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目标理念、对象特征和机制创新

作者:冒大卫 发布日期:2011-04-11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加强对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高校应该在明确留学生管理的目标理念和留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留学生的管理职能实现、管理机构设置以及培养项目类型等三个方面形成多元化的留学生管理格局。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理念;机制

 

留学生管理工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观念、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跨文化传播,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工作对我国人力资源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中国文化认可度的增强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留学生的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华留学生的规模从1978年的1200多人增加到2008年的22.3万人,列世界前十位。全国有592所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接受了外国留学生,并分布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见,我国除向外输送留学生人数世界第一外,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入的重要目的地国家。

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重点,而人员构成与交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1]。人员构成与交流国际化包括教师的国际化和学生构成的国际化。多年来,教师的国际化在研究型大学中已经成为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国际化则成为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热点。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对数量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的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又制约了国际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留学生特征与留学生管理机制构建的目标理念

 

1.留学生群体的特征

 

首先是留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特征。留学生群体本身是一个极具多元化的群体,尤其是国内大学做短期交流的留学生群体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例,2010年秋季学期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名交换留学生入学。这一庞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交流、融合和互相学习就是一个大课题。另外,留学生的培养项目和培养类型也是多元化的,包括学历教育中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非学历教育中的进修生和研究学者等等。留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留学生管理手段必须坚持标准化和多元化结合的原则。其次是留学生群体的适应性特征。留学生群体的适应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文化休克”上。留学生来源地的多元化必然带来该群体融入同一个国家文化的适应性问题,但目前我国高校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服务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制定和运行留学生管理机制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

第三是留学生群体的分散化特征。留学生居住位置和活动场所倾向于分散化。同时,由于留学生的学制相对比较灵活,不少短期交换生带有在中国走访和旅游的计划。这种“游学”式的交流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安排非常不利。此外,留学生的所在院系和学制安排也倾向于分散化,分散化特征给留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留学生管理机制设计的目标理念

 

留学生管理体制的构建首先基于对留学生教育目标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国际上,发展跨国教育的目标理念主要有四个方面:增进理解、能力建设、人力资源以及经济收益[2]

增进理解的目标是指留学生交流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通过留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最终培养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能力建设指的是通过留学生教育加强我国教育系统、高等院校和国内师生的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促进国内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并充实其研究和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目标则一方面表现为可为留学生来源国直接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本国的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进行国际性的交流和学习,这两方面都说明了人力资源开发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目标;经济收益目标是指靠留学生教育谋求经济利益,对于我国来说,留学生教育也是拓宽教育融资渠道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主要目标。

高校留学生管理机制也应基于以上目标进行设计。从能力建设的目标来看主要应该通过精致化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来提升大学国际形象,并进一步提升大学日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人力资源的目标来看,应重视教育的结果能否成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一方面需要发挥留学生在校期间对中国学生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应加强针对优秀留学生毕业去向的引导,提高留学生的校友工作的质量。从增进理解的目标来看,一方面留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抓手,以学生社团为纽带增进中外学生的深入交流;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外差异,保证外国留学生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的畅通。

 

二、现有高校留学生管理机制及适应

 

1.留学生管理职能类型

 

从留学生管理职能的划分来看,主要有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后勤管理系统三类系统。行政管理职能所涉及的工作政策性较强,包括留学生的招生、入学指导,手续办理、学籍管理、法规教育、身心健康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等。教学管理职能是保证留学生教学的实施,通过设计课程体系、安排实践实习、考勤考核以及其他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课程任务。后勤管理系统的职责包括宿舍管理、餐饮管理以及为留学生提供生活咨询服务等。

目前,上述职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并不完全区分留学生和本地学生,这容易忽略留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差异化和分散化的特征,从而导致留学生管理的粗放化。例如,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是高校学工系统的重要职能,但是高校并没有专职(或兼职)负责留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留学生缺乏一个利益诉求和心理疏导的渠道。另外,由于留学生的分散化,也增加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公安部门的协调的成本,这也是需要进行职能细化的领域。

 

2.留学生管理机构设置

 

从对留学生进行直接管理的实体机构来看,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学校层面设立留学生办公室,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留学生事务,包括招生、日常管理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留学生的教学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管理。第二个层次则是依托二级学院来进行留学生管理工作。这样的学院又分为两类,一类学院是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其主要工作;另一类是其他接受留学生的二级院系。这两类院系侧重点不同,但都在院系层面给予留学生管理最基础的机构支撑。在留学生数量较少的时期,这样的管理体制完全可以。但如今留学生迅速增加,仍然用原来的方法来管理就显得明显不足,无法实现留学生工作精致化。

 

3.培养项目的多元化

 

留学生的培养项目有着很多类型,需要有区别性、针对性的管理方式。例如,北京大学留学生就设有长期项目、短期项目、预科项目,仅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就设有长期项目、短期项目、预科项目,仅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就有五种类型的留学生。如此多元化的留学生培养项目提高了管理工作精致化、科学化的运行成本,需要进行细致的群体区分,从而行分类管理和引导。

 

三、完善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强化管理职能,改善留学生的沟通渠道

 

第一,进一步改进管理理念,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应将留学生管理工作放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留学生的管理既是跨文化的交流,更是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留学生管理职能的定位应符合当前教育环境和国际化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更高层次要求,留学生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技能,能够为留学生提供扎扎实实的服务。

第二,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关心与疏导。留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留学生管理需要在改善沟通渠道和提高文化适应度上下功夫。应当加强对留学生的关心和疏导工作,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设立专门针对留学生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在加强一般性管理的前提下,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沟通渠道。留学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可以实行留学生导师制度和心理咨询制度,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留学生心理辅导员岗位等。

第三,丰富校园生活,帮助留学生融入校园文化。高校的学工组织在中外通常的高校管理体系是把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管理的,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会使得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隔离”,难以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的社会活动。而中国学生社团组织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①,鉴于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渠道有限的情况,可以通过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来带动留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对留学生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2.科学安排管理机构,明晰留学生管理机构的分工与责任

 

一是确立各类管理机构职能和协同工作机制。涉及留学生管理的各位机构是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为了保证这个有机体的正常高校运作,一方面需要明晰各类管理机构的职能界限,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工作中的脱节现象,从而减少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经验化。

二是明确学校管理机构的社会职责。做好与校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各司其责,共同做好留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针对留学生培养的阶段性特征,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精致化水平

 

首先,提高留学生在读期间的管理精致化水平。以一个学期的短期交流为例:第一阶段是前四周,此时学生入校不久,对中国的法律法规、风俗文化不了解,生活学习找不到规律,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管理工作应该应该侧重对留学生的关怀和情感的疏导。第二阶段是四至十二周,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已熟悉,交际开始增多,应该提醒留学生保证日常的学习,并注意秋冬或春夏换季的身体保养,加强防火防盗等安全教育。第三阶段是后四周,这时要重申考勤考绩的规定,同时对外出旅游的留学生要及时提供外出信息和帮助,并提醒学生外出要注意的事项等。

其次,应加强留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校友工作。据统计,约有33.5%的在京留学生毕业后有继续留在北京工作或学习意愿②,这是人力资源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制定留学生就业指导,吸引更多的国外人才资源留学生进行指导,吸引更多的国外人才资源留在国内,是在未来留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的。同样,留学生教育所起到的国际交流和文化认同作用并不会随着留学生留学生涯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针对留学生的校友工作,加强留学生归国后的跟踪服务。



作者简介:冒大卫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1]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翁丽霞、于展:《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0月。

[2]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