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基层团建是高校共青团有效吸引青年、引领青年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引导和学业规划方面的积极作用,既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基层学生工作精致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号召,秉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变化中适应”的创新原则,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在原有的宿舍建团和班级建团的“横向团建模式”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创新形式,开创纵跃本、硕、博7个年级的“纵向团建模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团组织覆盖网络,并据此带动2010级的新生开展党团活动,工作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校基层团建;纵向团建模式
中国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同时,高校作为培养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团结、教育和引导青年成长与成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高校的共青团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党在学校工作中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学校青年工作的主渠道,是学生教育与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保持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党和学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中的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作为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与广大青年学生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肩负着团结教育青年学生、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的重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基地。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团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传统高校团委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重点往往更多地集中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引导和教育上,片面地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思想的统一性,有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团员各自的特点和学习生活中的切实需要,导致在各项组织活动中,团员普遍参与热情不高,效果有限,最终导致团员意识的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的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团组织整体凝聚力的基础。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由此对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在以往的高校团委组织模式中,基层团组织建设往往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横向模式开展,但无论是以班级还是年级为单位,各主体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对其分别开展类似的组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白白浪费了高校团委的行政资源,所得到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而且,班级、年级间相互之间交流不足,内容也趋于形式化,大大削弱了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工作对象出现了新情况,并强烈地冲击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传统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上述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同基层团组织工作内容的脱节,而原有的“横向团建模式”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横向团建模式”本身满足的是同班、同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需要。“纵向团建模式”作为一种在原有工作模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型工作模式,满足的是纵向上同专业学生的经验传授及其他帮助。这恰恰弥补了“横向团建模式”的不足。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需求,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
在工作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发现在学生的种种需求中,有些是可以通过学生内部的相互帮助来解决的。比如,刚刚入学的新生充满热情与活力,但缺乏大学生活的方向感,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指导;而此时的高年级学生有能力、也有很强的意愿来帮助自己的师弟师妹。在“纵向团建模式”中,高校基层团组织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桥梁的角色,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稳健平衡的供需平台,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最及时的满足。通过这种方式,团委组织活动面貌一新,改变了同学们对团组织活动教条呆板的认识,重新树立了团组织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改变了以往团组织活动会议多、说教多、实际内容少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作用的跨越式提升。
自2010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上级团组织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根据自身专业众多、年级跨度大、专业内部联系紧密等特点,以专业为单位、以特色主题活动为内容,将团建工作扎实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与指导,探索推行“纵向建团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学院内部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落实了院团委“协同育人”和“以人为本”的目标,切实提高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精致化水平。
1.立足新生需求,建立心理认同
初入燕园的新生,在最初的欣喜与憧憬过后,他们所要面对的是独立生活与处理大学里全新人际关系的考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在深入了解新生的需求之后,及时调整工作中心,将主要工作精力集中在加强新生教育,培养新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上,切实有效地帮助新生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困扰,为新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燕园生活提供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在此过程中,学院新推出的“纵向团建模式”为实现新老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成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为进一步确保团组织工作的开展所开创的特色模式。
为确保新生更好地熟悉校园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组织大型跨年级、跨语种新生游览校园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校内主要景点、常用设施。此类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所有新生都由本学院、本专业的学长分组引导,由他们来为新生们讲解校史校情、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解答新生的疑惑与问题,为新生较快熟悉校园提供了直接快速的帮助,体现了院团委强调的加强各个年级之间纵向互动的宗旨。
