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团建面临着社会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文化多元、社会结构多元、意识形态多元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变了校园文化的单一特性。日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向高校共青团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即在团支部活动中引入“多元化德育”。中文系团支部以此为出发点,在团建活动中夯实理论基础,拓展综合素质,带动专业学习,以党建带动团建,取得了一定成绩。
关键词:多元化;基层团建;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价值多元的实质是指存在着多个重要的价值观作为基本要素,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的社会实践状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改革沧桑巨变,政治改革稳步向前,而价值观念的变革则是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价值多元成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正面影响:它促进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和协调,展示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带来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丰富和繁荣;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造成利益主体的分歧和冲突,价值目标的断裂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空壳化。这种状况呼唤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同时也呼唤学校教育的重构[1]。
社会新形势使青年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就业困难、物价上涨等因素催生了“蚁族”、“逃离北上广”等现象,青年学生成为最焦虑的群体之一。来自现实社会的种种压力使“80后”群体的意识形态悄然发生了变化。以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个人学术素养为目的的大学学习,逐渐演变为功利性较强的实践过程。部分青年学生逐渐分化为几大类群体,以下几类是团组织开展活动时面临的首要困难,同时也是团组织活动需要积极争取的对象:一类以找工作为一切活动前提,大部分时间用于实习或相关社团的活动,或是对团组织活动没有兴趣,或是抱着功利的目的积极参与;一类以申请出国为首要目标,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英语和修改个人陈述,对团组织活动缺乏兴趣;一类学生则迷茫消极,每天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世界,有一定的自闭倾向,对团组织活动漠不关心。
传统的照本宣科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以培养“顺从的人”、“听话的人”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随着青少年思想倾向的不断变化,团支部活动的方式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
1.团组织活动方式需要改进
团支部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教育、指导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当前,团支部对成员进行的思想教育、开展的活动在内容上片面强调组织需要和社会需求,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需要,组织、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没有很好地对接。思想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影响了团支部“思想阵地”作用的发挥。首先,在思想教育、举办活动的内容上,仍然单纯地以爱国主义、政治理论、时事热点学习为主题,内容枯燥,不能满足团员逐步多元化的需求;其次,在活动的形式上,当前仍以支部生活、读书读报会为主,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最后,在活动的组织方法上,片面强调团干部的主导作用,忽视团员青年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2.共青团的凝聚力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当一部分的团支部工作制度、机制不健全,进而削弱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团支部工作机制不健全,有些支部没有规范的团组织生活、支部例会和民主生活会;其次,主题团日活动偏重于文体娱乐,对团员的教育主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缺乏鲜明的共青团特色;团支部的民主生活会被简单理解为政治学习,忽视了团员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达不到增进团结、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目的;此外,支部委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很多团干部长期没有开展任何工作;再次,对团支部的考核机制不完善:比如在对支部工作的实际评优考核中,往往主要是看材料写得如何,而忽视支部活动的实效,团支部、团员、团干部的评优工作中存在少量不公平现象。
3.团员意识淡薄,团组织的先进性体现不充分
团组织各项工作的落实、团组织先进性的体现,归根结底取决于团员素质的提升和团员意识的增强。但目前基层支部普遍团员意识淡薄,团组织的先进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团员意识整体下降,团员之间的比较标准降低,团员意识逐渐淡薄;其次,高校学生中团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使得团员有一种消极的平衡感,缺乏应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团组织的先进性难以得到体现;再次,高校团员的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行为取向更趋于复杂,的确有一些人只注重自我,对集体漠不关心,导致了政治上进取心不强,团员意识淡薄,影响了团组织先进性的发挥,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团支部中尤为突出。
基于此,一种新的、适应多元价值观的基层团建德育模式呼之欲出。多元化德育在基层团建中应该应用于更广泛的范畴。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实施德育多元化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全国上下乃至全球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的网站“多元文化教育平台”给出了一个关于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界定的网页,它将这些概念概括成为如下内容: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产生教育新思想、让社会成员积极社会化的教育革新运动。它强调:允许所有学生发挥其潜在的学习天赋;相互尊重差异,教学生成为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成员;重视不同族群的贡献:聚焦于如何学会一些独特的知识;鼓励批判性地分析教学材料、课程内容,鼓励弥补的生活教育;重点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容忍、相互合作;帮助学生解决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社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多元化德育的指向性在于,使共青团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开放,直面社会生活,关注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了的生活需求对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等及时地作出调整。