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管窥青年流行亚文化之怀旧心理

作者:路 鹏 陈昌煦 发布日期:2011-09-11

 摘要:当前,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股怀旧浪潮。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当代青年的怀旧心理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为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怀旧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关注青年情感需求,正确引导青年行为取向,切实加强青年能力培养。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青年怀旧心理,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年怀旧;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20082月,一段名为《“80后”的回忆录》的视频吸引了网友的广泛关注。紧接着,在各大网络社区中掀起了一股收集、整理、品评“80后”熟悉的动画片、玩具、零食及经典游戏的怀旧浪潮。目前在校的本科学生大多出生于1988-1993年间,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刚刚进入校园或即将走向社会,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不同挑战激发了他们的怀旧情绪。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怀旧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青年怀旧的概念及特点

怀旧就是缅怀过去,过去的事物、人物、地点和时光都是怀旧最常见的客体。怀旧的类型大致可从两个维度进行区分:怀旧主体是个人还是集体,怀旧客体是直接还是间接的经历。就当代青年的怀旧心理而言,其中既有个人特征也有社会普遍意义,既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受到间接的信息获取影响。从整体上看,这种怀旧心理是一种集体的怀旧,针对的是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的流行事物。

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当代青年的怀旧心理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曾于2008年调查了“80后”怀旧现象,受访的2493名公众中89.7%为“80后”。结果显示,43.7%的人表示自己有时怀旧,37.5%的人会经常怀旧,从不怀旧的只有1.5%。关于“80后”是否确实开始怀旧的问题,该项调查显示,57.2%的人表示认同,否定的人占12.4%71.5%的人认为怀旧是不分年龄的,年轻人怀旧无可厚非[]。总之,当代青年的集体怀旧得到了社会群体的承认,同时仍然在延续和扩展。

与以往其他时期的怀旧相比,当代青年的怀旧有着一些新的特点②。

(一)网络载体

网络的迅捷传播速度、广泛传播范围,以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得当代青年怀旧以一种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眼前。虽然着眼于背后潜藏的可能商机,一些商家已经推出了不少以怀旧为主题的商品、电影或电视节目,但是当代青年的怀旧行为主要还是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同时,网络媒体的易复制性、交互性、廉价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都对青年怀旧现象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自上而下的,而网络媒体则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或者多向的。这也就使得当代青年的网上集体怀旧不只是精英知识分子的书写,而是呈现出大众化、草根化的表达形式,每个参与者都能留下自己的痕迹。

 

(二)情绪表达

当青年的集体怀旧行为使得商家觉得有利可图时,商业行为便开始利用这种情绪,将怀旧作为一种商品生产。消费文化是无孔不入的,无论是青年个人还是群体,多少都难免会受到社会消费潮流的影响,但笔者依然相信,“80后”、“90后”在互联网上的怀旧只是情绪的表达,并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曾提出,“人类游戏的自我表现,尽管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基于某种与游戏表面显出的目的相联系的行为之上,但游戏的‘意义’实际上并不在于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宁可说,游戏任务的自我交付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怀旧归根结底来说是个人或群体对情感的表达,而在此过程中怀旧的主体能感到幸福或愉悦。在此意义上,怀旧也可视为伽达默尔界定的“人类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发生的。

(三)客体泛化

青年的怀旧心理并非一个新生事物,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但是,当时青年群体中悄然涌动的怀旧情调,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急剧推进的中国社会商业化进程及新的城市对个人记忆中旧有标识的取代”[]的产物,基调和主题略显沉重和深刻,是真正意义上地对于一个时代特有历史的怀念。而当代青年的怀旧则相对轻松、活泼和多元,关键词围绕的是童年和游戏,比如童年的趣事、玩具、零食、游戏、电影、电视剧,等等。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怀旧对于在创痛、挤压中辗转的知识群体来说如同一种陡临的需求、一个必需的想象与抚慰的心灵空间[],那么当代青年的集体怀旧只能算是处于不同压力和挑战下的一种情感宣泄,从时代意义上来说并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除了念念不忘的美好童年,以及和同伴津津乐道的游戏生活之外,当代青年没有多少沧桑和磨难值得感慨。然而,没有沧桑和磨难,怀旧依然可以进行得有滋有味、轰轰烈烈,怀旧的客体此时已不重要。

二、青年怀旧的原因——以“90后”交笔友为例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80后”乃至

90后”中普遍存在怀旧现象。值得研究的是,他们才多大?怎么这么年轻就开始怀旧?诚然,当代青年的怀旧心理出现在了一个“错误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本应该是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而不是一味怀念过去;甚至可以说,20岁左右的青年基本没有资格怀旧,因为人生阅历尚浅。总的来说,青年怀旧心理的普遍化实质上是青年群体对于越来越大的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压力及学习压力等的反应。

2010 9 6 日,《钱江晚报》刊文《“90 后”迷上写信交笔友》,文中写道:“‘你的通讯录里有几个笔友’淘汰了‘你的 QQ 上有几个网友’成为他们新的问候语。”“90 后”交笔友是一种当代青年怀旧的新型案例,接下来,笔者就将结合这一现象具体探讨青年怀旧的内在动因。

(一)人际交往理论的视角

人是社会性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而人们之所以要怀旧,是由于“现实生活给怀旧者造成了诸多失落和不满,特别是真诚的情感慰藉的缺席和情感世界的荒漠化令人们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憧憬着理想的情感皈依”[]。前文提到的调查结果显示,51.2%的人认为怀旧是因为“现实不太如意,机会太少,竞争压力太大”,43.5% 的人表示是“社会的急剧变迁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理紧张和压力所致”,还有 43.3% 的人觉得“现

