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基于整体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初探

作者:尹鹤灵 万里鹏 发布日期:2010-10-23

摘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对于高素质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整体教育理论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理论,着眼于提升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发展指导也逐渐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热门领域。为此,在系统梳理整体教育理论核心概念、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整体教育理论与大学生发展指导的契合点,探索基于整体教育理论创新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可能途径,已成为下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整体教育;大学生发展指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创新发展是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互为因果、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以北京大学为例,2004年以来,在中央16号文件的指导下,在理论创新方面先后提出了四个转型的战略规划和精致化的发展思路;在实践探索方面则是创造性地开展了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成功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学生工作体系。六年来,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并举并重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下一阶段在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领域实现新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笔者试图将整体教育理论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大学生发展指导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兼具宏观制度建构与微观工作举措的新路径。

一、整体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作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整体教育理论追求“人文”、“科学”与“创造”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诉求,尤其关注系统全局与个体局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契合了“精致化”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整体教育理论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层面都属于较新的思潮,因此有必要首先系统梳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以构建相对清晰的分析平台。

1926年,哲学家斯马茨(J.C.Smuys)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整体论”(holism)概念。整体论源于希腊语的“Holos”,是整体”(whole)健康”(health)痊愈”(heal)神圣”(holy)等词汇的语源。20世纪20-30年代,整体”(holistic)概念在医学界首先得到普遍使用。1978年和1987年,美国和日本分别成立了整体医学协会,开始倡导整体医学理念,认为身心是不可分割的,强调回归生命的整体性。随后,这一概念不仅在健康与医学领域被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扩展到教育领域。

20世纪70年代,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理念在北美被提出,成为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动理念也开始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整体教育的核心倡导者隆米勒(Ron Miller)指出,由于整体教育革命的逼近,当代文化正经历着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2] 。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这实质上意味着整体教育引发了教育实施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也有学者认为,整体主义所秉承的价值观是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以某种方式同其他事物相联”[3]。因此,整体教育是瞄准关联”(connection)的教育,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个人与社区的“关联”、人类与地球的“关联”以及自我与本性的“关联”等等。

1988年,米勒(L. Miller)创办季刊杂志《整体教育评论》(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同年,约翰•P•米勒(Miller, J.P.)出版专著《整体课程》(Holistic Curriculum)19906月,在《整体教育评论》的推动下召开了第1届整体教育国际会议,发表了阐述整体教育的《芝加哥宣言》。以此为契机,全球教育改革联盟”(GATE)应运而生。

19916月,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召开了第2届整体教育国际会议,进一步讨论了《芝加哥宣言》,并于同年8月发表了《整体教育构想宣言》。从此,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不同于旧教育的崭新视点出发,迈开了走向21世纪新型教育的第一步[4]

整体教育理论提出了十大原则:人性优先、尊重每一个人、重视体验性学习、向整体教育转型、新型教师的作用、选择的自由、民主型社会的创造、全球教育、求得共生的生态型教育、灵性教育。钟启泉在《“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5]中指出,“整体教育”的许多主张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尤具针对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体教育理论对学校教育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即突出非线性思维、混沌思维、突现思维和非还原性思维的研究启示我们:教育作为完善人性的活动,是一种复杂性现象,具有非线性、混沌、突现、非还原性等基本属性。

第二,不能片面、狭窄地理解认识活动,要采取隐喻的、表象的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整体教育中,学习者不是种种具体能力的集合,也不是单纯知识的抽象化,而是将受教育者作为具有丰富体验的整体来对待,以实现全方位的成长。第三,教育者自身的整体性也不容忽略。教师自身的人格成长是实施整体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心灵带进课堂,以充满感情的教学活动滋养学生的心灵。第四,整体教育理论不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分辨善恶的价值判断是整体教育的核心课题,因此在整体教育中必须明示和渗透价值判断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整体教育理论与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契合点

要促使整体教育理论有效作用于大学生发展指导的具体实践,就必须在二者之间构筑“桥梁”。从第一部分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整体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全人发展”,提出了灵性教育、生态教育、全球教育等诸多手段,为我们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提供了可能。

