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参与互动式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模式研究
——“精致化”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建设思路探索

作者:杨晓雷 发布日期:2011-04-11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学生工作领域提出了精致化的理念和工作思路。以此为背景,笔者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形势为基本脉络,依据高等教育长期面对的问题和任务,对学生工作精致化的理念和思路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进而提出并阐释了当前精致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符合需要的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模式的观点。以此为基础,在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设一个参与互动式的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模式的构想,并结合具体的工作经验和现实需要,尝试提出了建设参与互动学生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方案。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致化;学生工作模式;参与互动

 

一、精致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建设任务的提出

 

  1.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精致化

 

当前,在人才选择的市场化与培养的社会化形势下,如何培养既适应市场需要同时又符合社会理想价值要求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工作必须要面对的工作形势和根本任务[1]。为此,高等教育学生工作已经开始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转型过程。

2004年,伴随着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学生工作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的工作分工,内容涉及队伍打造、理念、精神和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专业化素质、工作方法和技能的培育和实践,为其自身的专业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样的转型只是一个改革式的学生工作专业化打造和推动活动,具有宏观理念性、高位规划性、整体结构性和相对表层性。而相对于学生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和高等教育最终目标而言,专业化学生工作的转型与建设,仍然需要在微观实践、低位业务操作、全方位运转机制以及深层文化意识和制度方面进行长期而深入的推动和发展[2]

精致化的理念和思路就是这样的进一步转型和发展需要的体现[3]。在专业化的宏观性理念、方向、计划和目标已经确定的前提下,精致化就是进一步的一种理论创新和方案设计,以在微观具体层面谋求真正、精确地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性问题和实现发展。因此,精致化理念和思路既是关于学生工作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初步宏观理念的落实,即对微观上的道路、方向、方法、目标和任务的明确,同时又是符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一种宏观性的专业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的发展和提升,是专业化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结论,具有观念上的引领性和行为上的指导性。

 

  2.精致化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如果从直观表层上看,精致化体现为一种精细、精确以及精心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但是这样的描述和认识尚不准确,因为“精细”本身并不是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下的精致化学生工作独有的、本质性的内涵,在任何一种机制模式下都可以追求并实践局部的精细工作。因此,工作是否精细并不能说明这种工作是否已经精致化,而在什么样的机制模式中实现精细的工作才能说明其是否精致化。所以,如果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发掘,精致化应当不仅仅是局部独立的、临时随机的、微观个体工作的精细化,在更深层的制度和机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和运行一个整体结构性的、长效稳定的、宏观群体价值认同的学生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既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方案。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复制、常态化、稳定有效地解决问题。在现实中,工作模式的研究和建设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4]。因此,结合精致化的性质、特征和现实工作需要,当前在现实中,符合市场化、社会化以及专业化要求的精致化工作的核心、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并运行一个长期稳定的、可复制和重复使用的、自洽的、系统化、精致化的高等教育学生工作职业模式,以此实现整体性、结构性的精细化工作。因此,在此种意义上,学生工作的精致化本身就是要建立和实践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兼具科学和人本精神的专业学生工作模式。

 

二、精致化的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探索

 

 

  1.参与互动模式建立基础和条件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

 

模式具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学生工作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目标下,以一定的工作内容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和价值观念建设和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运用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选取特定的方式方法,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以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工作样式和方案。探索精致化的学生工作模式,首先要实证地了解这些构成要素,即专业化的学生工作的基础性的社会条件、目的及问题和实现方式的发展变化。

