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助人过程。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中非常适用,北京大学自2006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来,在创新高校德育课程、丰富高校课外学生活动形式、完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工作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又叫小组辅导、团体咨询或集体咨询,是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到两位咨询员主持,一般称之为团体领导者,以及多个来谈者参加,一般称之为团体成员。团体规模因咨询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团体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使成员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1]。团体咨询的种类丰富,根据规模、成员性质、功能的不同,团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同质性团体和异质性团体、结构式团体和非结构式团体、任务性团体、教育性团体、辅导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等。
团体心理辅导根据运作方式和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团体训练(工作坊)、团体咨询和团体治疗三大类型:
1.团体训练
团体训练又可以叫工作坊(workshop),其主要目标是提供知识和训练技能,其功能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工作坊里的讨论多半属于知识性的,重点放在讨论内容,领导者时常加以评价和引导,参与人数可以相当多,辅导次数可以很少。工作坊在高校的应用面非常广,可以用于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与职业选择等,多以班级为单位,重点放在学生共同关心的主题上,领导者可以由辅导员、教师或学生干部担任。
2.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的目标是提升或改变成员的思想、观念、态度或行为,对象一般是具有暂时或持续困扰的人,此类团体同时具有预防性、发展性和矫治性的功能[2]。团体咨询强调大量情感的介入,非常注重团体过程、团体动力、咨询技术及引导技巧等,以帮助成员做深入的自我探索,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感情、择业等方面的困扰。团体咨询属于较专业范畴,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能胜任的咨询员来带领,人数不宜太多,原则上是6~8人。
3.团体治疗
团体治疗的目标是协助成员获得人格和行为上的改变,团体治疗的对象是有严重情绪问题的患者,如焦虑症、抑郁沮丧者等。团体治疗尝试让患者再度体验过去的痛苦情境或创伤性经验,以便帮助他们重建外在的支持系统,学习适应行为,重新获得洞察事物的能力来面对现实。团体治疗技术偏重针对过去潜意识里的思想、情绪做深入的心理和行为的解析,因此必须在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较长的治疗。
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有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3]:(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因为它通常是一位领导者面对多个团体成员,节省了咨询的时间与人力;(2)团体心理辅导的后续效果好,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机会,使其可以在团体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修正自己的问题,且更容易将改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3)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有独特优势,因为团体情境给成员提供了交往机会,有助于呈现个体的人际交往模式,使成员得到反馈并矫正人际交往问题。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适用面很广,对学生工作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主要由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和功能决定,具体分析如下:
1.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符合高校学生“集体化”的特点
高校中存在许多自然团体——院系、班级、宿舍、党团支部、社团、实验室等,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方便可行。此外,学生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他们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和安全感,容易对朋友吐露心中烦恼,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同伴交流氛围和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机会。
2.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更高效地解决学生共有的成长困惑
大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面对的发展主题,如学业、交友、人际关系、升学或择业等,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相似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了解同龄人也有类似问题,减少孤单和不幸的感觉,用团体的力量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教育、发展功能
在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引导其学习社会规范;而各种主题的团体训练能帮助学生发展重要的应对技能,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如通过团体训练提升学生的自我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最大的功能在于它有益于正常人的健康发展,在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关注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更可以引导正常的学生,促进其自我了解,改善人际关系,掌握更多的适应技巧,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预防和治疗功能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工作者可以发现需要进一步接受个别咨询的人,及时安排个体咨询,预防问题严重化。当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大的优势,应用于对特定群体的危机干预、哀伤辅导以及创伤治疗。
此外,高校中某些学生可能存在共性的心理困扰,通过开展同质性小组辅导,可以引导具有类似问题的同学相互支持、鼓励,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效果。如对网络成瘾者和抑郁症康复期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等。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从2006年开始,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生工作内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要和学生工作的不同目标,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受到了广泛好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德育课程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高校德育课程,可以促进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许多德育课程都可以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元素,比如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加入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素质拓展训练等团体互动性质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对于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甚至可以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设小班课程,将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对学生进行长达一学期的主题式小组辅导,如“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成功心理素质拓展”等主题。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从2007年秋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元素,设计了12课时的工作坊活动课,主题分别涉及“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恋爱成长”、“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生涯规划”六方面,活动课内容以互动游戏和主题讨论为主。与传统课程教学形式相比,工作坊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更强,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讨论,而且能在团队合作中增进友谊,实现思想和情感的互动。工作坊活动课目前已开展了三学期,在不断完善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好评。
2.用团体心理辅导丰富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
除了课堂教学外,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各种党支部生活、团支部生活以及班会活动都可以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围绕特定主题让学生在游戏、互动和讨论中受到教育。北大心理咨询中心近几年一直坚持开展“工作坊进院系”活动,长期为各院系提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服务,为多个院系开展过“新生适应”、“人际交往”、“时间管理”、“领导力提升”、“团队合作”、“压力放松”等主题的工作坊,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能力提升,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以新生工作坊为例,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从年9月起开始在全校各院系推广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开展5年,活动已覆盖20多个院系,累计覆盖新生数量超过5,000多人,新生工作坊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班主任和新生的认可。
