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2011年度全体会议发言摘要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1-04-11

 2011113日,《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2011年度全体会议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彦,编委会副主任、校长助理、学工部部长马化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占安,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校团委书记吕晨飞及校内外相关专家和全体编委出席会议。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学工部副部长霍晓丹主持。

 会议听取了杂志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关于2010年度编辑部工作的汇报,表彰了2010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还就2011年度杂志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出席会议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祖嘉合,学校副秘书长赵为民,副教务长关海庭,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图书馆馆长朱强,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郭瑛,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吴艳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冒大卫,医学部团委书记阮草等校内编委;校外专家有《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寇红江、执行主编包和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谢成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审李鸣,《北京教育(高教)》副主编赵英臣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刘曙光、组织部副部长孙明、保卫部副部长窦书霞、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勇等特邀嘉宾,以及部分作者和编辑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现将会议的发言摘要如下:

 

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蒋广学

 

 2010年是《北大青年研究》在过去五年基础上谋发展、求突破的一年。一年来,在张彦副书记、副校长和各位编委的正确指导下,经过编辑部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杂志共出版4期,推出25个专栏,刊载98篇文章、45万余字,平均每期杂志页数达到100页左右;转载率首次突破了50%50多篇文章经编辑部推荐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青年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北京教育(高教)》、《北京教育(德育)》等思政类核心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有力提升了我校学生工作系统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

 工作上的点滴进步,离不开正确的办刊思路的指导。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四个所在、五个依靠”的基础上坚持了两个基本思路:一是明确科学定位,二是找准精致方向。

 1.“依靠实践、服务实践”是办刊根本。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和紧扣这一理念:一是在专题设计上紧密贴合学生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实际,鼓励对实践的总结思考,先后推出了“党建工作”、“精致化与基层工作创新”等专题,刊出了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践的文章如《科学实施“宿舍建团”项目切实推进基层团建精致化——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委“宿舍建团”实践为例》等;二是在编辑组稿上适当向实际工作特色较强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倾斜,推动实践水平的提升,2010年杂志刊载了有关“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工作”、“为学生开具证明”等贴近学生工作具体内容的文章,编辑部下大力气对其润色,实现对这些具体工作的范式总结,在各院系加以推广、应用;三是在专题选择和主题设计上及时向校内外专家学习请教,提升杂志的分析研判能力和对实践问题的把握能力。2010年编辑部先后组织了编辑水平、选题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训,并积极通过与校内外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力求把握学生工作领域的苗头性、趋势性、前沿性的东西;四是面向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编辑队伍,提升专业水平,2010年杂志的编辑队伍在原有的学工系统机关、中心、院系的组成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人员和扩大编辑队伍,不但邀请校本部和医学部具有丰富一线实践工作经验的同志加入,同时也经常向校内外的资深同志和专家请教,通过内部培训、专家讲座和规范化的专题研究等方式强化编辑队伍的专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

  2.“精致化、专业化、规范化”是办刊成功的关键。2010年,我们深化落实“精致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指导方向,从这三个方面扎实推进,践行张彦副书记、副校长在年初对我们提出的“杂志发展要‘提速’,朝着更高目标努力”的希望。一是敏锐把握教育领域最新形势发展和实践领域最新理论视角,紧跟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注焦点,紧密围绕高等教育领域最前沿的话题展开研究,力求提升杂志高度、开阔读者视野、注入最新的德育研究成果。二是深入了解实际工作问题和青年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设置新的专栏和选题,比如“视点聚焦”、“聚焦新媒体”等专题的开设,为具有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关注学生工作发展的同志提供了发挥的舞台。三是积极采用社会科学的专业方法和思路研究问题,开展调研和写作,2010年我们采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方法研究问题,推出了诸如《北大未名BBS发展调研报告》、《“80后”、“90后”一代的困境与心理危机——从富士康事件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四是规范编辑流程,细化出刊程序,狠抓工作细节,提高精致程度,2010年我们规范了从组稿会选题讨论开始到杂志出版之后的系统工作流程,形成了固定的文案形式如《参考选题说明》、《组稿会纪要》、《征稿通知》、《发刊通知》、新闻网专稿、校内信息公告及刊物网络版的同步上线等一系列编辑出版和宣传流程;形成了固定的校内外专题会商、文章推荐、刊物寄送等一系列推广流程;形成了及时发布用稿通知、稿费结算通知、为作者送刊物等一系列服务流程。编辑部牢固树立服务基层学生工作队伍的意识,以规范的流程和专业的水准保证了杂志的出刊水平和出刊效率,在团结队伍、发现人才、培养优秀作者、提升编辑效率等多个方面下工夫,逐步建立起所有读者和作者及相关单位对《北大青年研究》这个品牌的认可和信赖,使杂志成长为北大学工系统提高业务精致化水平“工程”中的特色品牌之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团结全体编辑部同志,依靠学工系统各位同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办刊能力,为提升北大学生工作系统的科学化水平和精致化程度,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和理论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编委、《北京教育(德育版)》执行主编 包和春

