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全球化的时代变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逐渐融合,而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日趋发挥重要作用,凸显其特殊的教育地位。这要求外语类院校需要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优秀人才作为工作目标。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事务工作的新特点来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提高和深化,其思路、要求、切入角度和方式也都面临新的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外语类院校;学生事务
中国正在以最快速度融入到世界舞台,并以现代化方式展现着自己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蓬勃生气。然而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友好互动交流之中,思想意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摩擦也在不断加剧。这个交流与冲突共存、集多元化与全球化于一身的新时代逐渐赋予外语类院校新的时代使命——我们不应仅仅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也不应仅仅让学生通过杰出的外语和中文能力去认识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更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树立“大国青年”的意识,以语言为桥梁成长为“交流、理解、沟通、包容”的合格世界公民,并为创造一个共生共存、共融共通的世界文明秩序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具有这种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呢?本文将首先从外语类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色入手,以学生事务工作为依托,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及内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国际化”一词最早并不是出现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最早的全球范围内提出的教育国际化概念,可以追溯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提出。“国际理解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8年日内瓦召开的第11届国际公共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它的初衷是增进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众说纷纭。在这里,笔者选取了现在普遍适用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彼此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才逐步被提出和认同。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②]。而美国、英国等国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较为准确的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能够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多元的过程,既包括学校内部本身,同时也包含着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兼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还有学校自身的导向变化”[③]。
综上所述,无论定义的角度如何选取,其根本都是将学校同外界相融合的一个过程,这也就再次表明,在全球化发展、信息爆炸、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变迁的环境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培养也将成为完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部分。
2.培养国际化人才对外语学科的重要性
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化人才。所谓国际化人才,将不仅仅是只适合本国的需要,而是需要在了解并掌握本国文化特点的同时充分尊重别国文化,能够深入分析自己同国际社会的关系,具有国际化视野,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人才标准的变化给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将外语教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对于国外留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教育提上了日程,可见我国已经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在学生的专业知识课堂中,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事务工作也同样面临着新的要求。
3.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外语类院校的主要体现
对于外语类院校而言,跨文化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是从专业语言水平和国际理解教育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专业语言水平方面是衡量一个学院或学校教育水平的基础,是外语类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是通过教学工作来完成;另一方面,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夯实和提高专业语言水平,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理解来掌握语言,通过对语言的熟练应用来深刻地理解对象国的文化。这就需要外语类院校的学生工作者能够抓住时机,掌握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二、外语类院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新特点
(一)留学生增多,学生事务工作精致化要求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规模迅速扩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示,从2001 年到2008 年的8 年间,来华的留学生人数就从61869 人猛增至223499 人。2009 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先生访华期间,更是提出了要向中国输送10 万留学生的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显而易见。高校不仅承担了为本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在传播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的领域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这一形势,学生事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由于服务对象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我们应积极加强同国内外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交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宝贵经验,不仅要深刻地分析本国学生的特点,把握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取向,也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国外学生的思想动态,将留学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比如,在第二课堂中设置一些专业化的跨文化教育课程,增加国际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建立起国际化的视野,具备全球化意识;在学生组织中广泛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吸引各国留学生参加,增加在课余生活中的文化沟通;在具体事务的管理中,要考虑全面,以各国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结合本国的实际特点继续探索和完善国际化学生事务管理思路。比如,定期进行专题性的访问交流,理论探讨,方法分享等,建立区域间的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线论坛,同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取长补短”。
(二)价值观多元化,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首位
外语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以外语为主的交流工作,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接触范围非常广泛。对外国语言的学习、外国文化的了解,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外语类学生对于他国文化的理解,也对他们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外语类院校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洞察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关心学生,引导他们不要偏离大方向,减少西方价值观中一些对于学生的错误导向,积极努力地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爱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三、外语类院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新变化
(一)学生事务工作思路的调整
近些年来,学生事务工作已经越来越趋于“服务型工作”。学生最重要的职责是学习,学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应把握这一基本点,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主。这里的学习概念就相对比较广阔。在学校,“学业的学习”是指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而学生事务工作者更多地是被要求作为“非知识性的专业化教育者”。为适应新一代青年鲜明的时代特点,学生事务工作的态度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事务工作的多样性,即努力将工作的思路调整到学业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协同育人。只有将第二课堂同第一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出发,才能够真正地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学生事务工作队伍的新要求