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人际的危机”是根源所在[]。人际交往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基本方式,人际交往理论以马斯洛的交往需要论最为出名。他认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并把社交的需要看作是总体需要层次里的中间环节:既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发展和满足后产生的结果,又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前提。

交友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要生存,就要组合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在交往接触中,关系融洽、志趣相投的人会产生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感情,从而形成朋友关系。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的联系和沟通方式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快捷,网上交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风靡全国。然而,网上交友却具有一些可能造成消极影响的因素,即身份的隐匿性、神秘性与不确定性,交往对象的无限制性,关系形成和终止的随意性。因此,尽管个体在网络中可能有很多“好友”,但彼此间真正的心灵交流和沟通却很少,这就带来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加之当代青年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遭受的多重压力,导致他们常常处于紧张和彷徨之中,需要有效的释放途径。在此情况下,与网络交友相比,笔友重新凸显出一些优势,例如写信比电邮或即时通讯要更为认真和严谨,等待回信的过程充满了未知的期待,打开信封时可能有莫名的惊喜等。

(二)社会心理现象的视角

暂且不论交笔友是否会在“80后”、“90后”乃至“00后”中再流行,目前看来,选择交笔友的青年仍属于小众。从这个意义上讲,交笔友的倾向可看作是反从众心理作祟的结果。简单地说,反从众心理可以理解为,个人明确地意识到群体意见与个人自主选择相矛盾,却仍然坚持个人选择,在意见和行动上表现为与多数人相反的现象。无论是热衷学术,还是投身课外活动,抑或是着眼于就业,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或者当代青年普遍感受到压力和紧迫感。因此,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于有助于自己未来规划的事情,是青年群体中的主流选择。交笔友明显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单纯从成本收益的考量来看并不合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率先回归交笔友的青年只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只是希望借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吸引大众眼球?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妄下定论,但《钱江晚报》的报道或许能透露出一些线索:“形象清新可人的网友甜甜表示,像她这样的年轻女孩发布征集笔友信息后,收信量往往都是非常高的。她只给字体好、有文采的笔友回信。”

诚然交笔友的现象或许可以视作小众,但网络上各种怀旧视频、音乐、文章的泛滥却真实反映了青年怀旧行为所具有的群体性,而这实际上又是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同样是个体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青年特殊的主客观条件导致其从众心理现象较强,同伴们的一言一行胜过老师的苦口婆心。我国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价值观念紊乱、多元并存,青年容易茫然而无所适从,从众就成为最好的选择。“80后”、“90后”多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同学或同年龄段的朋友。于是,类似的人生阅历、文化层次、生活和学习模式,使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人生困惑和人生需求基本一致,心理共容性强,思维模式趋同,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我们可以设想,当一位同学开始交笔友并且收到回复时,周围同学的心里必然萌发羡慕和模仿的冲动;随着这类人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受此影响的人群也必然不断增加,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流行。

(三)青年成才理论的视角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年成才就是指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各项实践活动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水平达到培养目标;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指青年的综合素质经过塑造,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品性、学识、才能、身心等诸方面的基本素养和品格,其中,青年成才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大致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大类。

前文已经提到,当代青年怀旧心理的普遍化,很大程度上源于青年群体对于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压力及学习压力等无法适应,寻求精神上的逃避;无法适应压力、无法面对挑战,从根本上说在于某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欠缺。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天真无邪的人际关系,或许正是因为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与之相对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到交笔友问题上来说,可能恰恰是厌倦了虚假、浮躁的人际关系。

三、青年怀旧的因应之策

(一)主动关注青年情感需求

青年都渴望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对青年心理需要的满足,也是青年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青年心理自我调适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善于沟通、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往往容易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当代青年怀旧大多源于自我定位模糊,朋友较少,活动圈单一或脆弱,对现实生活可能抱有一定的消极倾向。怀旧其实是希望能找寻到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认同,暂时从现实生活中逃离。交笔友现象实际上也可视为这一类青年厌倦现代网络人际关系的一个情感输出口。对于这类青年群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给予更多关注。只有注重引导他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宽社交圈,排除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才能使他们真正地融入现代社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正确引导青年行为取向

行为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青年是未来的希望,这就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要鼓励集体主义精神,遵循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也要肯定创新,不排斥别具一格的想法和做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识到的是,“80后”、“90后”的可塑性还很大,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对其行为取向加以正确引导。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时事,了解所处的环境和自身优缺点;从学生骨干的角度来说,要主动向低年级学生介绍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帮助其树立信心;从班集体的角度来说,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班团活动,给所有同学心灵的关怀和温暖;从社团的角度来说,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发挥独特的感染、体验、导向、熏陶以及潜移默化作用。

(三)切实加强青年能力培养

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会长詹姆斯•阿普伯里曾这样说:“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个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形势变化的能力和适应这种变化的多种技能。同时我们也尽可能尽一切努力确保学生具有坚定的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而改变职业的技能。”[]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青年的培养要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可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兴趣,增设适合其生理、心理、精神、情感和发展的选修课,进行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高等教育既有第一课堂,也有第二课堂。只有不断繁荣第二课堂,培育和推广主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立全面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层次的青年群体指导,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精致化发展,将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户国栋



[]作者简介: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原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  讲师

           陈昌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80后青年进入加速怀旧时代》,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18/

content_2269746.htm2008718

[] [德]汉斯 -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 月版,第 139 页。

[] 戴锦华:《隐形书写》,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 月版,第 109 页。

[] 戴锦华:《隐形书写》,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 月版,第 111 页。

[] 周强:《论怀旧的审美蕴涵》,《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第 111 页。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80后青年进入加速怀旧时代》,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18/content

_2269746.htm2008718

[] 丘斯迈、石火学:《美国80年代大学课程返回基础的就业市场背景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