 

  2010年《北大青年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编辑部的同仁们工作很有成效。同时,杂志很好地延续了以往的传统,那就是研究新问题。张彦同志每年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比如关于“四个转型”、“精致化”等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前沿性;北大团委路鹏老师撰写的“管窥青年流行亚文化”的系列文章,不断思考和关注新的问题,也很值得佩服。建议杂志来年可以不仅发表作者的文章,还可以做一些作者个人的访谈,不仅展示作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也能让读者看到他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来。

 

编委、《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 谢成宇

 

  我参加这个会有几点感受,第一是领导非常重视,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各部门积极参加,杂志号召力很大;第二是选题新颖突出,每年都有创新的和前沿性的选题。希望明年杂志在党建方面能推出好的选题和文章,加强和国内其他同类刊物的交流合作;第三是有一支好的队伍,有优秀的编辑,希望这个团队继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编委、《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彭庆红

 

  作为编委来参加这个会议,我首先要“交作业”。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刊载4篇北大文章;20098篇,其中3篇从《北大青年研究》上转载;2010年,转载文章达到9篇。这符合我们去年提出的与《北大青年研究》编辑部加强联系,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的支持的目标。

  其次是谈体会。我们这个会议的规格越来越高,请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影响非常大的老师,带来了很好的资源;学校的很多机构、部门也被调动起来。会议规格越来越高、刊物越来越好,离不开一个好领导、一个好团队、一群好作者、一种好氛围,特别是《北大青年研究》做到了与外界同类学术刊物的很好的合作,这种氛围对杂志发展是一种很大的支持。

  最后,谈谈我对选题的一些意见及建议。在选题的时候,要做到关注重大主题、抓住重点工作、把握主要趋势、形成自身特色四个方面。我建议增加几点内容:第一,要增加社会思潮和青年思想动态的研究。北大历来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对中国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发展都很有影响。第二,有些基本的问题是要长期关注的,比如青年的历史研究。以前的青年研究重在青年运动史研究,更多地关注政治史、运动史,而对科学史、文化史比较缺乏关注,但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编委、《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审 李鸣

  

    作为编委,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大学生在线”网站工作的角度来看,我关注建党90周年的选题及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加强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也关注新媒体形势下青年发展、大学生工作加强的问题。建议刊物第一页的位置放一些重点文章介绍、社论之类的内容,或许效果会更好。

 

编委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占安

 

  我想谈三点。一是突出问题意识,加强深层次的研究。去年中宣部编了一本书《七个怎么看》,把一些实践问题从理论角度作了解读。我觉得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揭示,为什么有的干部会有错误的看法,为什么某些干部群众由于信息渠道等因素把局部性的问题当作全局性的问题。我们必须直面理论和实践的反差的问题,在不断问“为什么”的过程中,把我们的思考引入更深刻的层次。

  二是在加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学科特色。2005年开始,中央决定新增一个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其下有六个二级学科,其中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是直接关联的。我们的杂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可以多承担一些学科建设里面的任务,使话语、范式、概念的使用更加规范严谨。

