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吕晨飞 发布日期:2010-10-22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之一,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战略目标,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规律,不断创新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路径和载体,完善引导机制,提升育人成效,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作为团中央分类引导工作的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团委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上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大学生思想引导

一、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主要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保持高度的重视和深度的思考。

1.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环境的复杂性

新形势下,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国内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凸显。同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不时出现。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环境必然对青年产生许多重要影响,也使共青团引导青年的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2.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

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更多源于他们自身对社会的观察,源于通过这些社会观察而逐步形成的认识。在传媒时代,青年接受的社会信息广泛而复杂,从而使得社会观察在青年认识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青年在社会观察中所看到的现象与所接受的课堂教育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差异,从而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帮助其客观分析、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他们的认识能够更理性、更深刻、更稳定,是当前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一个重大挑战。

3.如何有效引领青年大学生的时尚文化

利用时尚引导青年对于共青团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社会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时尚文化对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运用文化的、时尚的手段引导青年,借助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感性的直观体验的方式,把深刻的“大道理”转化为鲜活的“小道理”,将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崭新领域。为适应当下这种青年追逐时尚、时尚影响青年的形势,把时尚元素注入到工作和活动当中,从而使工作更加贴近青年、更加富有时代感,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时尚现象、特点、潮流和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从文化的、时尚的角度找到团组织做思想引导工作的切入点。

4.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进一步吸引和凝聚青年

这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共青团对青年的组织覆盖程度受到了严峻挑战,团组织与青年联系的紧密度在降低;其二,常态下青年对政治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引导青年政治态度的工作常常被青年淡化;其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青年聚集和交流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给引导青年的传统工作路径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拓展新的途径、渠道和载体的工作势在必行、任务艰巨。

 

二、北大共青团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实践探索

面对这些挑战,北京大学着重进行了如下探索:

1.深入分析问题,系统研究规律,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

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规律和所存在的问题,是有效开展引导的基础。为此,北大团委力求“点面结合”,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充分吸纳专职团干部、青年理论骨干、“两课”专业教师等新鲜血液,组建多学科专业调研团队,并面向全校青年学生,扎实开展了覆盖1200余人的问卷调查,与110余名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并撰写了《北京大学青年思想意识状况调查报告》,归纳出了当前北大青年思想意识最主要、最集中的9个关键点,深入研讨、努力探寻有效解答青年思想困惑的切入点、引导思路和观点素材,编订了《北京大学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引导大纲》。

另一方面,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比如,针对文化时尚、流行游戏对广大青年的深刻影响,北京大学团委开展了大规模、深层次的专题调研,探索利用时尚、艺术、文化等元素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方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与青年学生的思想交流中,我们还注意到近些年来学生的宗教参与行为呈现出若干新特点,有必要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坚决抵制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的角度,高度密切关注这些问题。为此,通过调查问卷、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我们分类讨论了各种宗教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探讨了宗教传播的途径和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专门委派调研员历时半年深度参与北京一个家庭教会的日常活动,最终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

2.引领青年时尚,注重育人实效,创新思想

贴近青年是引领青年的前提。当前高校团工作的主要对象是“80后”、“90后”,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多新的特点,往往习惯于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和平等开放的交流方式,对时尚元素高度敏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和掌握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为此,北京大学团委开展了以下两项工作:

其一,对共青团常用的教育手段“升级换代”、注入活力。比如,在校园典礼活动中推出互动形式改革,充分挖掘典礼的感染力;在团校培养中推出“模拟议政”、“模拟两会新闻发布会”、“假如我是北大校长”等情景表演模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出北大志愿者卡通代言形象“阿布”及其家族成员,其活泼俏皮的漫画形象一经发布就广受欢迎;在社会实践中推出班级和团支部整建制参加、结合“一二•九”合唱推出“爱乐传习”活动,实践证明这两项创新是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形式。

其二,大胆利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探索丰富多彩的思想引导路径和载体。比如,改变过去团属机关报的作法,推出《北大青年》电子日报、手机报;整合第二课堂资源,推出“校园生活简历”和“预习北大”新生教育项目,为大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个性化指导;积极引入当前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三国杀”桌游、RPG(角色扮演)游戏等流行文化元素,先后开发出团委机关“三国杀”、诸子百家“三国杀”以及模拟校园生涯的RPG游戏《北大英雄》。从以上探索中,我们精选了31个案例整理成《创意团聚青年——北京大学学生思想引导案例汇》一书,在全校团干部中进一步交流经验、深化共识。

3.坚持普遍性原则,夯实基层基础,构建思想引导工作长效机制

再好的路径和载体都要覆盖尽可能多的学生方能真正发挥实效。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工作的普遍性原则,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基层团干部和学生骨干形成团组织与广大青年“零距离”面对面的引导格局。为此,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北京大学团委从构建长效机制、增强制度保障的高度,将推进思想引导工作与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如,在活动举办层面建立“一退一进”机制,根据思想引领活动的传播规律,尤其是受众的接受渠道,校团委主动退出那些适合基层举办的活动,鼓励基层团组织紧密结合自身特点,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富有特色、“小而精”的品牌活动;在资源支持层面形成“基层主导”机制,将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纳入基层团建的整体工作格局,将资源向基层与一线转移,按照“变暗补为明补,变奖金为拨款,变权利为责任”的思路,正式编列和下拨基层活动经费;在工作考核层面形成“团委书记集体述职制度”,在院系团委书记基本职责达标要点中明确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工作要求和量化指标,由院系团委书记就落实达标要点的情况、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定期集体述职,并将达标情况作为评优资格、划拨经费的重要参考。