如前所述,市场化和社会化给高等教育学生工作带来的形势和任务是一个矛盾体,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对立性表现为学生工作出现了如下的变化和问题:其一,整个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空间加大,开始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式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为开放、互动的,服务和管理并行的,理想价值教育和技能培育并重的培养空间,开始从计划体制上的行政管理工作岗位转变为市场人才生产与消费机制上的一端,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现有的工作仍然囿于传统空间,没有充分将自身置于广大的社会空间中并与之有效链接,限制了工作视野和意识、有效方案的制定以及整个工作功能的有效发挥[5];其二,学生工作的资源由相对单一的国家和政府的来源转变为国家和社会资源同构的局面,由此产生了主动争取和合理运用社会资源不足的现象和问题;其三,人才培养依据的价值标准从大学绝对主导的一元标准转变为大学主导和社会参与共评的二元混合标准,而当前社会标准并没有充分合理发挥作用并与大学标准融合;其四,大学的教育相对群体开始从管理和思想教育的绝对客体向主体化方向转变,整个思想教育开始从单方向的政治意识灌输向双向的交流、互动和构建的方式转变,而教育主体还没有充分发挥对象的自主性并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展工作,严重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6];其五,学生工作理念开始从行政性的管理工作朝着服务性的工作转变,工作方式上开始从行政指令性的管理向着以服务实现管理或者管理的服务化方向转变。而在现实工作中,服务色彩和成份仍少于管理,二者仍处于不同程度的相互隔离状态。

其统一性则表现为,这些变化和问题本身为理论上构建模式以解决相关矛盾问题提出了要求、目标、方向、方法和条件,即:构建精致化的模式无疑要使学生工作将自身放入整个社会与市场的大空间中,使国家、政府、大学与社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以上的要求下有机、合理地关联起来,以资源和观念整合为条件和方法,使不同资源和观念能够良性关联和互动起来,促进其积极发挥育人作用,以开展有效的服务式管理和交流互动式的学生工作[7]

 

  2.参与互动式学生工作模式的理念与基本样式

 

以上目标与要求的核心精神就是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参与互动功能的精致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即:在培养既适合市场需要又符合社会理想价值要求的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在整合国家与社会多方资源基础上,以学生思想教育、价值观念培育、成才就业能力指导、困难帮扶支持等工作为基本内容,通过具有特定能力的组织和人力的建设,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规则和制度的建设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氛围的提倡和打造,以“服务促管理,管理实现服务”为基本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通过多方面的参与互动的机制的建设和运行,实现社会与校园,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以协调整合高等教育学生工作中的多种资源、多元标准、多方理念,解决市场化、社会化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所面对的高等人才培养的多样冲突的矛盾性问题,从而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本文将其称为“参与互动式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模式”[8]。其中,全员、全方位的参与和即时良性互动的原则是这个模式核心精神和基本特征和本质性的规定,对于模式的建设和工作实践具有全方位的指导性。

 

三、参与互动式学生工作模式建设探索

 

根据以上模式的理论样式和基本理念,结合经验层面的工作内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提出建设方案:

 

  1.服务式管理组织和人力建设

 

首先,原有的学生工作机构多属于计划性资源的分配实施机构,缺乏开拓功能,不适合新的竞争环境下资源供给、消化和整合的需求,因此,要建设和完善资源开发与整合机构。其次,原有机构多属于行政计划和命令的执行机构,缺乏参与互动式的决策机构,在新时期,这将不利于有效决策内容的制定和执行。因此要加强具有民主参与互动功能的决策机构建立。比如,参与沟通机构的建设。再次,原有机构多属于管理型机构,以高效率、有序化和有效执行为目标。新的形势下,机构在承担管理职能的同时,服务也成为基本的工作职能,因此,要加强咨询指导机构、业务服务机构的建设。最后,原有工作机构体系缺乏相对中立性的、参与性的评价和争议解决机构,在新的形势下,这会影响整个争议解决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因此,在社会和学生因素的参与下,要加强中立性评价和争议解决机构的建立。比如,评审委员会和评价机构的建立。另外,服务和管理、参与和互动的能力在精致化的要求下要不断地强化和提升,因此,要进行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对象的能力培训和建设活动。

 

  2.公开、公正、公平的保障性制度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是学生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好保障,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应有的重要价值指标和理念,因此,参与互动式模式必须要建立、建设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学生工作制度。

