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2012年度全体会议发言摘要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2-04-20

 201219日,《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2012年度全体会议暨“国际化、网络化形势下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主题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召开。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编委会顾问、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编委会副主任、原校团委书记、昌平区阳坊镇党委书记吕晨飞及校内外相关专家和全体编委出席会议。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霍晓丹主持。

会议听取了杂志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的2011 年度工作汇报,表彰了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还就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全员育人”、“实践育人”工作和加强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出席会议的还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副社长谢成宇,《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寇红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执行主编郑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周文辉,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高校辅导员》编辑部主任夏晓虹,原《北京教育(高教)》副主编、《北京教育(德育)》执行主编包和春等校外专家;以及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北大副秘书长赵为民,副教务长吴宝科,副总务长赵桂莲,纪委副书记周有光、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冯支越,校团委书记阮草,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等校内专家和编委;部分作者代表、编辑代表和学工系统干部教师也出席了会议。

现将会议发言摘要如下:

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蒋广学

2011年是《北大青年研究》在过去6年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的一年。一年以来,杂志出版4期,推出28个专栏,刊载101篇文章,发表60万字,平均每期页数达100页左右。本年度经编辑部推荐被校外核心和权威期刊转载的文章达61篇,转载率突破60%,转载文章发表范围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校辅导员》、《北京教育》等各类期刊。这一成果有力提升了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理论和实务的整体水平。

过去一年,杂志的研究视野着重在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领域、工作队伍等4个系统展开,杂志办刊工作主要围绕以下4个方面推进:

1.贯彻落实办刊宗旨,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刊物平台,竭诚服务学工系统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战略。

《北大青年研究》编辑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工系统全面发展建设的宗旨:一方面,稳步做好专、兼职编辑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培养和打造了一支作风硬朗、态度端正、业务扎实、学术严谨的编辑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建设和利用刊物的工作研究和理论交流的平台,通过专题培训、理论学习、文章编辑、推荐外发等各种方式,为队伍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紧密围绕“依靠实践、服务实践”的办刊方针,明确刊物的定位,夯实发展基础。

《北大青年研究》致力于打造“全员育人”的研究平台,推动“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实施,为实现“全过程育人”发挥积极作用。杂志编辑部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契机,成功召开了“北大青年研究成果转化与学生工作实践推进”的主题座谈会;依托北大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努力将电子版的《北大青年研究》对全校学生骨干进行及时覆盖,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与学生骨干队伍思想观念的深入碰撞;在近两年刊物刊发文章的基础上,选编完成《创新与发展——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选编》一书;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效果评估模式,《“80”、“90”后价值观比较研究》、《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调研》、《第二课堂与创新素质培养效果关系研究》等优秀文章,体现了对德育工作部分环节的评估和考量的探索。

3.贯彻落实“科学化、精致化、专业化”的办刊理念,规范和完善编辑流程,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为坚持“专业化”办刊标准,本刊编辑部编写完成了《<北大青年研究>编辑部工作手册》,对出刊流程和编辑规范进行系统梳理;邀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等专家主讲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进行专题培训;参加《思想教育研究》和《北京教育》等期刊的交流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4.立足学生工作全局,把握青年工作方向,开展前瞻性、开拓性思考,努力打造专业化、学术化的青年研究主阵地。

在夯实青年工作研究基础, 做好长远制度建设和科学规划发展,加强同学校各个学术研究中心的交流与合作,保持对前沿学术信息的接受、理解与传播的同时,《北大青年研究》不断整合推出专业化、学术化成果,加强学术科研合作、课题调研合作、高校研究合作和校企研究合作等。2 0 1 1年,民生银行总部曾拜访青年研究中心,计划依托北大青年研究中心的平台,推动整个非公有制银行系统的青年行为、青年工作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表达了加强深度合作的意愿;校内相关部门的合作研究也在有序推进中。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下,团结全体编辑部同志,依靠学工系统各位同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办刊能力,为提升北大学生工作系统的科学化水平和精致化程度,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和理论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北京教育(德育)》原执行主编 包和春

从《转型与跨越》、《实践与探索》和《创新与发展》这3本论文集的出版来看,《北大青年研究》的丰硕成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3本论文集从杂志中一共选编了111篇文章,字数达到114万字;二是在质量呈上升趋势。论文集111篇文章中,有71篇被外刊转载,总体转载率超过50%;三是作者人数呈上升趋势。论文集的作者人数由第一本的61人次升至第三本的80人次,三本论文集的作者总数为207人次,体现出北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队伍的整体实力。

