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将“精致化”理念引入高校学生骨干培养之中,对于改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广大学生骨干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精致化培养的核心理念,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精致化培养的培训主线,把环境培育作为精致化培养的基本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骨干的精致化培养水平。
关键词:学生骨干培养;精致化;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基层”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如何实现新时期高校基层院系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继承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既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精致化”的创新理念,实现精致化培养,是改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广大学生骨干更好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①]的创新理念自2009年提出以来,受到高教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精致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兼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重过程、细节和结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在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中努力实现精致化,体现了以下几层意义:
2004年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的要求,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展现出“80后”、“90后”一代独特的精神风貌。有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保持极高的信任度,同时对主流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认同感[②]。同时,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独立性相对明显,功利性倾向不容忽视[③]。不论是对主流价值观的更加认同还是自身独立性的加强,都对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学生骨干理论素养的普遍提高,对党和政府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加强,过去那种低要求的、以“保稳定”为目标的政治说教已经不能体现出充分的先进性,必须以更高要求的、以“促发展”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对理论进行生动诠释,这就对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骨干的独立性也在加强,对现有政治理论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在加强,由此产生的信仰疑惑也会增加,这就对教育者的政治立场和理论涵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意义上,学生骨干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包括3个角色:
(1)学生骨干是广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对象和主要成果;
(2)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
(3)学生骨干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对于贯彻院系的育人工作理念、保证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概括地说,学生骨干作为学生,本身是被教育者,但他们还部分地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从而成为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天然的沟通媒介。
在微观层面,新时期学生骨干的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多重化。一方面,学校和基层院系提供了多样化的学生工作渠道;另一方面,以学生社团、同乡会、校友联谊会、网络小组等为代表的青年自组织也正在深刻影响着学生骨干的组织交往模式。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演绎,Web2.0时代的到来更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虚拟世界建构一个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角色,并且保证两种角色的并行不悖。对学生骨干而言,多重化的角色说明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社会化程度更高,这虽是他们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认同度的表现,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角色模糊、角色认同混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④]。
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学生骨干角色多重化的现实,决定了其培养工作必须建立在对他们的各种角色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只有按照精致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手段,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完整地了解和考察学生骨干在不同组织扮演的不同角色,从而对骨干个体的思想品格、能力素养和性格特质有一个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认识,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方案。
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既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学生骨干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胡锦涛同志“四个新一代”的殷切希望为高校学生工作系统实施成才服务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成才的需求包括学习知识技能的需求、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掌握学习方法的需求、获得关心爱护的需求[⑤],这些需求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于成才有较正确的看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北京大学团委对2007年北京大学学生骨干训练营学员的调查[⑥]显示,学员认为最需要培训的内容依次是“自主和原创地开展工作的能力”、“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和“领导和组织能力”等;另一方面,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有片面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面对学生骨干日益多元化的成才需求,我们在开展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时候,就要从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和学生骨干学历层次特点出发,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成才服务工作。这就需要按照精致化的要求,突出学生骨干的主体性,突出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充分依靠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优势开展骨干培养工作。
要实现学生骨干的精致化培养,不但需要在工作中保持宏观视角,更需要深入开展调研,抓住本校、本单位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重点需求和枢纽环节,从本校、本单位育人工作特色和开展学生工作的优势条件出发,从学生专业学习就业特点和学生骨干队伍结构特点出发,准确而完整地了解这一问题。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认为高校学生骨干精致化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育人的最重要的现实途径。制度可以模仿,经验可以移植,但是人是不可复制的。学生骨干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充分说明,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本身就是极有意义的学生工作。