原有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亟需改革和完善:其一,原有制度多属于行政管理制度,价值主要定位在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在执行上具有相对的随机性、主管机构的单方面决定性,缺乏稳定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民主参与保障性,与参与互动式理念不相符,不利于育人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该废除不适合需要的制度,同时,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建设具有指示、引导、评价、教育功能的稳定性、可预见性、服务性的业务工作制度,比如,奖助制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工作运行程序、评优选拔制度等。其二,当前学生工作已不仅仅是校园教育活动,合法有效的规则和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和处理突发事件,还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法治化的教育环境[9],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在由国家的法律、政府政策以及校规校纪构成的体系化的整个学生工作规则制度中,现有的学生工作制度存在结构性的残缺、冲突和不对接的状况。在此情况下,不但规模性、可复制的工作运行难以进行,而且会造成工作中重大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有必要加强整个学生工作制度的梳理、协调、制定和完善,使其与国家的法律、制度、法规和政策进行无缝、协调、有效的链接。其三,就学生工作机构与队伍的管理和运行来说,还包括管理工作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工作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以此提高效率和增强工作效果。

 

  3.参与互动式管理、服务与教育运行机制建设

 

高校的学生工作机制在传统上是两个相对分离的工作机制,即管理机制和思想教育机制。管理机制是一种计划性机制,目标在于更高位阶的计划的执行。因此,就其决策活动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运行方式主要是指引性政策信息单向循环推动,缺乏管理对象意见的即时、广泛深入的积极参与;就执行活动而言,对象对于决策内容往往是相对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教育机制则体现为政治思想的单向宣讲和灌输,缺乏关于对象的主动性与互动性的参与和交流。在新形势下,这样的方式已无法再满足现实需要,愈发影响学生工作管理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发挥。

因此,新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建设一方面在工作整体上要充分实现管理、服务与教育功能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政策决策和执行上,要建立双向、多项循环的社会、大学、教师、学生的参与互动机制,加强信息流动的即时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比如,在管理和服务领域,要充分运用项目制的工作方式,充分实现多方互动、参与和交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化运用资源,同时通过项目式的操作使管理具有服务性,使服务具有管理功能,从而使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出专业化的育人功能[10];在思想教育领域,要充分运用第二课堂的内容和运行机制,在保证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充分关联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和教师专家的指导性,从而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和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育人和人才培养功能[11]

 

  4.心理意识和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氛围建设

 

其一是工作主体和对象的个体心理意识和态度的转变。学生工作主体要从行政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指导专家,要意识到本职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自身应当具有职业教育者的职业精神、道德准则和服务理念。在新时期,通过服务实现管理是需要学生工作者身体力行的工作意识,平等沟通能力是学生工作主体应该具有的基本工作素质。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摒弃长官式的政治说教、思想灌输和要求服从,要充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运用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学生自我成才,改变对于学生工作既有的消极态度、意识和方式,由此,从整体上就可以逐步形成所有参与者在价值层面对学生工作高度认同的氛围。

其二是追求精致的职业精神提倡和相关工作文化氛围建设。精致化的精神不仅应当是新时期工作者个体的积极追求,而且应当是在整体工作中呈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常态化的气息和氛围。长时间来,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工作显现出非主流性、缺乏专业功能和缺乏专业精神的印象,进而使学生工作从整体上呈现出“不易开展的”消极的工作氛围。因此,精致化的工作氛围的营造需要将学生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心理教育、成长成才、就业指导和资源帮助等主要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工作从整体上成为一种专业教育和辅导,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要构成。学生工作人员作为一种教育和人才培养专家,要通过精致化精神的追求和实践,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功能。高等教育学生工作在自身建设上要积极、正面地对这种精神进行弘扬和提倡,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制度和机制对此加以鼓励和保障。如此,整个学生工作才能形成一种专业化、精致化、服务化和常态化的高等人才培养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杨晓雷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系北京大学2010 年学生工作系统课题《“精致化”思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模式探索》成果。

[1] 程介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报》,2009 年第4 期。

[2] 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9 年第6 期。

[3] 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9 年第6 期。

[4] [] 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年,第142-147 页,第204-205 页。

[5] 袁贵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习时报》,2010531日,第1版。

[6] 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9 年第6 期。

[7]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12677265.html2010 7 13 日。

[8] 参见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6db1f40c844769eae009ed66.html2011 3 30 日。

[9] 张彦:《适应学生管理形势要求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10 月。

[10] 杨晓雷:《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年第1 期。

[11] 韩流:《积极担当第二主角,全面建设第二课堂》,《北大青年研究》,2007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