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和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厘清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路径,将有助于激发高校师生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构建和发展新时代校园文化。本文从校园媒体的媒介属性、文化特性、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和揭示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园媒体;大学文化;文化传播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文化的产物”[①]。“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②]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是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是大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柱。
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③]。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个性和独特气质,表现在大学所尊崇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等。
“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④]。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⑤]。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动力之源,内化为大学校园内每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与学术素养。同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越来越凸显自身文化传播的本质,具有向组织内和组织外传播自身大学文化的重任。
校园媒体是高校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厘清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路径,将有助于激发高校师生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构建和发展新时代的校园文化。
本文从校园媒体的媒介属性、文化特性、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和揭示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构建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媒体的媒介属性
目前,校园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传播系统,主要由校刊/校报、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宣传栏以及其它社团自办刊物等组成。
校园媒体,顾名思义,首先内涵媒介属性,其对于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媒介的社会功能来探究。
1948年,现代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中提出“媒介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后来,美国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在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大功能基础上又增加了“提供娱乐”功能。如今,虽然人们对媒介功能的认识日益深化,但拉斯韦尔和赖特提出的这四大功能论仍被视为权威的观点,被世人广泛引用。
第一,监视环境: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提供关于社会各种事件的信息,即媒体的新闻功能。校园媒体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学校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新闻信息,真实反映学校发展举措和最新校园热点,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外界了解大学的重要窗口。在信息传播快速、有效的传播过程中,其环境监视功能得以实现;
对于校园文化的环境监视作用则表现在:校园媒体向师生积极传播文化新闻,使大家对当前校内外的文化热点事件、新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关注,为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协调社会:指将社会的各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聚合全社会的力量,以应对变化和挑战,即媒介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媒体的协调功能首先体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校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通过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校园媒体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广大师生明确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加强师生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增强文化凝聚力。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层面,校园媒体的协调功能表现为对校园文化新闻、事件的选择、解读和评论。校园媒体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和选择性的新闻报道,引导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创造积极的舆论话题,同时吸引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传递遗产:指传递社会的文化成果、文化遗产。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学校里的各项工作,本质上都是具有特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文化活动。文化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为更多人所了解,便不可能为更广泛的社会所注意,更不能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和认同,也很难传递和发展下去。[⑥]高校文化传承和弘扬是校园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它一方面建立起广大师生对于自身所处大学的文化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正是大学精神产生的根基。另一方面,它通过一定的传播机制,将大学文化的精髓向外辐射,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中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提供娱乐:大众传媒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即提供娱乐。
丰富、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大学校园里师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校园媒体的必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校园内文化艺术演出、活动、课程等内容的挖掘和再利用,直接参与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不同方式,校园媒体向其受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内容。这不仅使师生在紧张的课/业余时间获得休息,在无形之中也培养和提高了公众的审美水准、陶冶了文化情趣、倡导了良好社会风尚。
二、校园媒体的文化特性
上个世纪60年代,传播学史上的奇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观点:媒介即信息。这看似荒谬的观点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涵:“媒介和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深层次心理上的;人类对任何传播媒介使用所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⑦]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发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媒介不仅深刻影响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效果等,其本身所呈现的特点也进入到文化中,融合为文化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加凸显出这一特点,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精神文化的范畴,对人们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媒介文化。
同理,以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存在的校园媒体,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校园媒体从选题策划、采编到产品刊载的过程,校园媒体及其自身的发展变迁,对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媒介文化形态,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形成大学文化认同的助推器。如校园媒体学生记者们发起举办的“媒体文化节”、摄影展等,本身就是丰富了校园媒介文化的内容。
三、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媒体不同于社会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校园媒体在完成媒体一般功能的同时,必须围绕大学的核心职能——教书育人开展工作。
作为大学校园中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媒体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还体现在:
1. 对师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媒体、使用媒体。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手段的进步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从原来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创造和传播者”。在这种背景下,媒介素养逐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⑧]。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媒介、如何积极地选择与接触媒介、如何全面地理解并鉴别媒介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如何主动地利用媒介等内容。
校园媒体对于大学师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增加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师生们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吸纳能力,积累更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对于新闻传播、影视艺术等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
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更直接地体现在,依托校刊/报、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等阵地,建立学生记者队伍,组织学生记者开展新闻采写、播音主持、编辑制作等实践活动。在具体而丰富的实践过程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精神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新闻、影视业务技能。对于那些非新闻或影视专业的同学,在实践中所传达出的媒介立场和思维方式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逐渐养成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态度和习惯,受益终身。
实践证明,在校园媒体实践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强,成为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四、校园媒体的辐射作用
大学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的战略高地、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⑨]。大学的校园文化,往往能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和进步起到深远的影响,是社会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媒体起到了关键的辐射作用。
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全面报道,校园媒体为社会媒体的的报道和传播提供线索、采写和稿件传输,借助它们的多渠道、权威性和影响力,突破校园局限,向社区和社会辐射,不仅传播了大学的形象,提升了大学的美誉度,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将大学文化的精髓推向社会,影响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当今国际社会,“文化霸权主义”现象依旧严重,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吹响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
作为文明交流的桥梁纽带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源头,大学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孕育时代先进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责无旁贷。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的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赋予了大学新的文化使命,对大学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校园媒体也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挖掘资源潜力,创新传播形态,为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②] [西班牙] 奥尔特加•加赛特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88 页。
[③] 王冀生:《大学之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43 页。
[④] [美] 亚伯拉罕•佛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2 页。
[⑤]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2004 年。
[⑥]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56 页。
[⑦] [加] 埃里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239页。
[⑧]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56 页。
[⑨] [加] 埃里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