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已开始着手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通过梳理国内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能够发现既有研究有待完善提高之处,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使之更加科学、系统。
关键词: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紧张的极端案例不断见诸于各种媒体报道,成为公众、高等教育从业者以及广大在校学生热议的话题。较之本科生阶段师生之间的松散联系,研究生阶段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则更为密切与直接,往往也带来更多问题与摩擦。因此,针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展开研究,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案,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国内学术界已开始关注对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的分析,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不同学者根据研究问题的视角、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运用了不同的理论方法,借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国内学术界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的基本内容
国内学界在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梳理了“研究生导师制”的历史演变进程,描述了研究生师生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剖析了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从一般意义上对研究生师生关系进行了分类[2]。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对策。
1.研究生师生关系中主要问题的总结概括
目前已有的研究论文基本上都在文章开篇揭示了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出现了异化的趋势,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冷漠化、利益化、紧张化、简单化。导师与研究生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导师身份多元化,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还有行政职务和名目繁多的社会职务,忙于各种事务无暇顾及指导学生,师生之间缺乏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还有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不能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进行很好的指导。一些导师在学术上因循守旧,心胸不够开阔,盲目树立权威,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雇佣关系,导师成为研究生的“老板”,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根本性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一些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和导师进行充分交流,没有建立起对导师的深厚感情和尊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将师生间的关系视为一种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或者将与导师的关系绝对功利化。
2.研究生师生关系中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研究者从社会因素、体制因素、技术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等多个方面对研究生师生关系主要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社会大环境看,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市场化、商品化使得一些研究生与导师的价值取向扭曲,双方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将师生关系功利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第二,体制因素是造成研究生师生关系紧张的根源。从研究生招考体制上看,近年来研究生的大量扩招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下降。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导师往往负担过重,每个学生获得的资源也相对减少。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研究生教育教学考评体系建设相对缺失和滞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缺乏监督检查,一些不切实际的考评办法激化了师生矛盾。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的途径发生了变化,研究生在获取知识方面有了多元化的途径。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速发展,青年学生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上不逊于自己的导师,这就使导师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第四,中国高校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上基本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在招考、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在学业科研、毕业就业等方面决定着研究生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个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就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第五,学生自身因素也是造成研究生师生关系紧张的关键原因。由于学生与导师之间存在代际差异,一些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不畅或不愿与导师进行沟通。一些研究生自律性差,在学术科研方面持消极态度,对导师布置的任务消极怠工。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对导师的认识有偏差,在与导师交流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3.研究生师生关系中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指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相关领域研究者都就如何建立和谐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给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议。
改革研究生招生机制和培养机制,调整招生规模与专业结构。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在学术资源、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向研究生教育倾斜。对导师的权力加以约束监督,引入集体导师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估体系,将师生关系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之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积极构筑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交流的平台。除了传统意义上知识交流的平台,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和导师共同参与进来。
在研究生导师方面,应该加强导师的遴选工作,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素质。在考察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时,将学术科研水平与教书育人能力结合起来。研究生导师应该成为学生们在学术上的榜样、道德上的楷模,严谨治学,悉心指导,不断提升个人的威信与魅力。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在同学们之中形成尊师重道的氛围,使学生对自己的导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尊重老师的人格,积极主动的与导师交流感情。
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指出要建立合作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理性的自我定位。在合作型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导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学术权利平等,共同分享科研资源和学术成果。研究生导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学生视为学术科研上的合作者。师生之间要在宽容、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进行紧密合作。
二、国内学术界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
相关领域研究者在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因袭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架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者借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大大丰富了对这一问题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1.教育伦理学
苏州大学王青的硕士毕业论文《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学分析》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作者认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契约关系,更是一种伦理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任务型主题式的关系,更是一种充满着教育精神的“泛人际关系”。在这种理论架构下,研究生师生关系中的道德因素被凸显出来。作者主要从研究生导师的角度着眼,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对导师提出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建立伦理道德规范,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
2.教育人类学
广西民族大学张宏宇、钟海青在《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建构——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中国研究生》,2010年第6期)一文中运用了教育人类学的分析模式。作者在文中首先界定了教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将“文化”的概念确定为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将教育活动视为一种文化传播过程,将研究生师生关系看成一种文化关系。作者以文化为主线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因素,如不同文化背景、个体文化差异等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其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模式颇具启发意义。
3.社会学的文化反哺理论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中的文化反哺理论中获得启发,将之运用于研究生师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之中[3]。文化反哺概念源于社会学中的反向社会化,是一种新的逆向文化传承方式,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4]。在这种视角下,研究者着重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角色身份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消除导师的话语霸权,建立平等尊重、互动合作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同时,有的研究者还对文化反哺语境下如何重构导师的权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戴雪飞、蔡茂华在《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发挥》(《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师生关系的多样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将师生关系进行了细化分类,认为在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作者认为基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有着更紧密的关系,要通过制度建设鼓励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5.研究生师生关系中某个具体问题的跨学科研究
黄东明、冯惠敏运用跨学科的
6.具体一类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针对性研究
有的研究者针对某个具体学科的研究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如许慧琳等人的研究成果《医科研究生师生关系调研与浅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6期)就是专门针对医科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对医科研究生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篇调研报告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出了医科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总的来看,这种对某类研究生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总结完善既有研究成果,推进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的系统深化
国内学者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这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发掘。
第一,研究对象过于抽象笼统,鲜见分类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将研究生视为一个抽象的整体概念,对研究生师生关系进行一般性论述。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背景之间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存在很大差异性,同一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面临的问题也截然不同。第二,多数成果集中于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讨论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广度不足。诚然,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传播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但师生关系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还包括生活层面的情感因素、人格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师生关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一些研究成果虽然借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但缺乏调研数据的支撑,一些结论陷于空泛的议论评说。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除了个别情况是建立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大部分文章只是借用了一些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以建构自己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缺乏坚实的论据支撑。第四,对一些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涉及较少,缺乏对具体典型案例的剖析。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导致了一些极端案例的发生,如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问题、研究生的毕业就业问题,而针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中有待完善提高之处,我们在未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我们要着眼于对新问题、新矛盾的深入研究,剖析矛盾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着力于思考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案设计,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其次,我们在宏观层面思考大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具体问题的分类研究。以研究小问题为基础,并不断涌现细化的研究成果是一个研究领域不断成熟的标志。以小见大,研究具体问题也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如对具体某类大学的特定学科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展开研究,抑或对研究生师生关系中的某个具体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都是不错的切入点。
再次,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离不开实验数据与实践调研的支撑,深入的研究不应该满足于对某些现象的空泛论述。在研究的前期不妨精心设计调研问卷,在不同的研究对象群体中发放,结合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与此同时,展开对特定研究对象和相关关键人物的访谈也非常必要。如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以及和研究生培养相关的高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的访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造成研究生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体制、导师以及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应该树立更好的学科意识,从本学科的角度展开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以及家长等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需要研究这些思政教育的主体如何发挥作用以促进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改善。
责任编辑:黄昳婧
[2]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标准对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别进行界定,有的研究者将研究生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和功利型;有的研究者将研究生师生关系分为求知型、雇佣型、人文关怀型、全面互动型、放羊型、民主型和团队型。
[3]陈俊珂:《文化反哺视野中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之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年第 9 期;匡维、杨杰:《文化反哺中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文教资料》,2009 年 8 月号中旬刊。
[4]周晓虹:《试论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青年研究》,1988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