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张 硕 发布日期:2011-09-11

摘要:新媒体的潮流已经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最为活跃和敏感,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挑战。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致化,是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促动教育管理工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新媒体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又因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而使得其意义不尽相同。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巨大影响和作用引发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新媒体的运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也引起了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一、新媒体的含义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频繁见诸媒体和报端,而且越来越热。然而追本溯源,其本身却并非一个新定义和新词汇。据考查,早在1967年,美国技术人员P.Goldmark就已经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并在70年代就已风行美国[2]。当然,那时以电视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与本文所要界定的新媒体的含义和边界相去甚远。

随着科学的推动和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推陈出新,不断重新界定着“新”和“旧”的边界和区别。在当下的语境来看,新媒体应该是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平台、卫星广播系统等。从特点上讲,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数字性、开发性和参与性,即新媒体的数字化信号传播、开放化的检索储存和广泛参与互动的信息来源,构筑了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的质的飞跃。

新媒体的出现带给了整个社会巨大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层面来看,信息传播的便捷大大降低

了经济成本及交易费用,推动了信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从文化生活层面来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成入寻常百姓家,从购物到娱乐、从学习到交流,全部可以通过新媒体来实现。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手机、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已经让MSNQQ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渠道,已经让Google、百度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渗透到从宏观到微观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毋庸讳言,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媒体病”,没有边际的言论导致了谣言四起,不负责任的人肉侵犯了公民权利,虚拟世界的依赖引发了心理危机等等社会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更为可怕的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于技术和信息掌握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也经常遭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2010年起在中东和北非部分国家发生的社会动荡即被部分学者戏称为“Twitter革命”、“Facebook革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关切。

新媒体虽然受众众多,但是青年人仍然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以网络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3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网民占59%。而作为青年网民中知识完备、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尽管不再构成网民比例的大多数,但仍然是新媒体运用最多元、最活跃的群体。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冲击和挑战

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运用的最娴熟者,也是新媒体世界的最活跃者。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来看,终端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主,按照应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大类。这四个类别从开放角度分为封闭型(即可以屏蔽和选择交流对象)和开放型(即不可以完全屏蔽和选择交流对象),从应用指向分为交流交际类(主要为了交流和交际)和功能指向类(信息获取、娱乐购物等),具体应用形式见下表。

 

1: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的分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为了分析的便捷,笔者粗浅地划分四个大类,但是由于新媒体的交互作用和深刻发展,它们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如BBS本来是作为电子公告的基本应用范畴,但也发展出交流交际等应用形式;社交网站也出现了信息分享、购物娱乐等功能。这正是新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广、易变性强的重要体现。

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由于大学良好的基础设施(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由于大学学习生活客观需要大学生群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如检索资料),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学生的活跃特点,对于新媒体的敏感度和运用力强。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交往的维度、便捷了学生的生活,可以说,不了解和娴熟运用一两种新媒体形式的大学生必将落伍于社会、疏远于同学、偏离于集体,会在群体中“失语”。

面对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一群娴熟运用的大学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新媒体带来了教育管理的“新对象”。新媒体的发达本质上是信息的发达和获取的廉价。年轻的“80后”、“90后”大学生熟练掌握新媒体,甚至拥有比教育管理工作者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经验,他们视野相对开阔、个性思想张扬,同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管理很难兼容甚至格格不入,具有较强的反叛精神和求异思维。

第二,新媒体带来了教育管理的“新答案”。新媒体为学生掌握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捷,面对着同一问题和现象,新媒体提供了N种答案。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思路,让大学生拥有比教育管理工作者更为全面的信息资源,带来了教育管理的权威下降。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于学生一些主观性质的思想困惑很可能给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和见解。

第三,新媒体带来了教育管理的“新症状”。新媒体的完备性,让大学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削弱了同现实社会的联系。部分大学生沉溺在虚拟社会中无法自拔。封闭的生活、孤独的性格成为了一种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校园乃至社会现象;偏激的思想、固执的情绪也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典型形象。

第四,新媒体带来了教育管理的“新方式”。新媒体的形式为大学生所熟悉和习惯,使得传统的人群聚集形式向新聚集形式转变,版友会、网友会等依托新媒体诞生的自组织开始渐成气候。这种现象使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再适应传统的班团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教育管理的策略有待进一步调整。

