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学生心理问题情况总结与分析
——对北京大学五年来咨询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作者:聂晶 丁欣放 发布日期:2011-04-11

摘要: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接待的众多来访学生的基本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大学生在日常心理咨询中主要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特殊规律,结果发现: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当中,女生和本科生占多数;从问题类型来看,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多表现为学业、人际以及适应障碍这几个方面;发展性问题、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这三大类问题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人数变化趋势;本科生在学业上出现问题的概率高于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其他问题类型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在压力日益沉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正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既代表着先进青年的精神风貌,更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询在帮助学生促进心理健康、洞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所谓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心理健康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专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关注、倾听、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促使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1]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工作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认为只有存在严重精神或是心理问题的个体,才应该进行心理咨询。而事实上,心理咨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为心理健康者提供人格发展的条件,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2)帮助心理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负担的人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和康复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减轻他们内心世界出现的矛盾,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去更好适应环境,完善自我[2]。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应该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往,受长期以来对心理咨询片面的理解和不同程度误解的影响,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错误地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道德问题,试图通过说教、惩罚的方式来处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困扰。这对正处于心理成熟和人格完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负面影响。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和教育人员开始意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已经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开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立于2006年,自成立以来,中心一直秉持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通过三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卡方检验[3]的方法,分析了20069月至20108月的日常咨询工作数据,力图对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来访学生基本情况

 

1.每学年来访者总人数及女生所占百分比

每年来访者总人数在300人左右,5个学年中来访者性别比例变化较小,女生所占比例平均为。

2.每学年来访者的年级分布情况

从每学年来访者的年纪分布情况来看,其中本科生平均占总人数的60.0%,大于研究生(30.0%)和博士生(9.8%)。本科生中来访者所占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一趋势在5个学年中保持不变,具体每个学年中不同年级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15个学年中来访者年级分布情况

本科生

56.1

59.8

63.5

60.4

59.3

研究生

35.0

 26.5

27.6

29.9

32.5

博士生

8.2

13.4

9.0

9.7

8.2

缺失值

0.7

 0.3

 0

 0

 0

注:1代表2005.9-2006.8N=328);2代表2006.9-2007.8(N=372)3代表2007.9-2008.8N=429);代表2008.9-2009.8N=432);5代表2009.9-2010.8(N=300),以下表格皆是如此。

3.来访者的年龄

来访者平均年龄21.93岁,标准差2.97,变化范围从16岁至37岁。其中25岁以下的来访者占总人数的89.00%

 

二、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5个学年中学生在咨询问题上的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五年里学生的咨询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性问题上,发展性问题占总数的79.87%。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次之,分别为和7.42%。所占比例最少的为精神类疾病,只有0.16%。这说明对于学生而言,其主要的咨询问题集中在发展类问题上,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前四个小类目分别为:恋爱与人际问题、适应问题、自我发展问题、学业问题。

25个学年中学生在咨询问题上的分布情况

分类

具体问题

1

2

3

4

5

平均

平均

A=发展性问题

A1=学业问题     

13.11

7.26

12.82

18.29

17.00

13.70

79.87

A2=恋爱与人际问题

23.48

29.57

31

27.55

30.34

28.39

A3=家庭问题

2.13

4.57

4.20

3.01

4.67

3.72

A4=自我发展问题

15.85

12.37

12.35

14.12

17.00

14.34

A5=适应问题

11.89

12.10

20.28

30.32

24.00

19.72

B=心境障碍

B1=恶劣心境   

2.44

2.15

2.56

0.00

0.33

1.50

7.42

B2=抑郁症 

10.37

8.60

5.13

2.31

1.34

5.55

B3=双相情感障碍

0.30

1.08

0.23

0.23

0.00

0.37

C=焦虑障碍

C1=广泛性焦虑障碍  

8.23

9.68

4.90

0.00

0.66

4.69

8.55

C2=强迫症 

3.96

4.03

1.63

0.70

0.66

2.20

C3=社交焦虑障碍  

2.74

2.69

1.17

0.00

0.00

1.32

C4=恐惧症

0.91

0.54

0.00

0.23

0.00

0.34

D=精神类疾病

D1= 精神分裂症

0.00

0.00

0.23

0.23

0.33

0.16

0.16

E=创伤与自杀

E1=创伤后应激障碍 

0.61

1.08

0.23

0.23

0.00

0.43

0.59

E2=生存性危机

0.00

0.00

0.23

0.23

0.33

0.16

F=其他心理疾病

F1=人格障碍  

1.22

1.34

0.47

0.00

0.00

0.61

3.44

F2=进食障碍 

2.44

1.34

1.40

1.16

2.67

1.80

F3=网络成瘾

0.30

1.61

1.17

1.39

0.66

1.03

注:结果表示存在单位格小于5的情况,不符合卡方检验前提。

 

三、咨询问题随时间变化趋势

 

使用5×2卡方独立性检验考察6类大分类问题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如表3所示。

35个学年中6大类咨询问题所占比例及卡方检验结果(%)

 

1

2

3

4

5

Pearsonχ2

Post hoc comparison

A 发展性问题   

66.46

65.87

80.65

93.29

93.01

164.27*

4,5>3>1,2**

B 心境障碍 

13.11

11.83

7.92

2.54

1.67

55.97*

1,2,3>4,5**

C 焦虑障碍 

15.84

16.94

7.7

0.93

1.32

110.22*

1,2>3>4,5**

D 精神类疾病

0

0

0.23

0.23

0.33

-

 

