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大学生美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青年思想的重要阵地。推进德育美育并举,实现高校美育教育与大学生分类引导的结合是必要且可行的,北大共青团探索创新美育活动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功用,实现美育教育和分类引导的双重效力,是值得高校共青团深入探索的命题。
关键词:美育教育;分类引导;引导式教育
一、高校美育教育与大学生分类引导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校美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提高学生素养、提升学生内涵的重要途径。近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就特别重视美育教育,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将之列为国民教育的五项内容之一,且是与体智德并列为“四育”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总目标得到重申。高校美育之所以重要,既在于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丰沛的感情、健全的人格的功用,又在于美育教育丰富的载体和广博的内容,“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3]。
高校美育教育不是孤立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首先要培养身心完整、具有健全感情和良知的受教育者。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砥砺的。
团中央从团的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出发,提出了加强对青年团员进行思想分类引导的工作目标,细分青年群体,引领青年思想。笔者认为,在美育教育当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类引导,是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从必要性上看,美育教育渗透较深、涵盖较广、受众较多,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就会发生审美方向上的偏离和价值取向上的摇摆。如网上热炒的娱乐节目和话题,日益红火的各类“哥”、“姐”、“帝”,在受到学生热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的改变。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不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大学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迷失,甚至造成个人人生的波折乃至对社会的危害。
从可行性上看,美育教育渗透较深、涵盖较广、受众较多,为分类引导提供了多种方式方法,可以以不同的媒介载体、教育形式、美育内容对各类高校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由于美育教育的广泛性,青年学生对美育教育内容存在自主选择的可能,这成为了美育教育进行思想引导的独特优势,能够发挥细分引导目标、进行分类引导的效力。
二、当前高校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长期以来,包括高校美育教育在内的美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的“软肋”,成为了德智体美教育整体的短板,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高校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与美育教育整体上呈现功利化趋势相关联的。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和升学考试的竞争压力,使得美术、艺术、音乐等课程一直处于基础教育“副科”和“陪衬”的位置。即使是千挑万选而来的艺术人才也多半是为了升学加分、艺术保送,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出于天然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大多数学生,根据重庆市渝北区的相关调查显示,他们“能够流畅完整地唱好一首教材歌曲,音准节奏能过得去的都很少”[4]。高校基于这样的学生群体开展美育教育,难度可想而知,也更加加深其自身固有的一些问题:
第一,高校美育教育存在“重娱乐,轻教育”的问题。高校美育教育在形式上既有艺术教育类别的必修选修课程,又包括大量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活动。其中部分活动过度强调娱乐化色彩,停留在唱唱跳跳、玩玩闹闹的层次,缺乏必要的思想和内涵,没有发挥美育教育的功用,甚至将一些简单的“耍酷扮帅”、“标新立异”浅层次娱乐行为引致成为青年学生的审美取向。
第二,高校美育教育存在“重场面,轻效果”的问题。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的需求量较大,很多高校的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出于追求覆盖面的前提,人数较多的大课的开设以及大型活动的开展成为了无奈的选择。艺术和审美的体验意义也因此大为降低,指导和交流的机会也相应减少。所以,轰轰烈烈、人头攒动的场面下,美育效果却事倍功半、效力不佳。
第三,高校美育教育存在“重个体,轻整体”的问题。美育课堂和美育活动的参与性较差,美育课堂和活动依旧是“特长同学的游戏,少数人的舞台”。绝大多数同学无法得到锻炼和展现的机会,被隔绝在舞台的边界之外。美育教育对绝大多数同学无法实现普遍教育,对少数“精英群体”的个别教育也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大打折扣。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美育教育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困局”,导致美育教育的内在功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无法发挥,亟待各个高校的突围。高校共青团作为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外活动的主力军,有必要承担使命、发挥作用。
三、北大共青团探索创新美育教育的实践经验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也是我国近现代美育教育的首倡之地。北京大学长年为学生开设大量艺术通选课程,要求在校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以上,并且涌现出大量精品课程。除此之外,在学生课余生活中,北京大学第二课堂还拥有众多艺术项目和美育活动。北京大学共青团作为此类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因高度重视自身的政治属性和高校育人的特殊职能,自觉担负起探索创新美育教育、突破美育困局的使命。
1.创新美育教育活动,北大共青团以“全员覆盖”为实践主线