成果背后蕴含三条根本经验:首先,有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通过深入的思考和严谨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理念;其次,有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杂志的编委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又有资深的学工干部教师,还有一批青年才俊热情投入。这个团队是推动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最后,有一个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其中《北大青年研究》的小平台已成为北大学工队伍沟通思想、深化认识、展示成果的重要平台;而大平台就是《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与国内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权威和核心期刊。

《高校辅导员》编辑部主任 夏晓虹

《高校辅导员》自创刊以来,得到了《北大青年研究》的许多帮助和支持。《北大青年研究》提供的许多稿件也使《高校辅导员》杂志的质量获得了提升,推动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专题研究,鼓励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总结提升。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国际化、网络化形势下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我认为目前的研究应结合这个大形势,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具体需要,培养和引导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时,为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还应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但在培训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学历的规定如何具体实现,辅导员在不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情况下如何有效为学生排忧解难、又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试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周文辉

很荣幸能被聘请为《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的编委会委员。在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中,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面向研究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学位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北大青年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不仅体现了杂志在选题方面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也体现了北京大学在育人培养领域的全面性。希望贵刊在这方面能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紧密结合,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

编委、《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寇红江

我认为辅导员“能力”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学生知道的我们也得知道,还得比学生们知道的更多;国外会做的我们也得会做,还得比他们做得更好;我们自己做得好的,也能在国际上得到瞩目和认可——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辅导员能力”。在 “网络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辅导员的要求还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学生会用的,辅导员也得会用,还得用得更顺手;能去“占领”的,就必须主动去“占领”,还得“占领”得扎扎实实;能去引导的,就得积极地去引导,而且要引导得不露声色。

编委、《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执行主编 郑端

在网络化时代,面向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可能同网络大环境相割裂。网络信息平台正逐渐成为青年学生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来源,而青年学生的网络参与也对网络媒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要研究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必须紧抓网络化的现实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我希望杂志今后坚持专业、科学的研究态度,就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引领工作予以持续关注,推进研究深度,真正为青年学生思想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策略、思路和方法。

编委、《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副社长 谢成宇

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高校党建工作也需要结合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紧紧联系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特点。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这个特殊的时期,紧抓契机,增加高校党建工作方面的研究文章,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

编委、《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彭庆红

《北大青年研究》不是一本闭门造车的内部刊物,而是一本集思广益、多元发展的杂志。一本杂志要不断进步,就应该吸收各方经验,拓宽眼界,完善自我。希望能够以我所长,为《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的发展与进步献计献策。

编委、社会学系教授 夏学銮

我所理解的辅导员的“能力”需求可从以下5方面加以说明:

学习能力,学习型社会中没有学习能力就不可能创新进步,我们的辅导员没有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很难成事的;

适应能力,这并非放弃崇高的信仰,而是说能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跟这个群体打成一片。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尊严;

沟通能力,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要用“小话语”而不要用“大话语”,用“日常叙述”而不是“典型叙述”;

管理能力,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日常的管理,特别要强调安全的管理,这一点对于高校来讲是要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领导能力, 就是不用外在的权威来影响他人,主要靠个人的一种魅力来影响他人的能力。在学生中很多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哪怕政府或者是辅导员做得再好,都要遭人指责。面对这个挑战,就需要我们的辅导员有非常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能力。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冯支越

在网络化背景下,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媒介化时代。在辅导员队伍自身能力建设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3个角度加以考虑:

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需要实现转型。这一转型需要思考如何从网络信息中去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如何在广阔的网络新平台中寻找工作线索,如何有意识地发现学生意见领袖;

第二,我们要真正关切学生,认真面对问题。在网络时代积极地面对与解决问题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当展现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化其实要求我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致化,要有一个迎接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

第三是根据寻找到的问题为改进自身工作提供契机。在发现问题之后,学生工作者要敏锐地把握问题核心,将人性完美与德行修养要求贯彻起来,抓住生发专题的契机,及时展开德育工作,优化教育效果。

副总务长 赵桂莲

我一直以来特别希望能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实际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北大青年研究》在张彦书记“科学化”、“精致化”理念指导下,在服务和育人的领域里,通过系统扎实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促进我们后勤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提升,进而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

