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媒体技术与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初探

作者:蔡曦亮 发布日期:2010-10-23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对大学生获取信息、交往、学习、个性展现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高校共青团思想引导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在充分把握思想引导工作传播机制的前提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找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着力点,主动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引导;共青团组织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互联网、手机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1]

新媒体的诞生,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如何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成长成才服务,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命题。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曾指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条件下,青年聚集和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给引导青年的传统工作路径带来了全新的挑战[2]。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创新引导的手段和途径。

 

一、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论坛贴吧、搜索引擎、Web2.0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以及MSNQQ、飞信、网络电话等通讯软件相继出现。这些技术和表现形式共同形成了互联网的互动、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以及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呈现如下特点:

1.新媒体全面渗入大学生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1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1231日,我国网民数量达到3.84亿,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4.3%,手机网民数量达到2.33亿人,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利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时尚[3]。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实现了大学生点对点的个性化交流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淡化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区隔,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从而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在新媒体技术与环境下,传统的“团组织—大学生”的信息机制正逐步弱化,“新媒体—大学生”的新信息机制正在形成。在这种没有他人干扰或介入的信息机制下,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发挥个性,自由展现实际生活中难以尽显的真实人格。大学生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

3.新媒体更新了大学生学习交流的模式

随着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日益丰富,并逐渐影响到文化市场,手机报、手机视频、论坛贴吧等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并使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较大变化,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传播途径及工作着力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之一,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引导青年工作,就是要让党的意识形态在青年中深入人心,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是党交给共青团最根本的任务。”[4]从传播学角度看,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信息传播,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特定目的的信息传递过程。

1.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传播过程

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不同的学者对其传播过程运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这些模式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基本思路都是对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力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体的梳理。无论用哪种模式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其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教育者(传播者)、被教育者(受者)、信息、通道、环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思想引导传播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两者的关系是过程中最核心的关系。教育者本身的被信任度、教育动机及信息素养对教育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被教育者则为受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与信息素养也对教育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几种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及规律,使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也会取得不同的传播效果。学者们普遍认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引导的覆盖面。另外,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通过渗透、感染、熏陶,增强思想引导内容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

2.新媒体技术与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着力点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中,强调思想引导内容的单向灌输,客观上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分离意识,在无形中提升教育主体的地位,会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非平等地位,阻碍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有效沟通,从而影响思想引导工作最终效果的实现。在新媒体技术与环境下,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发挥新媒体优势的新的工作模式,需要从多个面向着力推进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

第一,发挥新媒体的强大互动优势,促进思想引导的互动交流。新媒体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时性、高度的集成性与泛在的网络性,有利于共青团与青年学生之间进行各种形式与类型的信息沟通和资源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资源都有着良好的交互性,且能够通过各种多媒体信息终端,即时地将这些信息与资源通过网状节点进行传播,方便交流与沟通。新媒体为共青团开展思想引导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将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受教育者僵化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转变为在与团干部交互式的指导下主动的探索、积极参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第二,利用新媒体多样的技术载体,创新思想引导的路径。在新媒体的技术和环境下,共青团常用的教育手段“升级换代”,为思想引导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引导工作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它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使思想引导工作更为直观、深入地开展。同时,共青团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增强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信任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手机、PDA等多媒体信息终端以其快捷有效的特点日益成为共青团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载体并日渐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的交流形式外,新媒体能够根据思想引导工作的具体需要,通过多媒体信息终端,将高校、学生、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根据具体形式和途径的需要,将教育内容或相关信息方便快捷地发布,使引导工作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

第三,利用新媒体环境中丰富的内容,拓展思想引导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思想引导的内容可以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态出现,通过电脑、电视机、手机、PDA信息终端将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与资源充分集成在一起,将各种信息节点与各种媒介互联,使青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根据个人所需去获取信息与资源。新媒体使得高校共青团思想引导传播的内容空前丰富,使共青团干部以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空前多样,为思想引导工作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获取便捷的教育资源平台。

 

三、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实践探索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受欢迎程度高、内容丰富等特点,既给学生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大学共青团把握规律、积极应对、加强引导,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大学生思想引导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200911日,为适应信息时代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北大青年》编辑部创新办报模式,弃纸上网,改版成为电子日报。电子日报确立了“以青年为本”的宣传路线,促进编者与读者融合,从细节上关怀、服务青年,为北大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网络步伐,做到重要新闻“以新闻带评论”、“一事多刊”、“特事特刊”;同时,坚持“学生办报、自主办报”,创新了“采写编评排”五位一体的高效率工作模式,每日持续关注社会时政、校园热点。

时隔一年,在《北大青年》电子日报成功运作的基础上,201011日,《北大青年》手机报正式上线,实现了对北大师生更大范围的有效信息覆盖。《北大青年》手机报以周报的形式,在贴近青年生活、紧扣青年话题、围绕时事热点、展现北大声音的同时,融入人才培养理念和共青团的教育引导目标,全力为北大青年打造一份丰富、详实的手机报大餐。

《北大青年》电子日报和手机报,凭借网络和手机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追求贴近青年语言风格和接受习惯的同时,倾听同学声音、服务同学成长、引领校园思潮,实现了对北大学生更大范围的有效信息覆盖和思想引导。它一方面在内容上注重结合北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和信息,针对各种校园与社会现象,及时发出北大青年的声音;另一方面,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坚持电子日报、手机报的选题内容与共青团的部署要求和工作项目有机融合,生动展现新时期北大共青团工作的新面貌新业绩。在发挥舆论媒体引导青年成长的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动北大青年以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着力点,按照“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理性报国”的要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新时期进一步在利用新媒体手段、新媒体技术载体上赢得青年,必须积极探索,充分把握新媒体特征,结合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需要,找到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不断探寻新媒体时代思想引导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务求取得实效。



作者简介:蔡曦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 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ww.gxgnw.gov.cn/ldjh/200906/t20090622_29575.htm200949日。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10115日。

[4] 《陆昊同志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ww.gqt.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002/t20100202_332987.htm200911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