实现对青年的分类引导,首先要实现对青年的群体把握、全面覆盖。“爱乐传习”是一个着眼于培养同学美育素养和音乐才能的项目,200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医学部医学预科等单位进行了“爱乐传习”活动试点,取得一定成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北大团委于2008年第一次在全校各院系中进行了拓展,并同传统项目“一二•九”全校合唱比赛紧密挂钩,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人文美育教育结合到一起,到2009年,基本实现了本科新生群体的全员覆盖。自此,美育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校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更成为每个人不能缺少的教育内容。
2.创新美育教育活动,北大共青团以“红色教育”为思想导向
美育教育不是纯粹的艺术活动,艺术形式的表现和演绎必然传达出审美和价值的取向。“爱乐传习”项目定位于美育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位一体。如2009年“爱乐传习”项目的开展适逢建国六十周年,北大共青团决定以庆祝国庆60周年和纪念“一二•九”运动74周年为主题。在活动设计上,校团委选择了56首经典歌曲作为参赛院系的必选曲目,以演唱红歌的方式缅怀英杰,激发新生爱国热情。实践证明成功的美育教育活动非但不会冲淡美育教育的色彩,反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创新美育教育活动,北大共青团以“校园原创”为工作重点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底蕴是北大独特的教育资源。反映校园生活、展现时代风貌和青春风采的校园原创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是北大共青团的重要工作支点。以《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逐梦燕园——大学生校园原创文艺作品专辑》等为代表的校园文艺作品,积极展现了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深邃和厚重。特别是这些作品亲近学生、富有感召力的特点以及表现学生爱国爱校的内容取向,让作品在校园中既“叫好”又“叫座”。
4.创新美育教育活动,北大共青团以“流行时尚”为活动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青年以饱满的热情、新鲜的创意,创作出《未名湖是个海洋》、《微笑》、《逐梦燕园》、《燕园情》、《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一批爱国爱校励志歌曲,在校园内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北大团委深入挖掘这些原创歌曲的育人作用,并充分运用手机这种新型大众传媒载体,从中精选数十首歌曲“二次创作”成手机彩铃并提供免费下载,把经过时尚“包装”的爱国爱校歌曲送到青年身边,让这些歌曲在青年中传唱,成为流行时尚。
“全员覆盖、红色教育、校园原创、流行时尚”的美育活动让美育教育变得开放而非狭隘、时尚而非呆板、富于思想性而非局限娱乐性、展现北大特色而非简单复制照搬。
四、美育教育与分类引导的结合:
从“教育式引导”走向“引导式教育”
需要承认和反思的是,美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关联性确实没有得到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学校园美育活动的实践探索证明,美育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育教育活动是进行分类引导的绝佳阵地。陆昊同志曾深刻指出,“引导青年的有效形式是什么?肯定离不开活动,离不开情感、友谊、信任,离不开艺术、时尚的元素,离不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5]。而美育教育活动,以文化活动作为形式,以情感调动、兴趣培养作为功能,富于艺术气息和时尚元素,能充分融合新媒体进行传播,可以推论得到其作为“最为可能做到有效分类引导的教育活动”的结论。
美育教育和分类引导既然有必要结合也可以结合,那么就应该达到有机结合的境界,不是生拼硬凑的叠加,而是水乳交融的贯通。一些活动只追求两者的拼凑,变得既失去了美育教育的“美”,引发不了学生的喜爱,也失去了思想引导的“思”,触动不了学生的思考。因此,共青团组织在结合二者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空洞无物和缺乏活力。
笔者认为,结合北大共青团工作经验,要实现有机融合,关键是要从“教育式引导”走向“引导式教育”,用精致的工作、唯美的艺术和丰富的内涵完成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美育教育当中的工作目标。
从“教育式引导”走向“引导式教育”,词语的颠倒反映的是美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思想引导虽然是美育教育的“魂”,但更是融在美育教育活动当中的,不是游离其外的。美育教育活动不把美育内容放在首位,必然导致活动的不伦不类,活动不鲜活、教育不生动、青年不买账。
从“教育式引导”走向“引导式教育”,词语的颠倒反映的是教育内容的变革拓展。分类引导的内容是广泛的,陆昊同志将总目标细分为三个:即“把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6]。因此美育教育要立足广泛,既有思想精神层面,也有个人成长层面。不仅仅红歌会、“一二•九”是分类引导,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校园剧作都可以成为分类引导的重要题材和载体。
从“教育式引导”走向“引导式教育”,词语的颠倒反映的是引导方式的发展创新。以往的思想引导工作主要靠口耳相承的说教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互动角色,美育教育活动更需要在对青年的吸引力和青年的参与性方面下足功夫。引导式教育讲求的是通过感情逻辑、促动青年思考、达到教育效果,思想上要“引”、结果上要“导”。唯有如此,美育教育活动才能实现美育教育和分类引导的双重效力。
美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青年,是与分类引导所需的各类要素相组合的“包络线”,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担负起党赋予的共青团的政治职能,完成好高等教育给予的育人主题的重要阵地。开发好、利用好这一阵地,并以此为突破,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德智体美诸育德协调配合”[7],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明确的方向上不懈的追求和创新。
[1] 作者简介:张 硕 北京大学团委文化体育部常务副部长
[2] 蔡元培《教育大辞书》,转引自张正江:“蔡元培论美育的作用和意义”,《涪陵师范教育学报》,2005年第6期。
[3]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主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70页。
[4] 赵婀娜:《艺术教育日益功利化,缺失的美育该怎么补》,《人民日报》,2010年8月13日第18版。
[5]陆昊:《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gqt.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002/t20100202_332987.htm。
[6] 陆昊:《在分类引导青年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gqt.org.cn/documents/ccylspeech/201002/t20100202_332987.htm。
[7]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