核。纵向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年级间的联系,即高年级联系低年级,硕士联系本科,博士联系硕士,加强各年级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学生支部同教工支部的联系。通过邀请教工支部老师参加学生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支部与教工支部的联系。
(二)反馈机制
学雷锋的主要出发点之一便是“助人为乐”。这其中更多反映的是“助人”者的心态,以助人为快乐,但很多时候这种行为却忽视了“被助者”的心理需求,到底哪些方面需要被帮助?这种帮助的形式是否合适?这些都是每一个“助人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帮助“助人者”和“被助者”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党群手拉手”活动在鼓励党员积极主动地传递爱心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定期地关注非党员的情况,比如心理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等,有的放矢地进行互助行为。同时本学院党委和党支部通过座谈会、学生助理等渠道侧面了解结对双方的情况和互助的效果,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准确的指导。
(三)评估机制
一个活动长效良性地发展不可或缺的便是激励机制。有人说,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报酬的行为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其实不然,手拉手活动开展之初,很多党员只是把这种互助的行为看做是一时的“好人好事”,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和规范,党员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的形式不是金钱,而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强化了个人的存在感,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党群手拉手”活动在制度化建设上增加了评估机制的建设,该制度通过让党员和群众以自评的形式了解党员互助成果,并在“元旦联欢会”等院系大型活动中增设“今年我最想感谢的人”环节,让在党员帮助之下顺利入党的学生说一段话来感谢曾经帮助过他的党员同学,让这种互助举动得到应有的肯定。
“党群手拉手”制度创立5 年来,虽然仍存有不足,比如部分学生对制度不够了解,交流浮于形式,不够深入。另外部分学生党员对制度的责任感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带头作用等等。但是实践表明,以制度化的形式和畅通的渠道来加强党群联系,激发党员的服务意识,对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逐步完善这项制度,使其在加强党建与促进党群联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