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北京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以来,韩国留学生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增加,并日渐成为校园里备受关注的群体。韩国留学生和校内学生的沟通、相处中,存在一些因为文化差异或者价值认同不一致所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加强韩国留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是建设和谐校园,改善留学生与本校学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校园文化认同
北京大学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在众多留学生中,韩国留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成为校园备受关注的群体。
本研究以2009年10月26日发生在校园内的韩国留学生撞人事件为对象,结合与部分韩国留学生的小组座谈,分析校园师生对韩国留学生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韩国留学生的思想、动机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从跨文化交流和建设和谐、国际化校园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到解决对策。
一、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生概况
中韩两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由于两国在文化、地理上的便利,来华韩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09年底,韩国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为64,232名,占留学生总人数的26.97%[1]。在北京大学,留学生的来源国接近80个,但是亚洲以外国家的留学生数量都较小。在这其中,韩国留学生占的比例接近80%,若再加上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北大所招收的亚洲范围的留学生超过总数的90%,其他大洲的所有留学生的比例则不到10%。
图1: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生年份统计示意图(不含医学部)
图1是自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在北大读书和进修的韩国留学生在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到北京大学留学的韩国学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达到了最多的458人。
图2: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生院系分布图(不含医学部)
图2是1996~2010年间北京大学招收的3098名韩国留学生在不同院系的分布情况,这些学生包含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类学历教育申请者以及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学者三类非学历教育申请者。从数据来看,在北大学习或研修的韩国留学生绝大多数集中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在招收韩国留学生的32个教学单位中,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中文系、国际关系学院等10个院系占到总人数的90%,而环境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等教学单位所招收的人数只有10%。在所有的3098名学生中,理工科的学生仅占1%多一点。
二、案例:韩国留学生校园撞人事件
2009年10月26日中午12点左右,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新楼前,两个骑电动车的韩国学生因车速过快,将正在经过的一名中国学生撞倒。事发后,肇事者径直离开了现场。路经现场的网友“sfxifdj”目睹了事件的经过,于当晚将此事过程发布在校内论坛(北大未名BBS)的“三角地”版上,题目为“强烈鄙视北大校园里两名道德败坏的韩国留学生!!!”。具体内容如下[2]:
10月26日中午12点左右,新生科院楼前,两名韩国留学生骑摩托速度太快(男带女或女带男),完全不顾周围人的安全,只顾拉风耍帅,把中国学生连人带车重重的撞倒,车烂人伤,连个道歉都没有,居然肇事逃跑。旁边一个路过留学生还很友好的问句“AreyouOK?”,真是反差巨大。
两个没有基本素质的人败坏他们国家的形象!败坏其他友好的留学生的形象,玷污了我们神圣的汉语,真是不配,赶紧闭上你们的嘴吧,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会说汉语,来中国学习难道连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友好态度都没学会吗???!!!北大有你俩这样的留学生真是奇耻大辱!你们会遭到友好的留学生们的谴责,遭到善良的北大学生们的强烈谴责,强烈BS!
该贴几分钟后便被顶到BBS“十大”之一,截至2009年10月28日14:46的统计,在“三角地”版上该主题的帖子共有520条跟帖,持续三天。该合集共有489条跟帖。
在近500条回贴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撞人的韩国留学生持批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比较严厉,甚至到了谩骂、咒骂的地步;只有极少人表达了类似“对事不对人”、“算了,只能当作那两个人的人品问题,不需要上升到韩国”的看法,但这种声音在几百条帖子中显得微乎其微,根本无人理会和响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回帖中没有一条是对事件进行进一步解释的,几乎没有一条是直接为韩国留学生做辩护的,更没有一条是以韩国留学生的身份发言的,呈现出舆论“一边倒”的情景。
在持负面态度的回帖中,130处在帖子中提到或者称呼韩国留学生为“棒子”。“棒子”一词对韩国人来说充满歧视和侮辱,是伤及民族自尊心的称呼。可见,部分学生对韩国留学生的态度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和顽固的刻板印象,且难以改变。在回复的帖子中,有56处表示“鄙视”韩国留学生,体现了校园舆论对韩国留学生这一群体的不友好态度。
帖子中有为数不少的人表示“看到过”韩国留学生在校内飙车或者“经历过”被他们碰撞,如有
人发帖说“看见西门里一队小摩托驶来,大约6、7辆,多数男带女,不听保安劝阻,飞奔出西门,差点撞到人,闯红灯过马路直奔蔚秀园而去。嘴里叽里呱啦的,估计是韩国留学生,素质实在太差,和其他北大师生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这类“举报帖”有30余条之多,其他类似的还有举报韩国留学生在校内“文史楼门前聚集抽烟”、“在教室里打电话”、“校内大声喧哗”、“坐在座位上肆无忌惮地谈情说爱”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论坛上的讨论也进一步深入,开始由批判韩国留学生素质差转到质问学校的校园安全保障、留学生招生政策等问题上来,这反映出舆论已由起初的谩骂转到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并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校园安全问题,不少人提出自己在校园内也曾经被撞过,因此有人“呼吁赶紧做出来点实事,比如拍下来棒子的嚣张视频,比如抓他们个现形,比如...是该整治整治了”、“呼吁校园里禁摩”、“坚决要求学校禁止棒子开摩托入校”等。甚至有人列出了八条校园禁止电动自行车的理由,并逐条进行了分析,反映出大家对电动自行车危害校园安全的普遍认同和对禁摩的迫切心情。
