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当前大学生具有理论基础好、思维活跃、面临干扰因素多、对社会不良现象缺乏正确认识等特点,笔者在调查高校理科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提出了应从建立科学的支部建设体制、优秀的支部领导班子、开展有效的组织生活和建立科学的过程评价体系四方面大力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建;高校;学生党支部
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党组织结构的最基本的“细胞”,是最基层的“政治中心”。从功能上来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做出了新概括,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直接与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紧密联系,是用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武装当代青年的最前沿阵地。它是否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决定高校中的青年学生能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能否对我们的党产生信任进而上升为信仰、能否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问卷调查、实践,试图在理科院系基层组织的建设上有所创新。
一、理科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
2009年4月至6月,课题组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就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党员间就学生党支部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心理学认为,“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人的意象作用的结果”。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的顺序,可以排列成为具有五个层次的塔形结构,即人由个体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的顺序。人追求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中心,服务社会,投身理想、信仰、事业和正义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对信念的产生以至最终采用行动实践,通常要经过对信念的了解至知识的掌握的一个过程,同时根据已形成的理念去判断、认知,从而在情感上决定是否接受,并形成自己的理念、态度。上述过程不断重复,渐进深入,层层分析,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价值观,并最终指导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行动。上述过程并不是单向固定不变的,随着实践的深入,认知者会加深对已形成的价值体系的认识,当实践与其不符时,就会引起认识主体的迷惑,不断修正甚至颠覆原有的价值体系。在知识到行动的追求过程中,如果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追求共产主义,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普通群众不断成长、历练为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的过程。因此,基层党支部要正确把握信仰形成规律,按规律办事,通过组织生活实施过程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完成自身属性的前进。
基于上述认识,在问卷的设计中我们针对认知的每个环节设置了相应的问题,以期全面了解学生党员的党性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年级、家乡、民族、月消费情况,便于在后续的问卷分析中与支部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找出被调查者哪些个人状况会影响到其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从而使基层组织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在第二部分的问卷中,我们将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针对党员自身,涉及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党员所了解的党的基础知识;第二类针对基层组织即学生党支部建设,从学生党员对开展党性教育方法的认识和所在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状况入手,希望能了解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的党性教育方法;第三类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状况,例如在学校的交际圈、学业、压力、参加班级活动等等,希望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从中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贴近学生的支部建设方法。为全面了解学生党员的真实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以支部为单位,按照总人数的50%发放问卷,党员问卷共发送128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25份。在回收的125份有效问卷中,男女生的比例分别占到60%、40%,比较真实反映了理科院系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表1: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
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生总数中,研究生占59.9%,党员人数也明显高于本科生,约占党员总数的80%。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研究生的比例为81.6%,符合实际情况。
表2:您对自己的党员身份认同感如何
表3: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程度
表4:您认为身边党员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图1:您对向党组织交纳党费的态度
表2至图1的几个图表中,党员对信仰、模范作用发挥、交纳党费等问题的看法,集中体现了党员的主体意识(即态度、价值观)。从统计数据看,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党员意识强烈,说明目前基层组织建设是比较成功的。然而,另外三分之一的比例,必须引起重视和反思。在光荣地、积极主动地加入党组织后,仍有部分人群对自己的党员身份缺乏认同感,对共产主义信仰存在质疑,反映出我们对发展党员把关不够严格、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对党员的要求不够严格等问题。
表5:您认为形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依靠什么
图2:您最喜欢的党员教育学习方法
表6:您认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最大矛盾在哪里
表5至表6集中反映了党员对改革党性教育方法的愿望。他们强烈希望通过广泛的各类社会实践在实际生活中、从身边的事物中感受和理解党的先进理论成果,进而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由感性升华为理性认识。而不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座谈会、宣讲会等“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表7:您所在党支部的现状如何
表8:您所在支部在民主评议党员时,能否开展相互批评
图3:您觉得党支部活动给您带来了什么
表7、图3和表8对目前基层党支部的活动开展状况及支部凝聚力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支部开展活动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
表9:您在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
表10:您对下列课外活动最关心的是(选三项)
通过表9和表10可以了解被调查者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兴趣点,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学子对社会实践等具有广泛接触社会、能够历练个人能力、提升自身学术素养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同时在压力来源的调查中,关乎学生发展前程的学业、就业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这给党建工作者以重要提示,必须通过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积极开展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样才能吸引党员主动参加并认真对待。
