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并引发了受众思维方式的变化。通过对于北京大学本科生数字阅读的方式、时间、内容和频率等数据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究数字阅读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阅读环境、阅读受众等角度对青年学生的数字阅读提出引导建议,以期为数字出版及阅读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阅读;引导策略
自从符号和文字出现以后,阅读和文字就密不可分了。长期以来,文字书籍一直是阅读的主要媒介载体,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人从语言符号体系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也泛指书籍阅读或纸质阅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3G时代的到来,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等方式的数字阅读开始普及[①]。所谓数字阅读即阅读的数字化,包括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如网络小说、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数码照片、网页等;还包括阅读终端或阅读载体的数字化,如MP3、MP4、阅读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信息渠道本身的介质特征对于人们接收信息乃至社会认知等知觉和理解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传播史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和印刷后,阅读载体主要是纸质的,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停留在平面媒体上。但随着大众媒介的出现,人类正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进入数字阅读,从文字的平面阅读转向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的立体阅读,使媒体所拟造的环境越来越逼真。人们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来认识世界,并通过拟态环境进行社会认知,形成自我的社会价值标准。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从请教权威书本变为遇事“百度一下”,折射出青年阅读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素养的变化。
一、研究方法
笔者将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揭示这种变化及其根源。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问卷调查辅以随机访谈,对北京地区8所高校本科生的网络阅读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被调查者的专业分布覆盖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医学部、跨学科类。
表1:调查受众分布统计表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86份,有效问卷共265份。问卷共12个题,涉及媒介接触、阅读习惯、态度及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优劣比较等方面。在286名被调查者中,男性占62.54%,女性占37.46%;其中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医学类分布比例分别为15.7%、10.4%、32.5%、21.7%、19.6%;样本的构成情况基本符合现行网络阅读主体构成的特征。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笔者采用目标式抽样方法随机对14位就读于北京8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进一步整理成文字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
二、问卷数据分析
由于数字阅读的具体内涵尚存在争议,因此笔者首先对数字阅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数字阅读是指:在线阅读(包括浏览网上新闻、网上小说、网上杂志等)、手机阅读(包括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阅读器等)和电子阅读器载体阅读(包括MP3、MP4、电纸书等)三种主要形式的阅读。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数字阅读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1. 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及时长
在青年学生通常采用的数字阅读方式中,有89%的学生习惯于在线阅读,6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阅读,仅7%的学生使用电子阅读器。这一结果表明:互联网的在线资讯被认为是最为丰富并最易获取的;手机阅读明显高于前几年流行的MP3、MP4等移动存储,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手机报的迅速发展和3G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子阅读器阅读呈明显消亡趋势,一方面与手机技术的发展趋向多媒体功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电子阅读器获取阅读内容困难以及功能缺失有关。在日均网络阅读时间的调查中,32%的大学生会进行两个小时以上的网络阅读,而用1~2小时进行网络阅读的则占51%,用0.5~1小时大学生占12%,只有6%的人每天网络阅读低于0.5小时。传统阅读所花时间调查结果则刚好相反,21%的大学生会花两个小时以上进行纸质阅读,而用1~2小时进行纸质阅读的则占29%,用0.5~1小时进行纸质阅读的大学生则高达41%,仅有9%的人每天纸质阅读低于0.5小时。(见图2)
图2:大学生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时长比例
2. 大学生数字阅读主要内容
在数字阅读读物的选择调查中,180人(63%)选择资讯浏览,明显高于其他读物,其中“手机报”是主要读物。由此可见,网络新闻和手机报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另外,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频率提高,171位调查者经常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检索,比如社会热点问题查询,术语查询,名词查询等,这也是网络阅读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纸质阅读过程中,遇有不明白问题或不认识生字时只能求助于字典,虽能解惑但耗时耗力。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出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网络小说和电子书仍在大多数人的网络阅读中占有一席之地,有66人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或电子书;有56人会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方面的网络阅读(见图3)。
图3: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内容
3. 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待色情及不健康网站的态度
面对色情网站,有31%的同学会好奇,进去观看;有17%的学生经常光顾,主动浏览;置之不理的则占48%;向有关部门举报的仅占4%。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仍旧十分严重,因此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
表2:大学生对待网络阅读中不健康内容的态度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待不健康信息的态度现状不容乐观。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使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黄色、不健康的内容大量输入。大学生往往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而客观评价和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却不强,故其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和法制观等极易受到这些信息的破坏,从而偏离主流道德标准,甚至走上反动和犯罪的道路。开放的网络阅读平台上种类繁多的阅读内容,对于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错误的引导。因此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对网络加强监管和治理。
4. 青年学生的信息检索及求证渠道
