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面对逐渐成长起来的个性张扬、特点鲜明的新一代学生群体,如何做好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指导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和指导他们、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综合指导课是一种新尝试,希望通过构建一个长效机制,建立起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与学生指导的制度,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本科生;综合指导;制度化
一、问题的提出和由来
(一)高校学生规模发生的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里快速发展,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9年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为1,351,404人,本科生为11,798,511人。学校规模扩大增加了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学校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大学对学生管理的削弱。促进学生异化的因素同样也是削弱校方权威控制能力的因素[2]。在这种状况下,大学更需要加强管理,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关心和指导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
(二)高校教师面临艰巨的教学、科研任务
国家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为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高等学校中建立的R&D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7年,高等学校共建立各类R&D机构4,404个,比2006年增加250个,其中理工农医领域3,507个,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837个。2006年,全国已建成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在建的国家实验室有113个设在高等学校,其中11个为2007年新建。在这些实验室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固定人员和客座人员有7,700多人,开展科研项目1.1万余项,项目经费35.2亿元[3]。
图1来自科技部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于
图1: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增长情况
创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高校等机构提供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老师们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也要面对各种来自学术领域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各类考核。公众对大学的评价,主要是依据论文排行榜、科研经费排行榜、顶尖人才排行榜、就业排行榜等各项指数。随着班级越来越大,专注于资金雄厚的研究工作的优秀教授们也与学生们越来越疏远[4],这是世界各个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的需求与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大学有责任致力于消除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努力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三)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任务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科研固然是评价大学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核心是为了人类可以生存发展得更好。关注学生的成长,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5],除了从事学生德育与事务
二、我们的尝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指导
(一)进行教学改革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
20 世纪末,物理界的老教授们已经开始考虑高等物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一些国家认为冷战结束后,曾在国防工业大显身手的物理系毕业生,今后出路会面临危机”[6],“从根本上说,物理教育的目的应是提高人类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水平,物理知识能改善生活的质量” [7]。在这样的前提下,2002 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进行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尊崇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尝试改变单一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从纯粹物理、宽基础、应用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有志于发展的方向。这一改革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指导,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求:既为优秀学生从事物理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又为无意于研究的学生开阔了思路,鼓励他们探索其他的方向。但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需要衔接,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习惯于指定的课程体系,习惯于被安排好并被严格管束之后的被动学习,进入大学之后难以适应复杂的选课体系。新教学模式提供的弹性学分制,需要学生自己去规划和考虑如何学习,部分学生因缺乏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学院要求学生管理模式最大化配合教学的需要,寻找适合的指导方式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
(二)学生管理模式改变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于2002年调研了校内其他院系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根据调研情况和原物理系的经验,学院选择使用选课指导委员会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指导的方法,由各个学科
(三)开放式指导有利有弊
选课指导委员会与教授接待日两种模式相结合,建立起了面向本科生不同年级和群体的指导体系。这种模式的有利之处在于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同时,开放式的指导也便于学生接触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特点的老师,全面了解各学科的情况。而不利之处在于,一部分本来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寻求帮助,尤其是因为学业存在困难,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交流能力,使得他们不会主动找老师沟通,问题更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综合指导课——深化导师制的尝试
(一)综合指导课的要求和目标
为了建立起一个能够覆盖到所有学生的机制,物理学院尝试建立一个制度体系,激励学生主动跟老师交流、主动寻求帮助,使问题及早解决。对于学生最有约束力的是教学的要求,如果不能完成教学环节,学生就不能正常毕业,如果在教学计划中加入相关教学要求,这个机制就能得到充分保障。因此,从 2007 级学生开始,物理学院把学生跟老师的交流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来要求,学生每学期必
请教师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选课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课程结构,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指导他们调整选课方式,并对学生的双学位、课外科研提出建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工作,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潜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专业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介绍自己了解的专业、行业,指导学生妥善处理出国、就业等问题,引导学生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①。
(二)综合指导课的实现
综合指导课实际上是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密切合作的一次尝试。学生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一切必要的服务,建立网上电子预约系统,通知学生、发布信息、统计学生与老师的谈话记录,教师通过电子预约系统登陆,安排跟学生见面的时间,记录学生情况或者反馈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是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②。这样一种教育理想是教师的共同责任和追求。
为了使这个制度能够长久坚持下去,学院聘请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士按照要求制作了网上电子预约系统,每学期开学初统一通知教师进行网上注册,在确认教师完成系统登录一周后开放学生登陆系统,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以及合适的时间段,并通过系统自动发送邮件
(三)综合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们通过综合指导课参与学生指导,为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支持。优秀的教师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深刻且长远,学生们从中受益良多。参与教学的老师们课堂教学安排紧凑,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只有比较活跃的学生才会主动找到老师交流;实行综合指导课之后,所有学生都被要求必
在实行了一学期之后,学院进行了这门课的在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把这种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定义为课程的教学要求的行为的满意度低于对于教师的满意度,显示他们不愿意被强制约束,但是从对教师的满意度来看,指导课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年后第二次评估的结果与上一次有某种相似之处:
图2:综合指导课程第二次反馈情况统计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一)对教师的激励机制还需探索
万事开头难,对于教师来说,参与综合指导课与承担学院的其他社会工作一样,都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但实践中也的确存在个别教师不愿参与,或者要求减少工作量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学院积极要求并希望老师们都来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希望以此形
教师参与的程度不同,学生的反馈也有区别。学生网上选择老师也反映出德高望重或者从事教学比较多的老师更加受到学生欢迎。有的老师不擅长表达和交流,有的老师不善于倾听,也有的老师因个人的性格等原因,对参与综合指导课不是很主动。
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总是会比较高,希望老师给与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除了营造全体教师参与综合指导课的氛围,还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比如,在学生中进行十佳或者最受欢迎的老师的评选,对优秀老师、热心老师及时地表彰;适当公布学生选择的老师名单,对长期无学生选择的老师进行推荐和介绍,通过小组讨论、座谈等形式为他们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创造条件。
(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解决之道
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里,学生工作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双向发挥作用。教师在目前的考核体制下面临诸多压力,他们的人生与事业发展也需要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学生工作部门主导综合指导课,可以承担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分担教学科研岗位教师的压力,在工作中尊重师生双方的诉求,既帮助学生成长,又帮助教师了解优秀的本科生、帮助推荐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并缩短师生双方的距离。学生和教师均需要发展和支持,只要双方的需求结合起来,融入到教学科研之中,学生的成长就能得到更多的保障,学生工作也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2006 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排名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质量尚待提高。追求优质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后国家和个人的必然需求。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解决学生的发展成才仅靠单一模式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管理,为了学生的发展都需要进行常规性的商议和制度性的安排。北大物理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发挥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力量,学生工作与教育教学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创造综合指导课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
责任编辑:刘 薇
[1]作者简介:董晓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2][美]阿尔文•古尔德纳,杜维真、罗永生、黄蕙瑜译:《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77 页。
[3]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7 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特征分析》,《科技统计报告》,2008 年第 20 期。
[4][美]阿尔文•古尔德纳,杜维真、罗永生、黄蕙瑜译:《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76 页。
[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6] 罗蔚茵、赵凯华:《研讨世纪之交的大学物理教育》,《高教探索》,1997 年第 2 期。
[7] 罗蔚茵、赵凯华:《研讨世纪之交的大学物理教育》,《高教探索》,1997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