  最后,在精致编辑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例如,人物的称谓一定要统一,阿拉伯数字和特殊符号的使用要符合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一些重要的提法要准确,比如“马列主义理论课”、“两课”等概念是不规范的,2004年以后一般采用更加规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编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祖嘉合

 

  高校的青年学生对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问题的关注度非常高。从我教过的2010级学生的网上课程讨论和课下沙龙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围绕爱情、道德和理想信念等话题的讨论的深度让我意外,可见这都是同学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引导。

  关于杂志的主题、内容和编辑,我有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加强思想引导,尤其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想引导性的文章应该更多一点。作为校内思政教育的重要刊物,《北大青年研究》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关注。二是进一步“精致化”。比如一些问题的提法,概念上要进一步精确,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二者在思想内容、学科归类、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编委、副教务长 关海庭

 

  看过刊物后,我个人感觉思政教育方面的文章较多,如果再加入些教学工作方面的文章可能会更好,要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解决一些在教育教学方面突出的问题。有几个问题我希望引起各位关注:

  一是社会实践,北京大学素以社会实践见长,包括学生科研、工作实习等等多个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指导学生如何去做研究和实验,要增加这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理想信念的引导,比如校园的功利化现象日渐严重,我们应教育同学们理顺功利和理想的关系,解决二者间存在的矛盾。三是北大传统的理论研究,北大学生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比如散漫自由和思想活跃,《北大青年研究》应该重视这些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如严格要求与自由民主相结合、教学与就业关系等等话题。此外,杂志的理论水平足够,但活泼不足,形式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可以在编辑时辅以访谈等形式。

 

编委、图书馆馆长 朱强

 

  我有几个建议。一是关于选题。青年是一个立体概念,青年成才也是多方面的。现在的《北大青年研究》内容还是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层面,其实北大校内涉及青年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文化教育、美育、素质教育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北大青年研究》的亮点。二是关于国际化的问题。现在北大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对于留学生相关的教育、成长的引导,应该如何去做,同样是值得探讨的。总之,杂志在内容上还有扩展的空间。

 

编委、心理学系党委书记 吴艳红

 

  我提一个小建议,表一个大决心。小建议就是在我们这个栏目当中有一个叫“实证调研”,这是一种研究方法,所以这个栏目的名称是否可改为“工作调研”以做区分;表一个大决心,就是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协助审阅一些心理学的文章,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编委,在学术上做一些贡献。

 

编委、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迟行刚

 

  这些年,我们这个刊物关注的基本对象是青年学生,但学校里还有一个群体是青年老师,我想这个杂志如果每期有一篇文章研究学校里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政治状况会更好。这个群体一方面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研究对象主体即青年学生影响非常大的群体,研究他们能让我们的读者群扩大一些,对于我们整个学校的建设、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应该有帮助。

 

特邀嘉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 刘曙光

 

  《北大青年研究》虽然还只是内部出版物,但是其水平丝毫不比正式出版的刊物差。学校的刊物是北大的一个窗口,它们的侧重点、读者定位、办刊宗旨不一样,但是能够相互补充,共同反映北大教学、科研成果和学生思想动态。

  《北大青年研究》做得好的原因在于:一是重视编委会的作用。编委会对于一本刊物在咨询、指导、监督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年开一次编委会,对刊物的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二是重视作者队伍的建设,把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作者团结在刊物的周围;三是特别重视选题策划,与时俱进地反映了北大的特性,组织专家作者按选题投稿;四是牢牢把握办刊宗旨、定位准确。

  刊物有一些地方还可以改进。比如,第一页的英文目录排成一页,太密了,影响视觉效果;再比如,整个杂志的排版采用双栏的格式,一般情况下没问题,但有些文章有较长的表格,可以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对于含有长表格的文章采取通栏排版的办法,保证杂志的美观。

 

特邀嘉宾、国际合作部副部长 王勇

 

  这几年做留学生的工作,我本人的感受是,除了意识形态上的互相尊重之外,在成才的要求上,国外和国内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异。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在中国成长为大国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工作的重点在于国际学生的和谐共处、中外学生相互的理解。

