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关于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

作者:查晶 刘宁 发布日期:2010-10-23

摘要: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高校班级建设出现了动静态相结合、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等新特征,还面临着学校重视不足、社团组织蓬勃发展的冲击、班级管理队伍不完善等多方位的挑战。高校班级建设正处在发展的紧要关头,亟待从学校、院系和班级等层面探讨发展对策。

关键词:班级建设;管理队伍;自我服务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班级是最基层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充分利用班级建设的特点和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大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表现,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办学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校园环境呈现出新的特点,班级的概念和功能都面临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对班级建设的传统及新生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充分发挥班级建设在高校管理和育人方面的潜能与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建设的特征分析

当前,高等学校的班级除了具备班级的传统特征以外,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存在过程的动态与静态结合

就一般高校学制而言,一个班级可以存在3-5年的时间,其后随着毕业而解散,所以说班级是临时性的动态过程。班级一旦组建,其成员和主要活动场地也随之确定,所以说班级也是静态过程。对整个学校而言,旧的班级解散的同时,会迎来新的班级的建立,班级总量相对保持平衡。班级建设的时间区间只能以班级存续时间为限,只有在这段时间内,充分利用班级的静态特性,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动态过程的安全和平顺。在高校不断扩招、班级数量和规模随之增加的新时期,做好基层班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成员构成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

班级主要成员的基本情况大致一样,他们大都处在同一年龄阶段,拥有相似的社会阅历和受教育程度。但是每个个体受地域、家庭背景和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和人生规划等千差万别。高校当前的主力军都是“80后”和“90后”,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化较前人更加明显,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只要抓住班级成员的共性,设立适当的奋斗目标,同时注重因势利导,为不同成员量身定做不同的发展目标,就很有可能实现精英人才的集团成长。

3.表面统一性与职能多样性复合

在与专业教学、班集体活动相关的过程及环境中,班级呈现一种统一的整体性,要求以统一性来规范班级成员。另一方面,为了完成班级所承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协助学校进行日常管理等多项职能,班级成员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加之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人生规划和兴趣爱好,很容易出现班级的群体分化。

二、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班级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大学办学质量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教学体制的变化,传统的以班级为管理单位的教育模式受到强烈冲击,班级观念有所淡化、措施有所弱化、功能有所退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内部系统认识不足

对于班级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层面的认识是不足的、片面的。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感受来看,都还没有把班级建设作为一级教育管理组织,或是整个学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一环来看。学校对班级建设缺乏系统指导和持续关注,使得班级建设良莠不齐,缺乏特色。

班级建设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多个层面,只有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班级建设的效果。学校管理部门担负着制定政策、传达精神、营造氛围、提供服务的责任,可以为班级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学校管理层面未能深刻认识到班级建设的重要性,使得班级建设仍处于就班建谈班建的层面,缺乏长远的规划、系统的指导以及科学的考核与奖励机制,导致班级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更谈不上形成最适合自己的班级文化和特色。

2.班级外部面临诸多挑战

1)学分制冲击班级管理模式

在学分制的引进与普及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生活习惯等因素,更加自主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由此产生的“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破坏了原有教学班的稳固性和凝聚力,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2)非正式群体作用膨胀

受班级建设自身的限制,学生选择加入社团组织来提高自身能力,寻找精神归宿。因此,造成非正式群体的内聚力强化,进而导致了它对班级建设的不自觉的对抗性。

3)网络社团丰富化

网络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无论是在家里、宿舍还是自习室,只要有电脑,学生就可以自由徜徉网络世界。QQ、人人、网游,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和陌生人说心里话,和最亲的人不说话”的心境,对班级的依赖和信任程度严重下降。

4)毕业生压力增大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分配工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升学、找工作的压力,成天忙于自己的事情,使得班级核心人物的凝聚作用下降,班级共同目标趋于模糊[2]

3.班级管理队伍不容乐观

1)班主任、辅导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上的老师,部分认为班级作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可能被取代,部分因过度信任学生而将权力完全下放,缺少对班级建设特别是班级骨干的直接指导和管理。班主任、辅导员的配备也存在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但相应的辅导员或班主任配备却未能跟上学生增长的速度。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或第一岗位任务繁重,专职教师也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院系团学组织的工作上,可分配给班级建设的精力有限。聘请的高年级学生,本身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学校未能给予这一层面管理者切实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使得班级工作被忽略,学生积极性受挫,班级建设基础动摇。

2)班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班干部是班级学生的带头人和领路人,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很多班干部都存在缺乏威信、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充当“老好人”、只做“传话筒”、群众基础差等问题。老师对班干部也存在着只选拔不培养的情况,对学生干部没有给予悉心的指导、正确的使用、足够的关心和严格的监督。

