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上海世博约会世界 华夏青年彰显风采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0-10-23

【本期热点解读】

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1]申请,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将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一个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的展览平台。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世博会首次来到中国,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于51日至1031日期间在上海市举行,为期184天,是全世界共同探讨、展示城市未来发展和生活的重要平台。

 

一、上海世博会特色简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此外,上海世博会还设定了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和“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上海世博会希望参展方共同探讨全球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污染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以世博会为平台,交流城市发展理念。

每届世博会都具有浓郁的举办时代和举办地域的特色。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

国际展览局管辖的世博会分为专业类和综合类,1999年昆明世博会属于专业类,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属于综合类。专业类世博会举办期短,通常是3个月,规模较小,园区不大,展示侧重于某个领域。综合类世博会一般规模更大、举办期更长,探讨的领域比较广,申办竞争也更加激烈。

2.第一次设城市最佳实践区

上海世博会为了更加突出城市主题,规划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占地15公顷),集中展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实践,为来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个交流城市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平台。

3.第一次开辟网上世博会

在网络时代,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帮助主办方、参展方宣传推介世博会,提升世博会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帮助游客更便捷地获取信息,进行参观预定和参观引导,也帮助参观者和参展者实现互动,增强世博会的趣味性和体验效果。上海世博会与各参展方相互协作,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了实体世博会与网上世博会的联动,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让世界各地更多的民众有机会在线参与上海世博会。

4.预计参展规模第一

历史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的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有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截至上海世博会开幕,有来自全球的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园区内约有154个展馆。

5.预计游客规模第一

历史上,参观规模最大的一次世博会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人数为6400万。截至201010141630分,累计参观人数已经攀升至6289.16万。

 

二、上海世博会的组织开展

1.选举规则

根据选举规则,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无论大小,各拥有一票的选举权。在第一轮投票中,如果某候选国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该城市将成为下一届世博会的举办城市。如果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任何一个候选国城市获得所需的选票,则将进行第二轮投票,但在首轮投票中得票最少者将不再参加角逐。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国城市当选。如若仍没有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则继续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第三轮投票,直至选出两个得票最多的城市。最后的结果将在两座城市之间投票选出。

2.申办程序

相较于其他大型国际展览,世博会的申办程序更加复杂,可以大致划分成以下阶段:

1)申请:注册申请应在开幕日之前五年向BIE提出正式申请,并交纳10%的注册费。

2)考察:在提交申请函的6个月后,BIE执行委员会主席将根据规定组织考察,以确保申请的可行性。

3)投票:如果申办国的准备工作获得考察团各项的支持,全体会议将按常规在举办日期之前八年进行投票选择。如果申办国不止一个,全体会议将采取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

4)注册:获得举办权的国家要根据BIE制订的一般规则与参展合约(草案)所确定的复审与接纳文件,对展览会进行注册。

 

三、参会展馆风采掠影

1.中国国家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2.瑞士国家馆

高智能瑞士馆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错综复杂的建筑结构、太阳能科技和网状帷幕、互不包容的元素,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设计师参照中国阴和阳的原则,将缆车作为一个游戏性元素纳入到设计中,它带着乘客从负荷沉重的城市进入馆顶的自然世界。该设计完美地呼应了2010年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本主题。

3.德国国家馆

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似乎在向参观者们发出真挚的邀请。“严思”、“燕燕”,两位特殊的虚拟讲解员,将陪伴每一位参观者穿行于各个展馆。穿越了一条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后,参观者们便会踏入“和谐都市”内设计布置奇妙的体验空间。在这里,有用灯光、色彩和音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还有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使人大开眼界。

4.沙特阿拉伯馆

展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馆内介绍沙特阿拉伯地理、人口、历史、政治等内容,重点展示四种类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绿之城、文化古城、新经济之城,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掩映在枣椰树树阴下的沙特馆,如同一颗绿宝石;其被钢铁立柱悬空支撑起的圆弧形展馆,又像一艘“宝船”破浪前行。顶部和底部的绿洲花园,象征着绿洲对于沙特这个沙漠国家的重要意义。

 

四、世博意义综合探究

1.政治层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2]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文明进步形象、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世博局局长俞正声指出[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顺应了世界城市化的潮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相信上海世博会一定会成为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理念的绚丽舞台,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指出[4]