图4:您在学校的交际圈主要是(选三项)
表11:您的班级活动的参加情况
从图4和表11中可以看出学生党员们的生活交友范围非常单纯,主要为同班同学、实验室同学和宿舍舍友。其中同班同学是他们的主要互动对象,有112人次的同学选择了该项。另外在参加班级活动的主动性上,表11也反映出绝大多数同学对班集体的建设非常关心,愿意参加班级活动,融入集体的生活中。应该说这对我们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只要党建工作者积极组织以班级为载体或以实验室为载体的活动,就能使活动达到最广泛的辐射范围。通过此次对院内学生党员开展的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调查问卷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笔者归纳出理科
院系基层党建工作有如下特点:
1.学生党员思维活跃,干扰他们参加活动的因素多、压力大
理科学生普遍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活跃性相对一般,但这并不影响年轻学子们对现实的思考与关注,对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的期许。在理论的大讨论中他们有理有据,发言踊跃。与此同时,由于理科学业压力大,实验或野外实践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组织党支部生活的难度。
2.学生党员拥有丰富的党的理论知识
虽然理科生的学习内容、思维模式、时间精力等因素会对他们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思想产生影响,但是通过组织生活、日常的宣传媒体等多种渠道,他们普遍能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
3.对社会不良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多数的时间生活在校园中,人际交往以教师、同学为主体,生活环境相对单一,思想单纯,缺乏全面综合看待问题的能力。当社会上出现与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不相符合的不良现象时,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导致思想动摇,对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存在价值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迷惑。
二、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1.活动经费不足
目前活动经费不足仍然是阻碍学生党支部生活的重要因素。虽然各方都在努力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但是相对当前物价,经费问题依旧突出。经费不足造成支委们许多有创意的活动无法开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活动举行的规模和深度,导致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下降。
2.思想教育难度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同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文化领域。随着网络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国内外各种思潮互相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党员意识不够坚定,先锋模范作用缺失,个别学生党员出现了信仰危机。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和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新时代的学生党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或者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切都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员思想教育的方法,才能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3.评价体系过份偏重学习成绩以及科研能力
当前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倾向于成绩、发表文章数量等定量指标。而政治思想状况等定性指标的作用却逐渐弱化。评价体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指向标,体系中政治思想方面的弱化必然会带来学生对思想教育和政治追求的淡化。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科学的支部建设体制
基层支部体制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因此,体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支部生活能否顺利、有效的举行。只有有了合理的支部建设体制,才能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否则就将成为支部生活、发展的掣肘。建立科学的支部建设机制应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要有利于支部成员间的联系。基层党支部是一个由支部成员组成的有机整体,没有成员的参加,支部活动就是空壳,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也就更加无从谈起。因此组建党支部首先要考察其组建方式是否有利于成员间的沟通,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支部成员。
其次要有利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每一届支部支委的工作,无论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是默默无闻,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后来者借鉴的珍贵资料。支部已经形成的良好风气应当得到良好的传承,不应随着一部分同志的离开而消失。
2.建立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支部领导班子
支部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支部书记,是支部成员之间的粘合剂、带头人和召集人,在支部建设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学生党支部的支委成员,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要善于关心和爱护支部成员,能够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同时要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善于为支部生活出谋划策,开展符合时代发展、深受党员欢迎、贴近党员生活和所需的组织生活。最为重要的是,支部委员要有非常强的责任心,要深刻认识到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所损害的不单单是支部委员个人的声誉,更是党组织的形象,造成党内和党外同志对党组织的误解。
3.开展有效的组织生活
从上述价值观与实际行动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意味着积极分子与党员教育活动的结束,理论的学习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开始。知识与行动之间还有态度、情感、价值观层层递进的环节,其间每一次思想认识的升华都需要我们开展大量、适宜的组织生活。每个环节之间也并不是单一的递进关系,经常会发生反复,甚至偏差,这就更需要我们党务工作者抓住认知的规律,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以求不断夯实每一环节,使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付诸于实际行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应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相结合,贴近学生党员们的生活,有旗帜鲜明的教育主题,有实质的教育内容,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建立活动中的监督机制,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塑造先进性形象,真正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
4.建立科学的过程评价体系
按照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支部生活的不同阶段,适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党员在活动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改正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党性,塑造党员的良好形象,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通过建立科学的过程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建、以评督建的党员再教育管理模式。
执笔人:王新茹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