4.班级学生状况日益复杂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走进大学,圆自己的求学梦。但是,学生基数的增加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班级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例如,高校中比例高达25%的贫困生团体[3],越来越多的有抑郁症甚至妄想症的群体,大批学业存在困难的学生等等。可以说,切实解决好各类“问题学生”的困难,不仅是班级建设,也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此外,一些存在于学校内的不良“热潮”,也影响着班级建设的步伐,比如盲目的、带有依赖性、炫耀性、刺激性的“恋爱热”,令人无法自拔的“游戏热”,喜欢以小团体行事的“哥们儿热”,都是良好班级氛围的大敌。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班级建设的对策思考

学校应加强对新时期班级建设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统筹兼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推动班级建设的合力。

1.学校是开展班级建设工作的保障者

学校应适时颁布政策或下发文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班级建设的氛围,掀起班级建设的浪潮,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习型班集体创建评比活动”,“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等;制定并实施班主任、辅导员的选拔、培养、考核和发展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班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制定班级建设的奖励和宣传机制,以此鼓励带班老师和班级成员为了班级整体目标奋斗,如设立全校范围内的班级最高荣誉奖、优秀学风班奖、优秀班集体奖等;由全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单位对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和班干部代表进行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培训,如名家讲座、经验交流、工作坊等;探索班级建设的科学评价体系,将班级建设的成效与院系学生工作绩效挂钩,以评促建;选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班级建设活动试点,总结经验,推而广之;以国庆、奥运会、校庆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加强班级概念,实现班级多重职能;继续贯彻“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党团班不分家”的理念,探索三者和谐共建的优化模式。

2.班主任、辅导员是班级建设的执行者

班主任、辅导员要端正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法。

一是要充当班级建设的引领者,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指导团队学习。班主任、辅导员要重视对班级建设理论的学习,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管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统计学等培训课程,自觉自主汲取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二是要充当班级建设的导航者,建立班级发展目标,带动成员积极性。班主任、辅导员需要在与任课教师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有特色的班级发展规划。要注意将班级建设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个人理想,帮助学生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群体的共同进步。

三是要充当班级建设的管理者,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建立分类管理工作。学生是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学生的主动性是班级管理的内因,因此细化学生工作是搞好班级建设的关键。了解学生的具体信息,如籍贯、特长、学习和家庭情况,可以帮助管理者因人制宜地开展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精致化的班级管理精神。如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制定学生操行评语、综合素质测评、奖惩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发挥激励、促进、修正等功能效应。

四是要充当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组织班级开展具有整体性、阶段性、系列性和多样性的班团活动。班级建设要注意整体性,班级计划的制定,既要按照学校、学院的总体规划要求,又要符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班级活动要注意阶段性,针对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期、中期迷茫期和毕业班同学升学就业的特殊时期,分别突出个性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满足不同时期的切实需求;班级活动切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充分挖掘活动内涵,提炼主题意义,创新设计系统,注重品味和实效,努力打造班级活动的品牌体系;班级活动可以从活动形式、内容、方法和时空等方面体现多样性。

五是要充当班级建设的探索者,尝试运用现代化手段创新班级管理。在信息化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学生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积极性不高,但对人人网、飞信群、QQ群等有着亲近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班级主页、网络社团、飞信群等形式召开班会,展示活动成果,使活动形式由传输型转向研究型和探索型。

3.学生是班级建设的参与者

加强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培养建设工作,培养好班级建设的领头羊。要认真选拔,把品行好、学习好、能力强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班级干部,特别是班长、团支部书记,更要优中选优。班干部要有明确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要大胆放手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班干部要做到精心培养,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自己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整合班级骨干力量队伍。高校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具有多元性。其中有党、团、班级骨干,寝室长,也有在院系团委、学生会或校级部门、社团任职的干部。班级建设中,可以实施学生干部任职情况通报制、交叉任职制、举办学生干部学习会等形式,既有利于老师加强对全体学生干部的考察和使用,推动客观、公正的评优、推优工作,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班同学加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

动员学校、院系、家长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班级建设需要学生工作部门、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任课老师的共同配合,实现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主要是进行宏观指导,对班级管理工作总体负责。院系领导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并指导工作,关心班级工作的进展,对班主任的选拔、活动的开展和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建立健全通讯录、建立学生档案等形式,建立顺畅的联系机制,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总之,班级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工作,关系到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深化高校班级建设的改革中,探索班级建设新方法,创新班级建设管理理念,开创高校班级建设的新局面。



[1] 作者简介:  晶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级硕士生

[2] 孙迎晖、李红梅、王晓川:《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及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 廖元新、胡邦宁、涂冰、甘雨、柏晓武:《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