2010年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就是中国之声,最好的展品就是自信、坦诚、谦恭,为历史传承,而又展现出面向未来勇气的中国人民之声。所以我始终在想,世博会与奥运会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观众。奥运观众到现场,不管人数多少,但十分有限。而没有一次人类的伟大聚会可以让七千万人次到访一个地方。因而,人人做好主人,人人表现出中国人应该表现出的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那种民族特质,我相信,这届世博会一定在历史上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这是我们十分期望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维博士指出[5]

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对上海的影响远超过世博会本身。上海目前正从大城市转型为国际大都会,其成败取决于城市功能变化成功与否。他分析,主办世博会对上海的基础建设、各种服务业是一种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指出[6]

继成功的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将向世界再奉献一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全球的关注点将再次聚焦中国。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人民展开公共外交的绝佳机遇,可以帮助世界充分全面了解中国,让中国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美国投资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指出[7]

每一届世博会都将焦点放在未来。对于上海世博会来说,描绘一个新未来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意义非凡。我们在世博园见证了一些旨在改变人类当前不可持续发展方式而进行的大胆创新,我们也看到整个世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了解世界。因此,上海世博会的双重意义相互交织:全球对绿色科技的需求以及中国的崛起。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首21世纪初期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这是影响世界的两个主要趋势。

德国《柏林邮报》指出[8]

上海世博会乃是新超级大国打造的一个富丽堂皇的超级展览。如果把以前的世博会跟上海的比一比,它们就都有点卑微渺小、其貌不扬了。比如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占地面积还不到上海世博会的1/3。观众当时为1300万。但上海期待的将是7000万观众。再看看上海世博会的图片,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展厅,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纷纷涌向上海。

日本《朝日新闻》社论指出[9]

本届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中国希望将其作为向全世界彰显国家形象的机遇,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国际社会发言权也日益提高,如果中国对举办世博会寄予的梦想只是像一次发展中的小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正式亮相,多少让人难以认同。

如今的中国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的总体走向和中国人的将来息息相关。既然如此,就该在世博会上增进相互了解,而不仅仅是宣传本国、发扬国威。这难道是在大国中国举办世博会的意义所在?相比彰显国家形象,我们更希望中国能坚持环保的立场,这更符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2.经济层面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10]

上海世博会既是促进国际交流的平台,也是扩大开放和进行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平台。每一届世博会都体现了主办国的特色。通过世博会的举行,中国的开放事业必将登上新的台阶,上海在朝着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前进时也必将进入新的阶段。这里充满了商机,充满了国际合作的新机遇。同时,我们也将利用这次机遇,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经验,汲取他们在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新成果。通过合作与交流,双赢、多赢的结局是可以期待的。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11]

举办世博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经济的影响可以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创造就业,可以扩大需求,可以在危机时候刺激经济,可以从国际上吸引投资,可以向世界推介我们的企业或产品,可以促进贸易,可以展示国力,可以传播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但是我认为这些都还是次要的。举办世博会最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是能够让各国把它们认为最值得展示的东西在空间上集中到一起,展示给我们,展示给世界,从而在这种交流扩大与深化中使得大家能够更快更有效率地相互学习,使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得以更快地传播,使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通过我们向世界的展示和向世界各国学习,使得我们在今后发展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率、更加和谐。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指出[12]

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世界博览会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难以估价的。我相信,上海世博会将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必将成为本世纪最为壮观的国际盛事,也必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国际地位。

《国际金融报》指出[13]

作为与奥运会齐名的世界盛会,世博会是对一个国家和城市所取得经济、社会、科技等最高成果的展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历史机遇。上海世博会不仅已经成为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动力,还将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3.文化层面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前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指出[1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进步之后,永远保持了解世界的热情,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防止发达以后的自我封闭,是其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条件。这次世博会确实是我们展示自己、宣传自己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和虚心的态度来关注世界、学习他人。这是我们了解世界、学习他人的极好的机会。

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指出[15]

我是学历史的,中国馆让我对古往今来了解得更透彻了,我过去的了解,都是文字上的认识,现在的了解(通过参观世博会),可以变得更加具体。

列支敦士登公国王储阿洛伊斯指出[16]

上海世博会是各国人民开展对话,促进相互尊重,共同建设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难得机遇。中国的态度是“让生活更美好”的良好基础,也将对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平等交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艺术、教育以及科技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