新生工作坊是为时120分钟左右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在融洽和开放的氛围中,促进新生相识和沟通,更快融入集体;同时又能促进班级感情建设,提升集体凝聚力;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协作和自我规划等能力。新生工作坊分为新生相识工作坊和新生适应工作坊两种,前者在入学之初进行,主要目的在于让新生相识和沟通,培养班级凝聚力,内容包括“大风吹”、“滚雪球”、“无家可归”、“价值大拍卖”等。后者在新生入学一两个月后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新生解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惑,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内容包括“我最自豪的一件事”、“爱的鼓励”、“问题讨论”等环节。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曾在2007年对新生工作坊的成员反馈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成员对工作坊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0.82%,对工作坊主持人的满意率达到了92.27%,89.86%的新生感到新生工作坊对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绝大多数新生认为参加新生工作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引起对生活和成长的思考”以及“提高沟通交往能力”。除此之外,还有新生提到了团队精神、重新认识自我、对未来有规划、对大学生活的了解、增强信心等,可见新生工作坊的效果良好,也成功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团体气氛。
3.用团体心理辅导完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形式
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工作,可以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贯穿于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和管理中。比如用团体训练的方式锻炼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用成长小组的聚会方式来促进辅导员交流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初级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让其具备开展团体活动和班级辅导的能力。
北京大学于2007年9月起推出了新生党员培训班,对新生党员进行集中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旨在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此培训班的特色之一是采用了工作坊的培训方式,通过相识工作坊促进新生党员的情感互动,通过团队合作工作坊提升新生党员的合作与沟通能年第期心理健康工作本专刊题定P稿力,工作坊的培训形式受到了新生党员的广泛好评。
心理咨询中心于2008年9月首次推出面向院系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新生工作坊培训,旨在让辅导员掌握开展新生工作坊的能力以及初级的团体训练技巧,该培训有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是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辅导员队伍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在2009年3月,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校各院系举办了“工作坊式主题心理班会大赛”,对来自20多个院系的80余名班干部进行了系列培训,使其掌握了基本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技巧,并在班级内有声有色地开展了主题丰富的心理班会,进一步提升了班干部的领导素质。
4.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校学生总体数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以发展性问题为主,所以应当发挥团体心理辅导覆盖面大、功能丰富(教育、辅导、治疗等功能)等优点,将之作为个体咨询的有力补充。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定期在全校招募成员,开展不同主题的成长小组,如网络成瘾小组、抑郁症患者康复小组、宿舍人际关系小组、贫困生自强小组、自我探索小组等,既可以对某类学生起到辅导或治疗作用,又可以筛查出较严重个体,给予进一步的个体咨询。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推出过不同主题的成长小组和治疗团体,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2006年秋开展的森田疗法小组,游戏成瘾小组,人际关系小组;2007年开展的情绪管理小组,压力放松训练小组,恋爱成长小组;年开展的情绪管理小组、领导力提升小组;年开展的考试焦虑小组,生涯发展小组;以及年开展的时间管理小组,宿舍人际关系小组,毕业生情绪调整小组等,各类小组累计覆盖共750人次。
5.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还包括维护安全稳定,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任务,即当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如学生自杀、师生意外伤亡、流行病等自然灾害等),对相关人群进行危机干预、哀伤辅导以及创伤治疗,以保证广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高校以学生群体为主,当危机事件发生时,需要接受干预的人群数量往往很大,且通常以集体为单位,如宿舍、班级、社团、院系等,受助人群年龄相近,同质性较强,因此非常适合团体干预。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陆续开展过的危机干预团体有自杀学生舍友危机干预小组、班级哀伤辅导、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等。2008年5月四川地震后,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了“四川地震·灾后心理调适小组”,面向家在地震灾区的北大在校生开展小组辅导,旨在帮助学生宣泄各种负面情绪,在团体中获得归属和支持,此外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识别需要接受进一步个体危机干预的学生。团体持续时间约2~3小时,内容包括相识、危机回顾、情绪表达、追思、整装出发等几部分,成员控制在10人以内。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要有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而在将其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科学而灵活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们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找准定位
大部分大学生属于健康人群,需要干预和治疗的问题人群只占极少比例,因此学校团体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于发挥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通过开展大量的工作坊式团体训练,帮助学生扩充知识、提升能力,并通过开展主题丰富的发展性辅导小组,引导学生解决困惑,实现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此宗旨的指导下,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更需要借助学生工作的资源,广泛与党团班活动相结合,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深入到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同时调动广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资源,加强技巧培训,定期开发主题工作坊方案,在辅导员队伍中推广。
2.贴合实际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设置活动主题时,尽可能覆盖学生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如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生涯发展、亲密关系等等。由于学生课业繁忙,很难保证长程团体的出席率,因此可以大力推广覆盖面大的中短程团体活动,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自己担任团体领导者、设计活动方案,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3.专业培养
团体心理辅导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满足高校学生的庞大需求,仅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现有的专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针对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多样性,我们提倡多层次的专业队伍培养模式。
首先,在团体训练层面,将团体心理辅导与校园文化生活和班级学生活动广泛结合,招募工作坊学生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充实工作坊朋辈主持人的队伍,同时培训院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为院系积累团体训练的专业力量;其次,在团体咨询层面,从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人才,进行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的培训,安排正规的学习、实践和督导,使其具备开展各种主题的中短程成长小组的能力,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最后,在团体治疗层面,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队伍中培养团体治疗师,通过培训和督导提高其专业能力,以满足校内少数有共同较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