在高校团建工作中,基层团组织活动面临的困难对高校团委和各院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团委要积极发挥主动性,通过激发各基层团支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共青团工作在传承中创新,这也是完成高校团委总体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院系团委也应积极开展自身建设,重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内在道德情感,进而锻炼其道德意志,规范其行为习惯。同时,不断提升各级团组织的教育能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共青团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促进德育多元化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打造团支部品牌活动的领域和途径,找准工作着力点,以品牌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以下简称中文系)综合考虑了基层团组织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在团支部工作中引入多元化德育建设,将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团建强基为本,思想教育先行
中文系开展了完善化、细致化、制度化的团员教育工作,并将团员教育加以衍生、深化、提高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共青团员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必须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于“名分”的认识上。基于此,中文系要求各年级团支部充分反思自己工作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统一反馈到中文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对于先进的经验、有效的方法加以肯定并年第期团建强基工作本专刊题定P稿推广,同时针对反映上来的问题集中研究并解决,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号召各级团支部建设生动活泼的支部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让团员同学有充分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各支部、各班级举行的活动,贯彻“不求全勤,但求覆盖”的思想,并都给予很大支持。
2.党建带动团建,实现立体多元的团建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共青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中文系秉承党建带团建的方针,在推优入党工作中重视团支部的评价和推荐,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在团支部的长期考核下,既确保了发展的每一位新党员都能实至名归,同时也加强了团支部的凝聚力。中文系要求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期,并由两位党员同志以及所在团支部、党支部的推荐才有入党资格,最后经过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系党委的全方位审查才能入党。
在中文系党委的指导下,中文系开展了多期党团联合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团员同学参与活动,向党员同学学习,向党组织靠拢。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赴延庆县井庄镇开展的“红色1+1”活动便使团员同学受益匪浅。此次红色“1+1”活动以“弘扬五四精神,关注国情民生,学习科学发展,塑造旗帜英才”为主题。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亲临现场,更深刻地了解到京郊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汲取柳沟村优秀的组织建设经验;同时,参加活动的同学也尽自己所能为柳沟村开展公益活动,使柳沟村群众真正获得实惠。在2009年6月至9月期间,同学们三次赴柳沟村组织“六个一”实践活动,获得共建单位的好评,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红色‘1+1’示范性活动二等奖”。除此之外,“阅读?思想?写作”中文论坛、“沙滩红楼追忆五四精神”等具有中文系学科特点的党团联合活动也纷纷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使大量团员青年凝聚在组织周围,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知识层面的补充。
3.专业带动兴趣,读书小组凝聚人心
2009~2010学年度,中文系学工办尝试在、2009级本科生中建立读书小组,把广大本科生按照不同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小组,组织读书活动。读书小组的活动通过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联络与组织顺利开展,这一活动形式切合同学们相互交流、联系感情的愿望;同时非常符合中文学科特征,能使同学们在学业锻炼、人格养成等方面受益。每个读书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活动组织和日常管理;读书小组在每次班会上汇报活动情况;班主任和团干部、班干部为读书小组搭建对外交流平台,邀请优秀青年学者、作家参与读书讨论活动;同时吸收外班同学参加,扩大影响力。各小组制订了各不相同的活动形式,古典文学兴趣小组的组员轮流讲解《古文观止》中文章,学习优秀篇章的文字训诂、写作技巧,品评古人的精神高下、人格进退。经典阅读与写作兴趣小组的组员阅读哲学、文学领域的经典名著,交流感受和体验,并把读书与所学课程相结合,阅读专业课的相关书籍,相互激励,排难解惑。中国社会问题及实践兴趣小组不仅注重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的阅读,还注重对社会的切实关注和亲身实践,用感性与理性的两只脚探索前行。传统与现代性兴趣小组的组员轮流主讲、共同讨论,探究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的流变及其启示,培养同学们的广博眼光和思辨能力。此外,一些小组还坚持开展了晨读活动、组织成员聚餐和出游等活动,为读书小组常态化、稳定化、持久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截至目前,读书小组的活动已经有了规律化、周期化开展周期,运行良好,学生们通过活动既获得了知识上的提高,也在性格、为人处事方面都获得了进步。这种回归学习本源的定期交流活动,对于团支部内部的团结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读书小组已经成为基层团组织精神文化建设的温床。
4.树立典型榜样,实现共同进步
中文系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注重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典型。2008级本科生班在“‘我的班级我的家’北京高校学习型班集体创建示范活动班级风采展示暨评比”中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示范班级”,同时获得2009~学年北京大学班级五四奖杯。班级紧跟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建设的最新趋势,紧紧依靠党支部与团支部两大战斗堡垒,切实开展党、团、班和谐共建。在理论学习方面,一改“党论宣讲”的传统,结合时代主题和大学生实际开展理论研讨,模拟电视访谈、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形式,先后举办了“民主法治与网络舆论的公众争夺战——理性看待网络”、“科学发展观之我见”主题理论研讨会以及“两会”专题学习会等。在实践活动方面,注重“贴己型”活动,讲成果、重实效,多项成果惠及中文系2008级本科100余名同学。在党团班共建的基础上,班级干部队伍也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长期以来,团支部干部和班委会成员本着“服务至上”的理念,合理划分职能、协调责任,在为同学服务时“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多跑一些”,落实班级管理的细节,坚持为同学团购教材、订购火车票,坚持实施和完善班会制度、恳谈制度、邮访电访制度,对所有同学贴心关怀,推动同学间的促膝交流。中文系对这些先进榜样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在系内召开专门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使得积极向上的正气得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