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许共城指出[17]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正像外国媒体所说的,中国利用上海世博会“约会全世界”,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所以,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各方面去理解,有经济的、技术的、建筑设计的、自然环保的等各方面的成果,可是,如果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这些成果的展示基本上是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风格、以文化为主题理念进行表现的,上海世博会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五、志愿服务助力成长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国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也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不仅保障了世博会的有序开展,更推动了青年的成长。

1.铸就“世博一代”,坚定价值信仰

有幸经历并投身于这场盛会的世博会志愿者,被亲切地称为“小白菜”,他们却更爱称自己为“世博一代”。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逐步改善了“80后”、“90后”的消极形象,并在志愿服务中逐渐坚定了理想信念。在大众心目中,他们已经成为能担当祖国未来的有为青年。青年参加世博会的志愿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改善社会风气、引导青少年发展起到了旗帜引领的作用。

2.培养服务心态,勇于担当重任

青年志愿者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180度的位置转换和思维转变,从“无条件地被宠爱”转换到“无条件地为大众服务”,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转换到“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人的各种需要”。这一段经历带来的体力和精神上的反复磨练,如同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将会使这批志愿者受益终生。他们将逐渐学会尊重,学会奉献,戒除骄娇二气,真正开始学会担当。

3.学会精诚合作,尊重文化差异

志愿服务是一个团队,志愿者们在服务期间必须学会合作,试着去相互理解、信任,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对于强调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发展的青年群体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如何最小化自己的个性,成就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志愿青年们开始学会互相包容以及合作,在自我妥协中成就了团队的精诚合作。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青年志愿者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残扶弱意识。他们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提升帮扶技能和树立帮扶意识,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延续下去,让志愿精神延及整个社会,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而延及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此外,青年志愿者参加世博会的志愿活动使大学生们获得一个深入接触社会实际、真实了解与认识中国及世界各国国情的极好机会,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还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在与外国参观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在服务的同时逐渐学会了尊重文化差异,实现文化交融。

4.关注时代热点,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埋头于书本的学生而言,世博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拉近了他们和热点问题的距离。低碳排放、气象灾害、国际组织合作、医疗救助……这些鲜活的时代热点吸引着学生将目光从呆板的课本文字逐渐转向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通过参观、实践、动手操作等方式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学习世界一流,明确肩负职责

青年是每一届世博会参观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当中就孕育着我们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未来文化创意的主力军。通过参观游览各国的主题馆以及企业馆,青年们各方面的灵感被激发,得以接触和思考各国最优秀的科学技术、文化内涵以及创新思想。在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思想的同时,青年们还联系本国实情,思考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复兴重任。

在世博会的实践馆中,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城市实践案例,使青年们从新鲜的体验中充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科技教育启发了青年对创新的思考,对未来青年投身科学技术创造起到了引导作用。

 

 

执笔人: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本科生

蒋佩雯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本科生

张家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生



[1] 国际展览局(BureauofInternationalExpositions,BIE)是专门从事监督和保障《国际展览公约》的实施,协调和管理举办世博会并保证世博会水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由89个成员国组成。1993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

[2] 原文详见http://www.gov.cn/ldhd/2009-07/16/content_1366658.htm,有删节。

[3] 原文详见http://www.cnr.cn/gundong/201004/t20100407_506254875.html,有删节。

[4] 原文详见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54155/57487/6979022.html,有删节。

[5] 原文详见http://news.sohu.com/20090111/n261683161.shtml,有删节。

[6] 原文详见http://www.expo2010.cn/a/20100428/000002.htm,有删节。

[7] 原文详见http://www.dianping.com/group/exposhanghai/topic/3065492,有删节。

[8] 原文详见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wjz/xwjz201007/xwjz20100711.html,有删节。

[9] 原文详见http://blog.qq.com/qzone/622002947/1272898141.htm,有删节。

[10] 原文详见http://www.expo2010.cn/a/20100324/000010.htm,有删节。

[11] 原文详见http://www.expo2010.cn/a/20100302/000001.htm,有删节。

[12] 原文详见http://www.expo2010.cn/a/20100403/000020.htm,有删节。

[13] 原文详见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6/7851/746454.html,有删节。

[14] 原文详见http://www.expo2010.cn/a/20100202/000006.htm,有删节。

[15] 原文详见http://book.ifeng.com/culture/gundong/detail_2010_09/26/2634599_0.shtml,有删节。

[16] 原文详见http://www.gmw.cn/01gmrb/2010-09/02/content_1236770.htm,有删节。

[17] 原文详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7/23/2027625_37543066.shtml,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