要构筑“桥梁”,首先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何谓“大学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追求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所谓新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了“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认为扩展自由不仅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更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佩鲁在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中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与核心价值取向。20105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6]。本文进一步认为,所谓“大学生的发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逐步达到上述标准的动态过程。

要构筑“桥梁”,还必须分析整体教育理论和大学生发展目标的契合点。整体教育理论从“整体关联”出发,围绕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原则,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由于整体教育理论首先强调精神意志层面以及学习能力、实践素养的提升,要求受教育者具备与环境、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因此,整体教育理论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发展的基本需要契合,可以应用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具体而言,整体教育理论要求大学生实现五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具有独立和完整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善于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发现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各要素和谐发展。

第二,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关系,具有正直诚信、谦虚谨慎、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

第三,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有求新变革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第四,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第五,具有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和人类观念。以上五个方面是整体教育理论与学生发展指导的契合点,前者既为后者提出了更加清晰的目标要求,也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途径。

三、基于整体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基于整体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发展指导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着眼于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微观层面针对受教育者,侧重于具体的教育手段,可以细分为灵性教育、生态教育和全球教育三个方面,分别针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学习能力、人文关怀以及国际视野进行培养和提升。

(一)宏观层面:搭建平台,构筑教育职责部门和教师的有机统一体系

整体教育理论不仅要求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更要求教育者自身也应该具有整体性。教育者包括负有教育职责的部门和教师两个部分,应该构成整体协调的有机统一体。

1.部门整体协作,构建科学高效的整体性育人联动机制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尝试建构了一个理想模型(见图一),模型中负有教育职责的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整体性发展为目标的协作系统。

首先,坚持整体性原则,建立各部门紧密配合的整体育人联动机制。在这里,可以借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加以说明。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曾提出过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具有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组成社会的各个系统和个体犹如构成生物有机体的细胞和元素,其细胞活力和生物机能是生物整体机能的基础。高校的整体育人联动机制,需要充分激发作为细胞体的各部门的活力,从而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

其次,坚持目标性原则,明确育人工作的目标。目标性是任何系统得以存在的首要条件和本质属性。只有明确发展目标,才能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和路径。通过建立整体性育人联动机制,围绕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能够切实提高高校整体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实现育人工作的整体优化和全面升级。

最后,坚持协调性原则,提升部门间的默契程度。系统作为一个多元因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往往会出现发展不均衡、配合不协调的问题。通过系统的自组织运动机制,可以在不平衡的无序过程中达成有序目标。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由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系统以及院系等多层次、多部门的子系统构成。各部门需要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关系,解决职能交叉、职能重复,防止职责越位、职能缺位,突出协作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提升部门配合的实效性。

 

1:整体性育人联动模型

2.师者人格教化,构建双向互动的整体性教学联动机制

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也是确保教育效果的关键主体。整体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养成,发挥人格教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善于革新教学方法,在“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整体性过程中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1)教师自身的人格成长是实施整体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大学生为人治学的引路人,绝不存在不受教师人格影响的整体教育。整体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具有关联视野和整体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德行和人格对学生的显著影响;尤其要高度重视自身人格成长,以充满精神、知识、智慧和感情的教学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当好大学生的引导者、点拨者、促进者和示范者。

2)整体性教学联动机制是实施整体教育的抓手

整体性教学联动机制的核心是从教师主导的“单向式教学”向教学相长的“双向式教学”转变。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地位,树立平等意识;从独白式的教育向对话式的教育转变,树立沟通意识;从师生泾渭分明向教学相长转变,树立合作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选择最能体现整体性教育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活动体验法等。在教学评价上,从重视考试成绩转向课程实际的运用能力、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和实践、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教化、从重视共性施教转向个性培养,构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关于整体性教育的具体方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情况,整理出表1,以供读者参考。

1:整体教育的方法[7]