需要明确的是,精致化培养绝对不是对工作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片面纠缠细节而忽略大局。上述两种二种工作方式的区分标准在于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在开展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评价骨干培养工作本身的效果,也要站在学校育人工作整体布局的高度,评估实现效果的过程中学生骨干自身付出的机会成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使学生骨干自身获得最大化的发展效益,这才算完整、准确地掌握了精致化培养“以人为本”的要义。
学生骨干的培养不但应该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而且应当坚持一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理论修养、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都应该以这条主线为指导,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土壤。如前所述,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保持着高度的信任,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庆祝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等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广大青年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自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⑦]以来,各高校努力探索实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创新模式,也为在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提供了可喜的理论成果。
基础教育领域的“情境教学”的概念[⑧],即创设合适场景,激起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了学员的主体性,强调了学员充分参与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突出了教育者的创造性,强调了培训措施的灵活性和艺术效果,符合精致化培养所强调和追求的基本方法。而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环境的培育上,也就是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载体设计培训活动的机制和环节,为精致化建设营造培养氛围,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引导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环境培育并不完全是指情境创设或者角色扮演,其中也包括营造合适的学生骨干交流氛围。“优秀人才共同成长”是古今中外人才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也是当今社会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学生骨干来说,与优秀同学一起实现共同成长要比个人孤立的发展有意义得多。因此,同伴教育和集体成长的模式,既是对学生骨干的信任,也是充分发挥学生骨干模范带头作用的催化剂,更是培养更多同学成为骨干的捷径。
学生骨干精致化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创新尝试,对于加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骨干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结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精致化培养工作的实际经验,提出以下具体操作思路:
完整的精致化培养课程体系应当是常规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除了日常的常规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还应当集中优势资源,对优秀骨干群体进行集中训练。此外,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安排。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能特点也决定了骨干培养工作更适合充分利用学生课业学习以外的时间开展,从而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合力。
例如,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把骨干培养工作延伸到从开学到寒暑假的学年的各个阶段,实现了骨干培养工作对学生骨干成长周期的全过程覆盖。学院抓住大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入学阶段举办新生团校,通过讲座和交流的形式对广大新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定新生的专业理想信念,帮助新生尽早融入校园生活,尽快适应学院育人工作和专业教育要求,引导和培养新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到学院各项学生工作中来,也使得学院迅速对新生的差异化表现有了具体了解,取得了入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骨干考察选拔工作的双重功效。学院还充分鼓励学生骨干将寒假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团校调研任务紧密结合,实现全年骨干培养工作的无缝衔接。
如果按照“在岗培训,有岗必训”的原则,把基层学生骨干全部纳入骨干培养工作视野,就要考虑如何实现先进性和群众性统一的问题。一方面,比较优秀的、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骨干应当和新生骨干一道参加培训。借助优秀骨干在团队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骨干培训才有可能向学员压重担子、教真本领,实现他们的快速成长。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精致化培养工作才能引领主流学生群体的思想潮流,突出先进性。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与现有的“学生骨干”的概念之间存在范畴上的差异。如果说学生骨干做工作的目的是服务同学的话,那么现在对活动组织者的培养本身就变成了对大多数同学的服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骨干培养工作实现了锻炼学生工作队伍和服务广大学生群体的双重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精致化培养工作才能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深入的影响力,从而体现其群众性。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除了针对所有学生骨干的常规培训,还与其它学院举办联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选拔优秀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锻炼他们在高强度任务状态下应对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学院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实现了学生骨干培养的个性化和全员覆盖,进一步提高了培训工作的精致化程度。
传统的骨干培训活动往往只停留在“培训什么内容”的层面,而不重视“怎样培训内容”。但既然是办学,就要有系统的办学思路,就要强调培训者的主导作用,努力通过形式创新、环节设计、制度考核、信息反馈,乃至活动场景布置、语言组织引导、环节衔接控制等微观层面的“备课”工作,使得教学效果更准确地体现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骨干精致化培养工作主动借鉴北京大学团委高级团校、研究生骨干研修班、学生骨干训练营等骨干培养工作的办学模式,同时吸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专业经验,践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实践教育”的创新理念,在办学过程中追求实效,打造精品,对相关课程进行精致化设计,培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俞 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 级硕士研究生
卢宇飞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 级硕士研究生
[①] 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
[②] 张彦:《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北京教育( 高教版)》,2008年第Z1 期。
[③] 杨万义:《大学生群体新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④] 施晶晖、戴烽:《高校学生角色转换适应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⑤] 周霞:《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5期。
[⑥] 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尊重主体性 激发创造性 创新学生骨干培养机制》,http://www.bjyouth.gov.cn/jcxx/dx/162087.shtml,2010年5月25日。
[⑦] 李小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与实践》,http://www.ccyl.org.cn/zhuanti/tgjyz/xxcl/201003/t20100301_337755.htm,2010 年5月27日。
[⑧] 居民:《全新视角下的情境教学法初探》,《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