E 创伤与自杀

0.61

1.08

0.46

0.46

0.33

-

 

F 其他心理疾病

3.96

4.29

3.04

2.55

3.33

2.34

 

注:结果表示存在单位格小于5的情况,不符合卡方检验前提。

从表3可以看出,5个学年中所占比例有显著变化的类目包括:发展性问题、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其中呈下降趋势的有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呈上升趋势的有发展性问题。

20052006年相比,20082010两个学年度学生咨询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有不一致之处。Sherry[5]对~2003年美国某大学学生咨询问题变化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焦虑障碍和抑郁的比例在过去的年中呈现上升的趋势。Sherry认为这可能与近些年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的上升有关。但在本研究中却发现了相反的结果,这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医学药物的发展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医药发展水平,特别是精神类药物的水平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许多抗抑郁类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药效都更为明显,副作用也大幅降低。这一切都会帮助患病的学生更为轻松地控制自己的病情,不再将自己焦虑或抑郁方面的问题作为咨询的重点目标。

2.心理健康观念的普及

随着五年来心理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方面开始了解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知道精神病医院并不仅仅收容精神分裂症患者,另一方面也开始更注意关注自己的情绪健康,识别自身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而当他们发现自己出现涉及抑郁和焦虑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但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方面的帮助,也可以从精神病专科医院那里寻求医生和药物的帮助,后者甚至成为了很多大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首选。因此,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分流,也可能造成心理咨询中心相关问题来访者减少的趋势。

3.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初见成效

近五年以来,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工作,不断普及心理健康自助知识,从细微做起,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态度,通过心理排查等多种手段,将一批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尽早识别出来,并对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这些工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进一步发展为抑郁症或是焦虑症,从苗头上遏制了学生心理健康的进一步恶化。我们在对5个学年中18小类咨询问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发现五个学年中所占比例有显著变化的类目包括:学业问题和适应问题。其中,第四、第五学年(2008.92010.8)中学业问题、适应问题所占比例与第一、二学年(2005.92007.8)相比有上升的趋势。

这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其一,近些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更为开放,因此更愿意就学业问题或大学适应问题寻求咨询师的帮助,而不是将心理咨询看作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其二,发展性问题所占比例的上升可能提示我们,相比五年前的大学生,这一代的学生在从高中向大学转变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学业和适应上的障碍。大学和高中的教育、生活方式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都要经历一段适应的过程,他们会面临开放的竞争、多元的生活,以及全新的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难免会感到茫然和失落。

 

四、年级对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的影响

 

不同年级的学生咨询问题的比例如下表4所示:

4:各年级学生咨询问题比例分类

分类

具体问题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生

A=发展性问题

A1=学业问题     

16.46

8.77

12.11

A2=恋爱与人际问题

26.94

31.13

28.95

A3=家庭问题

2.89

5.01

4.74

A4=自我发展问题

13.47

15.21

14.74

A5=适应问题

20.98

18.78

19.47

B=心境障碍

B1=恶劣心境   

1.18

1.79

2.63

B2=抑郁症 

4.97

6.08

6.84

B3=双相情感障碍

0.27

0.72

0.00

C=焦虑障碍

C1=广泛性焦虑障碍  

4.79

4.83

3.16

C2=强迫症 

2.17

1.79

3.16

C3=社交焦虑障碍  

1.45

0.89

1.05

C4=恐惧症

0.18

0.72

0.00

D=精神类疾病

D1= 精神分裂症

0.27

0.00

0.00

E=创伤与自杀

E1=创伤后应激障碍 

0.09

0.89

1.05

E2=生存性危机

0.09

0.36

0.00

F=其他心理疾病

F1=人格障碍  

0.45

0.72

1.05

F2=进食障碍 

2.17

1.25

0.53

F3=网络成瘾

1.18

1.07

0.53

 

使用卡方独立性检验对不同年级的个体的咨询问题的异同情况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本科生存在学业问题的概率(16.4%)高于研究生(8.8%)和博士生(12.2%)。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业经验比较丰富,而本科生正经历从高中的学习模式向大学的学习模式转变的过程,因而会面临更多的学业问题。

除此以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咨询问题上所占比例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家庭问题、恋爱问题和其他心理疾病等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发生概率。

 

五、结论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接待的众多来访学生的基本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大学生在日常心理咨询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特殊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当中,女生和本科生占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4.69%60.0%;按照问题分布来看,北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发展与适应类问题上,多表现为学业、人际以及适应障碍这几个方面。

从五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呈下降趋势,发展性问题呈上升趋势,在发展性问题的小分类中,学业问题和适应问题呈上升趋势,其他小分类随时间变化情况不显著。

本科生存在学业问题的概率高于研究生和博士生,除此以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其他咨询问题上所占比例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作者简介:聂晶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丁欣放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7级本科生

[1] 陈麒:《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趋势》,《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期。

 

[2]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8期。

[3] Sherry A.B,John M.R, Wen-Chin Tseng,Fred B.N,Stephen L.B,(2003), 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across 13 yea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34(1):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