2.根据院系特点,加强学术指导
努力构建充满浓厚国际性学术文化气息的文化团委,一直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多种语言专业优势,以多种跨文化交流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强各年级、各专业间的联系,充分调动高年级同学参与新生教育工作的热情,并利用年第期团建强基工作本专刊题定P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经验优势,扩大学生工作队伍外延,提高个性化的培养力度和人性化的关怀深度。
选课是新生入学后在学习上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推行“纵向团建模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新生开学典礼之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组织学生骨干到新生宿舍进行选课指导。活动中,高年级的同学们亲自到新生宿舍,针对包括选课系统的运行、运用和课程具体情况等,对新生们进行了悉心指导和现场说明,把关怀带给每一名新生。
随后,为配合选课指导活动、进一步夯实新生指导活动的已有成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还持续推出“新老生交流会”活动、“外语纠音一对一”活动,从活动形式到内容,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打破了往常“大锅饭”模式,改由老师主讲解惑,各专业学长学姐一对一地与新生面授机宜,提供学习帮助,畅谈本专业的学习特点,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选课指导、“新老生交流会”和“外语纠音一对一”等一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赞誉。跨年级的学习指导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了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友谊,达到了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精致化”的目标和要求,“纵向团建模式”的工作方式取得了初步成功。
3.利用节日契机,建设人文学院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人文学院的建设。人文学院建设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学院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并愿意加入到为“家”出谋划策的队伍中来。这一点对于增强新生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来说尤为重要,构成了新生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
新生入校近一个月之时,正逢中秋佳节。为了帮助刚离开家的新生不被乡愁所扰,也为了时刻关注新生情况、尽心尽力关心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等老师带领同学,来到新生宿舍,为新生送月饼、庆中秋,将节日的祝福送到新生手中。月饼虽小,却是院系为新生送去的第一份礼物,让每一个新生都深刻体会到家的归属感,并被院系领导和老师的细致关怀深深感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创的“纵向建团模式”,从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对传统的高校团组织工作模式进行了继承性创新,调动了高校大学生参与团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产生的矛盾得以缓解。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是党、团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根据客观情况调整工作方式,才能把党建带团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从而使团的建设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实践证明,“纵向建团模式”是高校团组织建设中一种集创新性、实效性、引领性于一身的新型工作模式。
目前,外国语学院已经以“纵向建团模式”为核心制定好了一系列工作计划,就目前已经实施的工作计划而言,“纵向建团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纵向团建模式”与“横向团建模式”相互结合
“纵向团建模式”本身是在“横向团建模式”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开创得出的新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模式,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从已有的工作实践来看,“纵向团建模式”依然是在“横向团建模式”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如何将二者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团组织工作网络,发挥其最大作用,仍需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注意到,二者的结合不仅仅是多个活动项目的叠加,那样只会增加学生负担,事与愿违;二者结合的最终理想状态是形成一种能够高效、及时地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实现年第期本ES刊团定建稿强基工作专题基层团组织活动目标,最终能够在实践中自我完善的新的工作体系。
2.模式本身的制度化、规范化
“纵向团建模式”是一种刚刚从实践中总结形成、正在发展中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模式,在模式自身具备活力的同时,仍存在很多不足。
所以,高效基层团组织在运用该模式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随时对组织工作进行调整。如何将新的创新成果同已有的工作经验相互结合,实现该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其在长期的运行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进而形成一种可以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迅速推广、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实际效果的范式,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充分的实践。
3.扩大服务工作覆盖面
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已有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目前“纵向团建模式”的组织工作对象仅仅局限在新生这一高校特殊群体中。这一方面说明,“纵向团建模式”这一工作模式本身仍有很大的实践、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阶段该模式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新生群体,毕竟只是高校学生群体的一小部分,如何运用“纵向团建模式”开展更多工作、服务更多学生,不仅是模式本身发展完善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高校基层团建“精致化”的客观要求。
4.完善行政体系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在运用“纵向团建模式”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院系内其他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然而,目前的这种临时性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纵向团建模式”的运行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而是一个整合行政资源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工作体系,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完美的组织建设来保障。在基层,要充分发挥、调动各班团委的积极性;在院系,要有专门的负责老师来监督维护整个工作体系的运行。总之,一个好的工作模式离不开一个好的行政组织团队。
作者简介:郭晓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1] 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101/t20110131_447986.htm,2011 年1 月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