三、与韩国留学生的小组座谈
为了更直接和深入地了解韩国留学生对于中国师生指责和批评的反映,更好地掌握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所在地北京大学的认同感,研究者同8位韩国留学生围绕“来华原因”、“关注的话题”、“如何看待被指责”、“希望如何改进”等主题进行了座谈。受访者均为全日制的北大本科生,他们通过了严格的入学考试;他们在来北大之前均已在中国进行汉语语言学习,最短的2年,最长的超过4年。8位受访者“来华原因”集中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和“父母的影响”。这表明,韩国留学生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的增强;而由于韩国处于东亚文化圈,在家庭习俗、日常礼仪等方面和中国类似,年轻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较多,更习惯于尊重父母的意愿。
对第二个问题“和想象中有何不同”,多数受访者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消极评价,主要集中于对北大教育现状的不满意。某韩国学生也提到因为母亲不希望自己离得太远才没有去美国读书,表明她在来华前对西方国家大学和北京大学做了一定的了解和比较;当他们发现北大的教育“很像‘高三’”时,失落感自然产生。也有学生进入北大后,感觉比预想的好,表示北大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她有了更多的收获。
在结交“中国朋友”方面,受访者表现出了积极、正面的态度。他们均结识了一定数量的中国朋友,且对中国朋友的评价基本为正面;他们也积极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如吉他社、网球协会,甚至加入了爱心社,同中国学生一道去慰问老人,反映出他们已比较充分地融入了北大的校园生活。
韩国留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比较分散,但同中国学生类似,多关心时政、经济、社会热点和日常生活资讯等话题,反映出不同国别、民族的年轻人在兴趣点上基本一致。
生活习惯方面,韩国留学生表达了他们在饮食、夜生活以及分享学习方面不适应,但这种不适的情绪并没有很强烈,而且他们也表示很清楚和理解这些由于民族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在关于“如何看待被指责(如大声喧哗、抽烟、校园骑电动车撞伤人)”的问题上,受访者表达了多层次的态度: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抽烟是“自己的事”,即便是影响到了别人也无可厚非,因为中国的学生也可能会大声说话、或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只是由于韩国留学生的身份会引起显著的关注才会更容易被批评;
●韩国留学生在校园内骑电动车撞伤人的确不对,虽有其“自身原因”,也应引起反思;
●中国学生对韩国留学生有时会区别对待,而在论坛上的发言让韩国学生很害怕,出于“不想惹事”,他们往往会沉默、不做解释,但“这些言论的受害者往往是文明的学生”。
对于“希望如何改进”,受访的韩国留学生表现出了理性思考的一面。有受访者称“作为国家的代表,要有责任感”,希望从留学生自身做起,减少误解和冲突;有受访者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希望不要一概而论,希望有合适的表达和沟通渠道,传达意见”;也有受访者提出避免“区别对待问题”,希望北大老师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平等对待,希望北大同学更多地以“北大人”的视角、“更理性”地对待韩国同学。
四、几点思考
通过对韩国留学生校园电动车撞人事件后的舆论分析,可以发现,由于韩国留学生对所在的北大校园缺乏必要的文化认同,导致他们与其他群体间(特别是中国学生)存在隔阂,当冲突发生时,这种隔阂迅速被放大,且持久、深入,影响校园和谐。
当前,北京大学正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这其中,建设开放、活泼的国际化校园理应成为应有之义。基于此,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1.注重校园中不同群体间的文化调试,增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调试”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间的文化彼此适应、融合和认同、接纳。外国留学生在北大学习和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文化调试和文化认同,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文化调试,一方面需要双方具备文化自觉,即主动、积极面对对方文化的意识和习惯,而不是划定界限或者刻意以某种偏见对待;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和舆论环境,增进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北京大学来说,第二个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北大历来提倡“兼容并包”的风气,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引导,营造一种适当、融洽的氛围,将有助于校园文化调试和文化认同的实现。
为此,应充分发挥留学生自身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和释放自我的机会,目前北大每年组织的国际文化节和美食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中介;同时,发动留学生骨干,引导他们组织和影响更多留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中去。
2.恰当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可以消除不同群体间的误会,增进彼此间的宽容和理解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间在没有做好文化调试的状况下,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上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误会的产生和放大。
韩国留学生骑电动车撞人事件发生后,中国学生第一时间在论坛上发布了消息和评论,却没有韩国留学生对撞人事件做任何回应。参加座谈的人中,多数人的顾虑是“中国学生不敢惹”、“担心被骂得更厉害”。
北大有发达的校园媒介,包括未名BBS、北大新闻网、北大电视台、《北大青年》、北大广播台等,都可以为留学生创造一个塑造形象、做好公关的平台;而北京大学众多的学生社团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吸纳韩国留学生参加,针对相关议题做校园调查、讨论,从而为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提供便利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