针对数字化媒体在青年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问卷对青年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86名被调查者中占调查总数68%的青年学生在遇有疑难问题时第一时间内会求助于网络,如百度、百科等网络搜索工具。17%的青年学生会运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解疑;9%的被调查者会向老师或朋友求助(参见表3)。
表3:网民进行消息求证渠道调查
数据证明,以字典为代表的工具书逐渐被网络百科相关检索系统所取代,青年学生对教师和朋友的依赖程度也明显下降,在增强独立性地同时削弱了群体合作意识。
三、深度访谈内容的分析
访谈调查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数字化阅读对青年学生内心深处的影响,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情操及媒介素养等。
1. 数字阅读对青年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
受访者中,大多数学生表示,由于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减少了他们去图书馆或者带一本书去教室阅读的次数。也有调查者表示,网络阅读的成本要比传统阅读的成本低的多,他们可以在线下载那些比较时尚、畅销的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听别人介绍一本书就需要到书店去买,但买回来自己又不喜欢读,只能束之高阁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买书费用。
在线阅读使学生的购书习惯发生变化,从原先书店购买到现在的在线查询,直接网购,节约了时间。在线查询同时也保证了所选书目的购买必要性,减少多余消费。
调查中发现,很多青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问题查询几乎告别了字典、词典。网络查询,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数字阅读对青年阅读行为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说是利是弊,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青年学生的“浅”阅读在时间上要远远超过“深”阅读。“快餐文化会给人一种很放松的心情,极少有心情看一些比较严肃的东西。”可见,“浅”阅读虽然浅,但使青年占有丰富的信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深”阅读固然可以给青年带来更多的思考,但对于当下终日忙碌的青年学生而言难以实现。并且青年如果要进行“深”阅读,其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面要相对就窄而少。
2. 数字阅读对青年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年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亲身实践认知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其对社会及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是建立在其所听、所阅内容基础之上的。“我的观点会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变得更愤青、能更悲观了,主要是关注阴暗面太多了。在和同学交流时更能包容各类观点。”
然而,同样的情况下,有些青年学生则讲述了不一样的感受。“网络上的阅读内容比较多元,个人喜欢看名人的博客,非常有深度,并且多元观点的碰撞更能引发自己的思考。”网络阅读改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途径,因此网络阅读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必定产生影响。有的学者认为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以致平庸和肤浅。甚至认为网络信息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网络阅读的不利因素,但基于本次调查,笔者觉得这种判断和预测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3. 数字阅读对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在网络中已成为独立的“自媒体”,可以随时传播信息和观点。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主体,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并不知道媒介素养,但是随着国家对互联网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宣传,对网络的一些规定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对于盗版,部分学生认为盗版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方便经济比较困难但又喜欢读书的人”、“虽然侵犯了作者的权益,但是普及了知识,客观上也宣传了作者,没有什么不好的”。
从调查的结果可知,当前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均有很大的提高,即使对媒介素养概念的不了解,但他们已经明白网络上是有规则、有法律的。另外,对于盗版问题,他们虽然觉得有存在的必要,但大部分青年学生承认或认识到盗版是对作者权益的侵犯。这也许对数字阅读的发展做好了前期的铺垫。
四、针对青年学生数字阅读的建议
网络媒介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受众地位,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在数字阅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自立性大为改观,不用像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那样等着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台把有限的信息送到眼前,他们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去自主选取。这就给提供数字阅读行业提出新的要求。
1. 建立品牌阅读网站,净化网络阅读环境
从现有的网络控制技术出发,每天我国互联网上都会出现大量新的网站、论坛、博客等,要想通过技术手段控制所有网站的信息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另外,网络信息传播呈多向、发散式,这使得传统大众传播中常见的“信息把关”、“信息过滤”不具现实性,用户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轻易地绕开“把关人”设置的信息障碍来获取信息。再加上网络阅读者有自我选择的自由和能力,他们随时都会被一些非健康网站牵走注意力。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着力建设一批融科学性、引导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站,关注大学生潜在的网上阅读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建设适宜有序的网络阅读资源,为大学生构筑一个多维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阅读资源。
2. 加强网络信息检索能力教育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能力有限的青年学生往往很难准确迅速地进行信息搜索。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检索和资源应用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各大学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文献检索课、讲座培训和网络阅读互动研讨等,强化大学生对网络阅读资源的选择、整合能力及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网络阅读习惯,使其具备良好的网络阅读意识、网络阅读能力和网络阅读道德。同时结合课堂讲授、上机实习、电子阅览室及个别辅导等向大学生推荐一批健康优质的阅读网站,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以预防与减少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盲目性及阅读过程中的迷失感,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当前,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以及媒体本体角色的缺位,媒体把关人以及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不高。我国青年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青年对媒体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媒体的信息;二是提高媒体的道德水平。通过多种方式教育青年学生“虚拟世界不虚拟”,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所养成的行为特征,性格特点也会在真实世界中呈现。因此,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要自觉地抵制和不传播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