1.从身体运动切入

体操、歌咏、瑜伽、太极拳、室外活动等

2.从情感切入

各种康复疗法、文娱活动等

3.从表象切入

感情、想象、工艺美术等

4.从思维切入

文学、幻想、日记、创造性问题

解决方法、价值澄清、道德两难等

5.从心灵切入

历史知识学习、参观、聆听报告会等

6.小组作业合作学习、野外学习、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团队竞技等

7.综合作业

生存训练、综合学习等

 

(二)微观层面:落实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1.开展灵性教育(SpiritualEducation),侧重精神塑造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整体教育理论主张:人类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灵性”(spirituality)。这种灵性同肉体、情感和知性的成长一样,是自我培育的过程。教育必须是健康地哺育生命精神的活动,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认识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教育目的在于哺育学生形成一种实感——宇宙、地球、自然界、周围的人群乃至个人自身,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关联之中的实感;并通过这种实感,哺育一种责任感——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外加的沉重包袱,而是自身从这种关联的感觉之中获得力量,并由此自然升腾起来的[8]

将“灵性教育”落实到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就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出发点,建设自主型教育、体验式教育。学工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应当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呵护学生个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切实维护好、服务好、实现好广大学生的发展权利。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助成长打造广阔舞台。作为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重要环境,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性土壤,本科生科研、本科生导师制度、研究生“才斋学堂”、“挑战杯”学术科创大赛等品牌项目都是近年来北京大学的成功做法,值得进一步推进和推广。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体验式教育,在实践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2.开展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强调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人文关怀

基于“整体性”概念,整体教育理论提出了“与地球共生的教育”的命题,要求开展“求得共生的生态型教育”,从而在学生的精神层面培育起具有整体性思维方式、敬畏自然、具有审美精神和诗性智慧的生态人格,在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实现全面发展,并推动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9]。生态教育为大学生发展指导提供了新思路,高校生态教育可以从认识生态环境教育、利用生态和环境资源的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保护生态平衡的教育、环境道德伦理教育和环境美学教育等六个方面展开。

近年来,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校园”的建设理念,设立了“校园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校园”的规划及实施。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开设了40余门与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校内有26家专门性或综合性社团定期组织开展环保活动,为绿色校园建设积累了经验。2010年,周其凤校长在出席“2010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时曾指出,随着高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我做起、付诸行动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的共同呼声。在20109月举行的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周其凤校长号召北大学生要学会绿色生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尤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学习、生活方式。可以预见,旨在培养学生绿色生存、绿色发展”意识的“绿色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内容。

3.开展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培养不同民族与文化间和谐共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全世界多民族、多元文化正在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人类社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有利时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培育未来领袖的重要途径。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

“中华文明是学习的文明、对话的文明、包容的文明”,北京大学也正是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就了百十年的辉煌。作为中国高校“放眼世界”的开路者,北京大学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北京大学已建立了以学生海外学习项目、联合培养项目以及国际大学联盟项目为主体的高层次、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模式。北京大学与260多所境外大学以及十余所港澳台地区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北大校园中活跃着二十多家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学生社团,力求搭建中外学生的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海外交流机会。北大每年都会迎来700多名外籍教师和专家,也会接收

5000多人次国际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北大学子构筑起中华文明与异域文明的沟通桥梁,以国际化的培养模式赋予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交流意识。面向未来,在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推进全球教育,着力培养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大国心态,引导学生养成泰山不弃抔土、河海不择细流的开放胸怀和包容心态,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球领袖人才。

 



[1] 作者简介:尹鹤灵 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信息室副主任

万里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

[2]  Miner,Ron,Caring  of  New  Life—  Essays  On  Holistic  Education,  Brandon,  VT: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newal, 2000,  41.

[3] Clark,  E.T,  Holistic  Education:A Search for Wholeness.  In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Brandon,  VT:Holistic Education Press, 1991, 55.

[4] 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全球教育展望》,2001 年第 9 期。

[5] 钟启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3 年第 6 期.

[6] 2010 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与学生谈话内容,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75609950/1.html。

[7] 此表系改编而成。原表参见《整体教育入门》,整体教育研究会编,1995 年日文版,第 43 页。

[8] 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全球教育展望》,2001 年第 9 期。

[9] 苏中:《论求得共生的生态型教育——整体教育论的一个原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