学生事务工作的国际化要求学生工作队伍的成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其各方面的能力都将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专家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在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学生事务工作者被定义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领导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学生生活中值得信赖和依靠的领路人。特别是外语类院校,其学生事务工作的特点对这支队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学生事务工作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能力。语言的掌握是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的根本。同时,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也对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跨文化交流已经在当前的全球化范围内日益突显其重要性。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④]视域的范围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下交往的效果。因此,学生事务工作者应首先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帮助学生缩小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视域的范围,帮助他们在正常的交往中有更多收获。
第三,国际交流经验。外语类院校的学生接触的面相对比较宽泛,尤其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外交礼仪,甚至于翻译经验都将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流活动中被充分利用。因此,学生事务工作者应当掌握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学生事务工作的新角度
外语类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学科多语种、跨文化的特点,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特色,通过跨文化课程、实践性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世界眼光和中国意识的优秀外语专业人才进行有益的尝试。同时,还要在丰富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增进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1.以跨文化课程为基础,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外语类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技能,而且借助于语言、文学、国别研究等方向的专业训练,能够完全进入对象国文化的世界。为了使学生在熟悉一国的语言文化之外还能了解和包容多国的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明确自身定位,学生事务工作应多层次地设计以“语言•文化•沟通”为主题的跨文化课程,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教师、教授、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经历,以丰富的理论说明和实例讲解,系统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还应邀请各学科老师举办文化讲座,深入剖析相关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新老生交流会”上,出国交流学习过的高年级学长都会分享国际体验的收获和体会,这让低年级学生在开阔文化视野的同时增进了国际理解。
2.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外语类院系的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性活动,在促进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在两会期间开展“世界眼中变化的中国”等相关的中外媒体结合的活动,通过密切关注对象国对中国两会的报道,对比当年与往年以及不同对象国之间报道的差异,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全方位认识世界眼中变化的中国形象。还可以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进行面向全体同学深度解读,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育人效果,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还应该注重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挖掘专业特色,展现文化内涵,比如编排经典对象国短剧,开展多语种演讲比赛。这些实践性活动都将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进一步提高包括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在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以互动性交流为依托,促进中外青年的文化沟通
外语类院校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中外青年之间的交流,在增进国际理解的同时积极向外国青年推介中国文化,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做出贡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打造一支具有出色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各国来访的志愿服务工作,努力加强中外青年的文化沟通,使学生在锻炼语言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于本国的了解,增强中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通过对中国古诗词以及文化现象与对象国文化相匹配的意译,并以外国友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增进外国友人特别是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第三,还可以邀请外国留学生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之前向外国留学生发放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材料,并在活动结束之后同他们进行传统节日和文化相关的交流。
(四)学生事务工作新方式
1.利用时尚元素,提高学生专业认同
电影可以为我们提供看待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视角,直观地展现社会各阶层、各时期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折射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是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此电影展播可以以“世界眼中的中国”为主题,面向全校师生播放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经典电影,从多个国家的视角反映外国人认识的中国,使同学们对多元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的差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电影展播可以从各国经典中选取最能反映世界视角的电影,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阐释,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系列电影展播前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师生介绍相关影片的背景及文化内涵,以加深对影片的理解,扩大活动影响力。
2.通过艺术展现,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艺术是丰富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载体。外语类人才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具有比较深刻的视角。因此,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历传达他们所理解的世界。世界五大洲的数百种语言被他们掌握于心,并重新回馈到照片的画面上,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交流、传承和发展,图片展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展现形式。这类活动旨在以大量生动、难得的照片,显示外语类人才走向世界的眼界和胸怀,在传达对于不同国家文化风情的独到理解的同时展现“世界在我眼中”的当代青年应有的大气。
3.跨越文化界限,强化学生中国意识
跨文化理解的前提在于人与人坦诚、开放的无间式沟通,在探讨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应深入挖掘不同地域文化背后鲜为人知的共性特征,激发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普遍共鸣,进而拉近各国年轻人心与心的距离。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组织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也将成为今后外语类院校学生活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邀约各国留学生参与其中,按照事先拟定的主题解读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并着重介绍自己国家相似的文化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讨论期间将穿插精彩的视频和游戏环节,在场的中国学生也可以就相关问题与留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使同学们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四、结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教育活动,面对这一更高追求,在坚持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事务工作更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只有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才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领悟到深刻的内涵。
[①]作者简介:郭晓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团委书记
[②]丁芹:《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http://www.8xue.net/article/64/8451.html,2009 年6 月24 日。
[③]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10 年第9 期。
[④]不确定性:是指能够觉察到的各种群体间或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不可预测性,它会对积极期待、交际满意度和交际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出自王苏春:《论在跨文化较集中的不确定性视域里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教育与职业》,2008 年第2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