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多元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作者:王 浩 万里鹏 孙 宇 发布日期:2011-10-15

摘要:多元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即是指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担任高校辅导员这一客观现实,也指辅导员开展工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问题,需要多元的学科知识。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责,涉及广泛的学科门类,要求具有综合性、复合型的职业素养。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上,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核心,多元学科为支撑,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创新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关键词:学科多元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学科多元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学科多元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学科多元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央十六号文件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文件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使得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出现的问题更加复杂,单一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应对学生的新问题,而发展辅导员多元学科知识的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新形势、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健康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确保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学科多元化将有利于辅导员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复杂多变的形势,有力地确保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深厚的基础。

(二)学科多元化是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新形势下辅导员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稳定骨干队伍、增强职业认同、完成经验积累和传承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非教育学背景毕业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为高校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处理好其他学科与教育学等核心学科之间的关系,克服业余化、兼职化问题,是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大难题。作为职业化的辅导员,只有单一学科背景显然不足以应对挑战。在应对不同的问题时都能以专业的手段解决,才是职业化的应有之义。

以教育学为核心、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学科多元化有利于解决辅导员学科背景多样性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这正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所在,也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是职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元学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给养和有力支撑,将为思政教育提供多元化的理念、知识与理论,有力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增强知识创新与理论进步,对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水平意义重大。有着多元学科背景的辅导员队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将这些经验提炼总结并进行理论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二、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学科体系结构及协同发展模型

(一)辅导员队伍多元学科体系结构

辅导员整体的学科结构与知识层次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综合质量和整体水平。合理区分辅导员学科体系结构,是科学开展辅导员招聘、培训的基础,也是科学评价辅导员队伍结构、培训课程内容的前提。科学的辅导员多元学科体系结构应包括核心学科单元、支撑学科单元和辅助学科单元三大部分。

1.基础学科单元基础学科单元

是指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所必需的学科知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学科设置情况,基础学科单元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单元是高校培养专业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学科基础,也是开展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最核心内容,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石。

2.支撑学科单元

支撑学科单元是指辅导员在学习核心学科以及开展日常工作中,为其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理论工具,承担重要支撑作用的学科。支撑学科单元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为核心学科提供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理论支撑。支撑学科是促进核心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衔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是教育学发挥实际作用、产生育人效果的主要工具。

3.辅助学科单元

辅助学科单元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并非直接相关,但是可以为丰富和发展教育学提供理论营养和分析工具的边缘学科。辅助学科单元包括历史学、信息技术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从不同方面给予了教育学以及教育工作以支持和辅助,例如历史学培养辅导员历史观和大视野,并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历史知识储备;信息技术学开拓了辅导员学习工作的新路径,为辅导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法学作为一门制度性学科,其传播的法治意识、法律思维以及法律知识,都为辅导员科学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辅助。

(二)多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协同发展模型

在综合分析辅导员多元学科体系结构基础上,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笔者构建了多元学科背景下辅导员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型。

协同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协同的本质是区域内多种序参数改进重组,通过规划、协调、重组、调配和资源共享等手段,使治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子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一致和互补,使整体作用力大于各子系统或各组分作用力之和。按照协同学原理,多元学科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旨在整合多学科资源,从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工作绩效、加强理论创新等多个方面,创造协同收益增量,形成多学科辅导员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多学科背景下辅导员协同发展的机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公式:

P = ( X1Y1+ R1- C1   + X1Y2+ R2- C2+X2Y1+R3-C3 +X2Y2+R4-C4XY为两个协同主体,分别包含协同要素X1X2Y1Y2  。在协同模式下,四个要素分别产生X1Y1  X1Y2  X2Y1X2Y2  四个组合。四个组合产生四个协同成本(△C)和协同收益增量(△R),P为协同绩效。当协同收益增量(△R>协同成本(△C)时,具有有效协同性。因此,协同要素之间的科学组合、有序衔接是决定协作效果的关键。

在协同准备阶段,辅导员具有多元学科背景,经过包括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在内的辅导员培训后,形成辅导员多学科知识储备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协同实施阶段,辅导员将通过论坛(seminar)和学术团队建设两个形式重组协同要素,整合多学科资源。学术团队建设主要以学科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平台(研究所)等作为依托,开展多学科学术研究,实现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科整合与理论创新,产生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辅导员论坛则基于开放交流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自由、平等、灵活的交流形式,培育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为辅导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新思想的产生提供孕育空间。通过辅导员论坛和学术团队建设,能够产生良好的协同绩效,最终孵化出更多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形成多元学科和谐共生的创新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产生较高的协同绩效。

三、多学科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措施

(一)优化辅导员选拔制度

以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队伍结构问题,实施辅导员上岗准入制度,对新进入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做出明确要求,出台了严格的选拔任用程序,规范辅导员选拔、招聘和任用工作流程,调整辅导员队伍结构。其中,在专业结构上逐步实现了文理结合,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

而与此同时,辅导员的专业背景问题并没有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因素独立提出。

根据多元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队伍协同发展模型,在选拔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应当将辅导员的学科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管理等专业,还要全面选拔社会学、心理、法学甚至是理科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

辅导员的选拔还应当充分考虑辅导员任职单位的情况,结合任职单位的学业辅导需求,适量选拔本学科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选拔不同背景的辅导员队伍的初衷是让辅导员走到一起,相互交流促进,用跨学科的方式和手段处理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选拔出的辅导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团队之中发挥出自身价值和专业特长,能够实现不同辅导员知识储备上的互补性。

(二)着力提升辅导员培训水平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包括实务工作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为此,北京大学建立了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然而,在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业务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提出专门的培训内容,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首先,要以职业化、专家型作为多元学科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的目标。通过择取各类学科当中与高校管理实务密切相关的专业内容,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培训最大限度地拓展辅导员的思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考虑,并合理选择处理问题的办法。具体来说,对辅导员进行此类培训,可以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对辅导员进行密集培训。特别是可以借鉴西方教育中采取的案例多学科解读法,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的典型案例,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专业角度解读,并提出解决对策。

其次,积极开展辅导员论坛活动。在学校建立辅导员活动室,定期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的交流,使辅导员了解到多种思路和方法;也可相互推荐不同学科的相关书籍,克服辅导员由于自身学科背景单一而带来的局限,促进知识结构优化。论坛活动能切实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辅导员在面对问题、开展科研时充分调动多学科资源奠定扎实基础。

(三)大力支持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

还是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始终重视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2005年,北大创办了《北大青年研究》,作为学生工作系统的内部学术杂志,为辅导员提供了研究探索载体和学习交流平台。此外,学工部等相关部门还拨出专项经费,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建立了面向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系统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制度。同时,大力建设基层创新基地,鼓励学院就学生党建、优秀学生分类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等工作展开深入系统的专项研究。北大还指导辅导员参与理论教学,面向全校本科生教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

在辅导员队伍多元学科背景下,高校应注重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和运行。切实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的力度,大力扶持辅导员开展跨学科研究。首先,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高校管理方向)硕士项目,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科发展的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打造研究团队,形成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中心的学术科研队伍。其次,以重大项目为导向,加强正规化科研团队建设。坚持以项目制方式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院系科研小组制度,每个院系吸收多学科辅导员和专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科研组织,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理论创新。最后,在院系科研小组的基础上,应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依托这个平台,集聚全校多学科优秀人才,形成多学科互通、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创新的良好局面,为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理论研究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责任编辑:尤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