  国内学生的国际化同样是我关注的另外一个话题。关海庭副教务长这些年一直在倡导本科教学的国际化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院系大部分学生都会有出国交流的机会,研究生派出的也非常多。经过一学期的国外学习后,学生的管理、思想教育如何去做,回来之后留学经验对于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希望能够有所理论总结。

 

优秀作者、地球与空间学院党委副书记 于超美

 

  我谈两点想法:一是要加强自己的学习。与学生做朋友、与年轻老师做朋友,才能始终适应工作的快节奏、快反应速度和严格要求。基层学生工作的老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总结,力求找到教育规律,达到对每项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形成目标明确的工作体系。《北大青年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很多院系、部门的经验成果供我们借鉴和学习。二是提高精致化工作水平,为学生提供简便易行、快捷高效、一站式的服务,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在服务中育人,在管理中融入教育,在规范中提升育人水平;做好“精致化的学生工作”,是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优秀编辑、学工部管理办副主任 杨虎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我汇报四点认识:一是“一个平台”的重要性。由张彦副书记、副校长和各位领导、各位编辑细心呵护、倾力经营的这本杂志,为北大全体学工干部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帮助我们开拓了知识视野,夯实了文字功底,提高了理论修养。二是“一种意识”,即责任意识的可贵。张彦副书记、副校长曾讲过,《北大青年研究》是我们为了北大青年而做的研究,离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青年的热爱,是不能做好编辑工作的。三是“一种习惯”,即不断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迁、青年的成长、学生工作精致化科学化的目标,都要求我们时时处处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打造终身学习型的人生。四是“一种价值追求”的终极性。编辑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一项将思想与社会的功能扩大化的工作。身处北大这样一个思想宝库学术圣地,我们的工作更加非比寻常,累并快乐着。

 

编委会副主任、医学部党委副书记 李文胜

 

  现在的年轻干部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研究能力也越来越强。医学部的很多年轻人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做研究工作。我特别希望,今天能够跟各位校外的编委和各位杂志的主编们建立良好的联系,希望大家多关注医学生工作的研究。

 

编委会主任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张彦

 

  各位编委与《北大青年研究》的感情都很深厚,你们对刊物所给予的关注以及倾注的情感,使得《北大青年研究》这本刊物在办刊的过程中有了动力,有了信心,不办好这份刊物,不仅是浪费我们自己的时间,更是辜负校外编委的热情和支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刊物是尽善尽美的,大家都在努力追求进步。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要符合北大在人们心目中作为全国表率的地位。审视这本以北大学工系统干部老师为办刊主力的杂志,从具体的现实标准来看的确办得不错,但是相对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北大标准”来说,还依然行走在路上。

  我们办刊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北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优秀文章能够对校内的学生工作者有启发,转化为实际工作中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帮助学工干部学会“看、想、干”;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接受来自校外的评价,收获来自兄弟学校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并力所能及地实现服务社会的愿望。

  对于《北大青年研究》2011年的发展,我主要有几点期待。第一,我希望全国的核心期刊上能够比较多地出现《北大青年研究》的文章,我们的论文要不仅仅在内部发表,更能够做到对外传播。第二,杂志的文章数量固然重要,但质量更加重要。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北大青年研究》也要相应提高质量,而这种提高则主要包括文章自身水平、刊物编辑质量等多个方面。第三,要深刻体会办刊目的,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挥刊物的作用。首先,要关注热点问题;其次,要关注热点人物和热点单位;同时还要关注重点工作。重点工作的涉及面很广,是“涉及大问题、面对小群体”的典型。在我看来,“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都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杂志在青年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而关于青年的研究则略嫌薄弱。所以,通过关注重点工作展现出研究的重点,有助于丰富研究成果,提升研究主体能力。第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密切与编委的关系,得到专家的指导,提升我们刊物的水平。此外,编辑部的同志还应当进一步规范统一编辑标准,实现刊物专业化的提升。最后,还应当健全专家审稿制度,促进编辑研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