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全球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愿景和具体实践,笔者总结出探寻构建和谐共生校园文化的四大途径:传统文化、国际视野、国际交流、和谐多元,并提炼出相应的育人经验和工作思路。
关键词:国际化;校园文化;人才培养;高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促成了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更为明朗。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所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育人载体”[1],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高校校园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如何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和大国情怀的塑造,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设和谐共生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愿景
1.建设和谐共生校园文化的主要背景
第一,因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思路,通过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尽快落实国际化教育共识的要求。从国内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一个新视点。如何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之一。思想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不断思考如何在传统教育形式中挖掘新的育人因素,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历史机遇,提升文化实力。
第二,配合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国际化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2]。扩大教育开放,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条件,是加快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手段。
第三,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就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功用。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等都无不兼容在校园文化之中,营造开放、积极、和谐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条件[3]。近年来,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例,目前北大在校学习的留学生规模约为6,000人,每年有500~600多名外国专家和学者来校任教;另一方面,每年到访北大的外宾超过20,000人次,1998年以来已有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国家元首访问北大并发表演讲。
2.建设和谐共生校园文化的愿景
就指导理念而言,北京大学在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同时,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并合理吸收国外文化,营造多种文化形态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培养目标而言,北京大学力图通过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培养兼具中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大国青年。就实际工作而言,北京大学顺应时代环境发展变化、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以及学生群体整体特征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打造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北京大学的国际化程度。
二、建设和谐共生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
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依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传统,不仅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大国情怀和全球意识,而且积极构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外学生沟通理解,以建设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校园文化也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发挥其深刻的潜在影响[4]。近年来,北京大学依托传统节日,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在中秋节期间,重点突出团圆、感恩、亲情的主题,开展征集中秋节短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同时学会感恩;在清明期间,突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主题,开展参观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饮水思源;在端午节,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开展古诗词朗诵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坚韧不摧的民族品格。同时,这类活动通过以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形式向外国留学生宣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有效加强大国青年的情怀培养
校园文化,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文化,一方面又是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文化,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5]。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将在若干年后活跃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将担负起促进各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代重任。因此,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大国青年的国际视野,应当成为北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以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AIMUN)为例,自2006 年开始,北京大学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将其打造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模联活动。AIMUN 将议题与世界形势紧密结合,力求体现亚洲特色,突出中国元素,引导青年学生思考现实,关注世界,使北大学子在与五洲四海的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大国情怀。此外,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知名高校“大学日”等活动,集中展示了北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促进了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互动,使北大师生对外国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识,看待国际问题有了更丰富的角度,分析世界局势有了更开拓的视野。
3.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序开展
留学生群体的国际化背景是高校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窗口,也是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全球眼光的重要资源[6]。北京大学拥有丰富的海外留学生资源,将他们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中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推进国际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
北京大学积极推进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以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为例,校际交换、暑期学校、海外实习项目的推行,让众多学生拥有了前往美国、欧盟各国、日本、新加坡等教育强国进行交流的机会,感受不同的培养模式。此外,北大还通过与海外名校组织的联合培养项目,将国外的先进文化因素带回了中国,推动了学校多元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发展。为帮助留学生适应北大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方式,加速推动留学生们融入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开展了“北京大学留学生辅导员项目”。通过一对一交流、小组活动、项目成员集体活动等形式,加强中国辅导员与留学生的联系,帮助留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搭建中外学生深入交流的平台,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建设。
4.大力建设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
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广大中国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充分调动留学生们营造中西合璧、文化多元的校园氛围的积极性[7]。在近年的相关工作中,北京大学将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置于同一个舞台下,加强留学生群体参与学校活动的“主人翁”意识,着力促进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生会举办的“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大赛”、“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等赛事,每年都能收到一部分留学生的报名申请;英语文化交流协会、俄罗斯语言文化交流协会、中日交流协会、中韩交流协会等社团的成立,也使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能在同一个集体中进行交流;此外,爱心社、山鹰社等品牌社团也吸引了许多留学生加入其中。
三、建设和谐共生校园文化的成果和经验
1.广泛动员、多管齐下,取得国际化校园成果
自北京大学将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氛围的校园环境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上议事日程以来,各项资源得到有力开发,逐步构建起了长效育人机制。一个中西合璧、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校园氛围已初步形成,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工作成效和育人实效。
第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显现,广大学子的国际视野日益开阔。在北京大学建设国际化校园的整体框架之中,传统文化因素突破了本民族的地域局限而获得了世界意义。国际化教育首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根基,在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广纳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有效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北京大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留学生考虑到教育对象之中,引导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
第二,中外文明的交融程度提高,国际教育的辐射效应日益突显。多年来,随着北京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对留学生群体的不断重视,北大校园呈现出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甚至不同信仰的学生友好相处的融洽氛围。在中外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中,北大校园文化在葆有民族思想精华的同时融进了外来文化的典范,中外文明彼此借鉴、共同进步。
2.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积累国际化育人经验
北京大学推进国际化教育、营造和谐共生校园文化氛围的努力,一方面巧妙地落实了中央精神和时代要求,另一方面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其中若干经验可以总结提炼。
第一,以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为核心,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北京大学站在中央精神的高度,全面分析世界走向与时代潮流,正确判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国际化教育,营造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理念。随后,北京大学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系统梳理已取得的各项成果,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将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作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之一,并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一个国际化校园初具雏形,大学生国际化教育成效逐渐显现。
第二,以相关部门和学生组织为先锋,推动国际交流开展。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各相关部门与院系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和自身工作特色,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化教育活动。国际合作部、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发挥优势,将国际交流活动与文化推广活动做大、做强、做精,在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的同时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同时,多个带有国际交流性质的学生机构和组织也不断开展中外学生的交流活动,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广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各类活动围绕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蓬勃开展。
第三,以促进中外学生发展成才为归宿,加强大国青年系统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教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用人才。北京大学不仅注重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形成国际视野和广阔胸怀。在探索实践和理论提升的过程中,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根基,推进国际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实现中外文化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也逐步确立起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国青年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有助于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和领域,不仅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要从国际的、他国的、他民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关心人类,关注地球,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成长为把握世界潮流、通晓国际规则、目光远大、视野开阔的一代有为青年[8]。北京大学推进国际化教育,建设和谐共生校园文化,是对当今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当前,中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国际化程度尚待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话题。北大也将进一步引进国外高校的优秀经验成果,推进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整体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责任编辑:刘洁纯
[2] 王根顺、王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年第4 期。
[3] Peter Scott,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4]吴洪鸣:《浅谈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效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 年第3 期。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52 页。
[6]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江苏高教》,2007 年第6 期。
[7]张晓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性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第7 期。
[8]张彦:《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意识》,《北京教育》,2009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