三、探索和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正如前文所析,新的挑战和冲击促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改变传统模式、优化工作方式。面对挑战,也就面临机遇,笔者前文列举的新媒体带来的种种“新”某种程度却又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 “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从而加快探索和创新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的步伐。

1.正视现实、顺应趋势,果断采取新媒体背景下的新方法

作为成熟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正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带给校园和学生巨大影响的现实。应该肯定的是,青年人的个性与特点与新媒体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也鼓舞着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新媒体的积极意义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充分认同的。在肯定新媒体的正面意义的基础上,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主动增强利用新媒体的本领,了解青年大学生关注关心的热点,既成为他们的“知情人”,又成为他们的“知心人”,从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3];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用学生喜欢和适合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如一些不善于表达偏向于内向的学生,邮件和短信的利用可能就成为了更好的形式与方式;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人民日报》的“给力”一词曾经带给新闻界很大的震撼,教育管理工作者也需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同学生交流,从而更好地交心。

2.丰富内涵、因势利导,广泛拓展新媒体背景下的新思路

SNS社交网站到即时性通讯工具,从电子公告到搜索引擎,从门户网站到博客播客,从网络游戏到手机平台,新媒体的各种形式等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这一现实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和挑战就是大学生接受信息与教育的传统渠道和途径改变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方式。他们习惯的是精致简洁的画面,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平等互动的交流机制。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媒体时代‘一对多’的工作方式,从价值导向、发展取向、需求指向三个维度对工作进行总体设计”[4],从而在传统工作的基础上,更准确把握这种趋势,用更为平易和平等的方式、更活泼多元的形式同青年交流。理解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身段、降低姿态,理解“做朋友”、“做玩伴”也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身份之一,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3.为我所用、构筑平台,有力形成新媒体背景下的新举措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新媒体是有利于帮助教育管理工作者实现教育管理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的重要形式。QQ群、飞信群、BBS版面、人人网主页等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成为服务学生的有效抓手。教育管理工作者构筑的有效平台,是寓教于乐的体现,是把大学生从低端媒体欣赏吸引到高端媒体欣赏的体现。可喜的是,北京大学的教育管理团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近两年,校团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在新生入学前向新生发放或提供下载的《预习北大》电子书和《北大英雄》游戏,即通过学生们熟悉喜爱的方式,让他们提前熟悉了解北大的学习生活。这一新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也为下一步探索新的工作载体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新媒体是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绕不开的,利用好新媒体也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必然的要求。诚如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指出,“引导青年的有效形式是什么?肯定离不开活动,离不开情感、友谊、信任,离不开艺术、时尚的元素,离不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5]用好新媒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团结和凝聚起来广大的青年学生。

四、启示: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敏锐性和前瞻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井喷式发展以及由此带给教育管理工作的冲击,也恰恰给予教育管理工作者很多启示,这里笔者也总结了三点,作为本文的结篇和一点思考。

1.要立足于教育管理工作变被动性为主动性

诚如本文开篇所言,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也许明天的旧媒体就是今天的新媒体,必将使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再一次的被动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冲击既不仅限于新媒体应用,也不限于媒体领域,如果教育管理工作总在被动防守、而非主动出击,必然会疲于应付、不着重点。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迎难不畏难,主动作为、主动出击,以主动性换取宝贵的时间,防止教育管理工作出现重大疏漏。

2.要立足于教育管理工作变疏导型到引领型

长期以来,教育管理工作常常是“救火队”,偶尔能做到“防火墙”,但很少去做“消防演习”,缺乏对青年学生的引领型作用。引领型工作要突出学生在教育管理当中的互动角色,用精致的工作、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有效的载体,防患未然、引领风气,达成思想上 “引”、行动上“领”的效果。

3.要立足于教育管理工作变后顾式为前瞻式

工作固然要及时总结,但更要增强预见性,不但主动出击,还能一击必中。教育管理工作的预见性的基础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敏锐性。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知识储备、增强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了解,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未雨绸缪、先人一步,从而做到预见新趋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责任编辑:刘洁纯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团委文体部部长、北京市通州区团区委副书记(挂职)

[2]贾文凤:《新媒体的发展及其社会运用》,四川社会科学院,2007 5 月,第 4 页。

[3] 王明珠、倪涵:《浅谈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网络财富》2010 年第 20 期。

[4] 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年第 7 期。

[5] 《陆昊同志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qt.org.cn/documents/ccylspeech/

201002/t20100202_332987.htm2009 11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