副教务长 吴宝科

就《北大青年研究》2012年的发展思路,我提两个小小的希望:

第一是多发表理论水平高、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这是指导学生工作的指针方向。当前形势千变万化,如果仍固守老一套,恐怕效果事倍功半。

第二是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理论结合实践。调查研究是高水平的理论性文章的源泉。只有我们深入到群众当中,深入到学生当中,深入到青年当中去,才能够有发展的源泉,有创新的效果。

编委会顾问、原常务副校长 王义遒

要迎接国际化、网络化形势下高校育人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我认为应当注重“本土”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则应对国际化与网络化时就缺少牢固的文化根基。在2011年清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职能的一部分,理所应当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存在一个错误倾向,就是忽略了大学作为文化机构的作用。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当推进文化建设。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充分认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信仰,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辅导员培训和能力建设中,青年研究中心的任务重点应当是探索如何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使我们的工作和时代、国家要求相结合,并不断推进其他事业的发展。

编委会主任、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 张彦

编委们就国际化、网络化形势下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的主题进行研讨,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是本次编委会的一个创新成果。我们非常期待各位专家、编委对刊物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北大很多工作要办好,不仅要依靠学校系统内的同志,更要依靠系统外各位老师的支持,同时也要得到社会各方面同行们的帮助。这正与《北大青年研究》创办之初的理念相吻合。

在这里,我和王义遒老师一起,代表北京大学对各位编委会成员特别是系统外、校外、京外各位朋友对刊物的关心、对编委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北大青年研究》成为一个更好的平台,使得从事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的辅导员同志们能够用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思考、研究、探索,形成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最终实现超前性和前瞻性。

2011年是北大学生工作系统接受较大挑战的一年,但这一年杂志实现了更好的稳步发展。一方面是我们当年抓基础、打基层的工作做得好;另外,办刊物、动脑子的效果好。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青年研究》在整个队伍建设、整个学生工作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代表编委会对编辑部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2年杂志工作必须持续不断向前推进。这需要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深入领会、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和服务北京大学的发展建设;第二,刊物编委会的阵容还要不断强大;第三,还需要专家老师们为杂志发展贡献新的智慧。

针对此次编委会研讨的主题,我谈几点想法。这几年我主张思想教育工作要“科学化”和“精致化”,“科学化”要求我们必须找到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精致化”是指找到规律后将其落实好,做扎实、做踏实。这两者一个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一个是解决得好不好的问题。

大方向确定后就应该解决具体难题。在网络化、国际化的形势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超出传统管理和教育体系和范围之外,这是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就国际化来说,学生随着学校的开放、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进行国际交流,慢慢在往外走,因此我们教育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校园内学生,还包括在境外交流的学生。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将要越来越面对的问题是自己国内的学生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该怎么教育,当然还包括怎样教育在北大的外国留学生。就网络化而言,学生的现实活动尚且容易把握,但虚拟世界的活动就很难把握。而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又越来越大。比如,作为地理、空间概念,北大三角地还存在,但作为信息集散中心的北大三角地已经不复存在,仅有一些租房、活动信息。但是北大未名BBS三角地版面却是很多学生表达观点、想法和发泄情绪的平台。作为学生工作者需要学会分析、研究学生网上的想法观点、思想动态。所以“精致化”的理念还需要继续坚持,要将其变成一种工作自觉,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上。

《北大青年研究》的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善于做两者结合的文章。一些学生工作者都说现在学生难找。能够在多长时间内能把学生找到,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学生出国前,谁对其进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教育;回国后,又由谁进行比较分析、解答学生在国外的思想困惑,这些问题都应该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在这个时代,单纯为稳定而求稳定的观念已经落伍。稳定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打上学校的烙印,使其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显示中国的风采,这才是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才是北京大学应该做的。

北京大学应当从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内容本身,要注意到其他高校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努力为同行提供教育范式和标准。2011年的一大成果就是“全员育人”观念的进一步落实,这在刊物中有所体现。比如,其中联名的作者越来越多,系统外的同志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工作者开始关心、研究学生的发展。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学生工作,一辈子都会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懈探索青年成长发展规律,研究教育育人的规律。

《北大青年研究》还有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例如,论文的摘要存在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应当加以明确。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向校外专家学习,继续提高刊物编辑的水平。《北大青年研究》既是北大的,也是各位编委的,因此希望得到各位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心和支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