4.提升专业素养,整合系统力量,打造思想引导工作坚强队伍

大学生思想引导试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敏感性,“要不要碰”、“敢不敢碰”已不是问题,关键是“会不会碰”。北京大学团委在试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自育育人、教学相长”的工作理念,要求广大团干部树立“要武装别人,先武装自己”的思想,在试点工作中锻炼和提高做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本领,与广大学生同步成长。我们以此为契机,紧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团干部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思潮、宗教事务、民族政策等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广大团干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依托北大团委“青春之歌”校内网主页,由全体团干部每日轮值撰写兼具思想性和生动性的文章,吸引凝聚、教育引导青年。我们还以总结试点工作为契机,系统梳理了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和近年来北大共青团特别是基层团组织的创新实践,编辑制作了《领航青春——北大共青团思想引导工作手册(20092010)》,不断提高全体团干部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的水平。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团员骨干的理论素养,我们还依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学术资源,成立了“北大团委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基地”。

三、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相关思考

大学生思想引导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涉及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服务、校园文化发展、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干部自身建设等各个环节。

基于北大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共青团而言,在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中,有必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

1.思想问题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身处校园,青年学生共同体会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其思想意识和思考逻辑必然有诸多共性。但与此同时,各自生活背景、性格禀赋、人生阅历的差异也使得其思想状况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对青年思想的有效引导不仅要重视对时代性命题、普遍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还要高度关注对个性化观点、特殊性话题的观察与分析。这就使得思想引导既要靠我们系统地谋划、整体地推进,同时也要靠一线团干部的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对团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素养和事业责任心提出了较高要求。

2.路径载体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就当前高校团的工作而言,往往容易出现校院一级的活动思想性高而趣味性差,班团一级的活动趣味性高而思想性差的特点。以一项团日活动的策划为例,校院一级习惯于先确定了主题再套个常用的形式,班团一级则习惯于先考虑大家的娱乐需求而后再点缀上一个主题。在这样两种思路下,活动的实效性都是堪忧的。前者是大家不爱参加,后者是参加后没有思想上的收获,这就对我们的各级团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从活动中了解青年的真实喜好,而且要善于将满足这些喜好与思想引领的核心任务有机结合,将思想性与趣味性真正融合起来。

3.团干部与青年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

要想切实引领青年,团干部首先要在青年普遍困惑、极易误解的问题上有相对成熟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了先进思想、发挥引领作用的团干部应当成为青年的老师。另一方面,思想的引领需要有相应的感情铺垫,因此团干部也必须成为青年的知心朋友。面对信息传播的日益大众化、多样化,这样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的建立更富挑战性。不仅是“师”、“友”更难当了,两者之间度的把握难度也更大了:过度强调“师”,就容易变为“说教”,丧失实效;过度重视“友”,则容易对青年迎合过多而畏手畏脚、失去立场。

4.校、院(系)、班三级团组织之间分工互补的关系

北京大学团委一直都在强调“重心下移”,但“下移”绝不是指将大量的工作不加甄别地压向院系、班级。“重心下移”的实质应当是进一步理顺各级团组织之间的职能分工,从而形成良性互补、整体最优。越向基层,了解真实情况越多,工作越有创造性;但同时制度空间相对较小、资源约束相对较大、工作的延续性相对较差。因此在院系、班团一级,大量的活动都是“首届”,少有第三届、第五届的。而对于校一级,工作视野相对开阔、活动资源相对丰富、工作格局也相对稳定;但对于青年学生的了解深度、接触广度都存有局限。由此可见,校、院(系)、班三级团组织之间差异明显,必须通过科学的分工互补形成合力。

在此过程中,作为掌握主要资源、拥有行政主导权的校团委必须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组织架构的优化和工作流程的改进,努力把校团委建设成为更富弹性的一级组织,从而实现依据各基层组织的具体情况分类处置,灵活调整彼此的职能分工与任务边界,最终确保与各基层组织在工作上的无缝对接。比如,对于有思想、有基础的院系实行“积极放权”,大胆给予空间,大力下拨资源,重点关注其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对于光有干劲的院系实行“定点指导”,多启发思考,多提供平台,促其勤出成绩、不断进步;对于“动手动脑”都不擅长的院系实行“重点看护”,不仅校团委本身要直接指导,而且要动员先进院系对其进行包干帮扶,甚至通过兄弟院系团干部交叉任职的方式,逐步夯实其工作基础、提升其工作水平。如此,有弹性的校团委与有活力的院系、班级团委相结合,方能真正相辅相成,在分工互补的良性互动中实现“重心下移”,切实有效地进一步推进思想引领工作。

 



作者简介:吕晨飞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