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班团共建——高校班级建设新途径

作者:魏中鹏 佟志伟 陈星 发布日期:2010-10-2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需求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传统的班级组织也受到学分制的冲击,其功能逐渐退化。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学生工作者结合现实,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班级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班团共建;基层团组织;实效性

 

班级是高校凝聚和团结学生的最基本单元。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班级建设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和工作对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需求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设计自己的生活,在选课、择业等涉及自身成长和发展方面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大大增强,给班级的管理特别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主动性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传统班级组织功能逐渐退化,出现了传统班级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班级活动缺乏稳定的物质依托,导致活动更为随意和不确定,缺乏吸引力。这些问题的出现强烈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建设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班级建设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思考[1]。

 

一、关于班级建设现状的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班级建设的现状,笔者对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名大二至大四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内容及结果如下:

a)你平均每个学期参加几次班级活动?

A1次; B2次; C3次; D4次或更多

b)你参加的活动主要是什么形式的?

A、出游类活动; B、参观类活动; C、教育讲座类活动; D、都有; E、都没有

c)你与自己班级的同学熟悉吗?

A、大多数都很熟悉; B、大多数都认识; C、只认识一小部分

d)你觉得班级活动是否有意思?

e)每次班级活动有多少同学参加?

 

二、关于班级建设现状的分析

此次调查从班级活动的次数、形式和效果等方面基本反映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班级建设的情况。总体上看,班级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效果不太理想。目前班级建设中主要面临以下五个问题[2]

1.活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调研中,我们发现,班级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满意度不高,说明传统的活动形式已不能适应学生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学生的整体状况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学生的学业任务不轻,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学生频繁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导致班级集体活动的组织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在班级层面,由于掌握的资源及信息有限,较难整合和利用学院里的很多已有资源来组织和策划活动。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项目,却因资源有限无法全班参与,班级的概念在活动组织和进行的过程中逐渐被弱化,直接导致了活动形式较为单调、组织和策划活动比较困难等问题。这需要学院对班级骨干学生进行培训,在活动形式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改变已有组织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工作中来。

2.班级活动覆盖面不够广泛

调研结果显示班级活动参与比例不高,少数同学甚至基本不参与班级活动,这与班级活动的形式固然有关系,也暴露了部分同学脱离集体这个不争的事实。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活动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较大程度地脱离班级。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应积极探索更细致的活动组织形式、更有力的活动开展方式及更有吸引力的活动内容。

3.班级凝聚力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

调研表明班级所在的年级越高,活动越少,从大二至更高年级,学生间相互熟悉的比例并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高年级的班级凝聚力很弱。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思想更加成熟,独立思考更多,面临选择更多。部分同学选择保研,就会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而实验室的项目会比较繁忙,为兼顾学习与科研,学生的专业学习压力较大;部分同学选择出国,需要应付各种英语考试,这在专业学习外又增加了新的负担;部分同学选择直接工作,则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实习时间。学生还会或多或少地加入社团等其他学生组织,各个学生组织安排的活动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很可能与班级活动发生冲突。因此,班级活动的组织也应根据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而这很难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体制下实现。

4.班级建设情况参差不齐

调研显示,即使是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班级建设的情况也有较大差异。班级建设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组织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些骨干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某些班级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按要求开展活动,组织凝聚力也持续减弱。在没有学院强制性指导的情况下,基层班级建设是一种班级骨干发挥个人魅力的艺术,而非一项自上而下充分贯彻的工程。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班级建设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学院层面的指导体系,使班级建设成为一种可以按部就班向前推进的工程。

 

三、班团共建的可行性讨论

1.班级建设需要学院层面的指导

班级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骨干团队的力量,然而每个班级的骨干团队力量都是有限的,他们是否有能力成功组织活动、凝聚班级都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力量薄弱的班委团队将直接导致一个班级的涣散,这种情况会给学院的整体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各班级的骨干团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各自的方式方法,联合开展工作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班级间的联合在分工和组织协调上也会存在问题:一方面,不同班级的骨干间不具有从属关系,问题的交流和探讨很难达成共识,班级建设工作的指导难以制度化;另一方面,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个班级骨干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其他班级的班建工作,更不用说归纳总结一套通用的班级建设方法来对其他班级的骨干进行培训;此外,即使是优秀的班级骨干,也未必能够充分应用学院的资源来建设班级。因此,需要有来自学院层面的力量,对班级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联合和指导,使班级建设工作逐步体制化、规范化、常态化。

2.班团共建客观上有可行性

目前,团支部是以班级为单位来建立的,班长与团支书常常共同管理、建设班级。一方面,虽然学院层面对班级的管理由班主任来执行,但是班主任同时担负其他的教学、科研、行政等任务,只能完成基本的班级管理任务,并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指导开展具体的班级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团委具有直接指导基层团支部开展工作的渠道,团支部书记在班级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是共青团员。因此,班级与团支部共建在客观上有可行性。

共青团具有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职责。团委拥有大量的活动项目资源,且承担着培养团员、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任务。因此,班级可以通过团支部建设的形式得到凝聚,班级建设可以以团支委为核心来进行,整合班团资源,实现班团的有效管理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班团共建实施方案的探讨

班级建设的统一管理不仅需要权威机构实现班建工作的令行禁止,还需要权威机构对班级情况、骨干能力有清晰认识。此外,为了能够将团委的活动项目资源服务于班级建设,团委各部门在策划项目的同时应把班级、团支部作为新的活动参与单位来考虑。因此,“以项目策划为经,以班团督导为纬”的矩阵式管理体系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矩阵式管理,是指每个年级设立年级督导员,年级督导员对学院团委负责,监督和指导所负责年级的团支部落实各项工作。年级督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将每个年级的基层班团骨干团结起来,了解该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每个班团的凝聚力情况,并根据各班团的特殊情况,督导基层班团活动的开展。团委各部门则负责活动的策划,与年级督导员确认活动的细节及参与的人数,再由年级督导员通过各班班团骨干负责落实活动的开展。

督导制度能够解决班级建设参差不齐的情况。所谓“督导”,一方面是“督”,即监督班级根据计划要求,按照合理方式开展活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被动的局面;一方面是“导”,即指导没有经验的班委开展活动,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引导大家开展积极向上、有吸引力、有益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活动。团委可以统一对班团骨干进行培训,从理论上、思想觉悟以及实践工作上切实提高班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训可以包括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观摩、现场参与等活动方式进行细致说明。此外,团委可以编写统一的工作指导手册,供各班团学习、借鉴,使之成为班团建设的经验积累的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班团建设的长期健康发展。

团委常规活动项目的引入可以解决班团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项目符合当代大学生切身需求,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班级层面,由于掌握的资源以及信息有限,较难整合和利用学院里的已有资源来组织和策划活动,往往有很多学生很感兴趣的项目,由于没有办法以班级整体的形式参与进去,而导致班级的概念在活动组织和进行的过程中被弱化。通过项目策划与班团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了班级内部成员相互熟悉的特点便于活动开展,又打破了基层班团活动内容单一、吸引力差的桎梏,还为班团提供了内部联络感情、相互交流的平台,助力于基层班级的建设。

覆盖全体青年、延续班团凝聚力不仅是班级建设的需要,更是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两个全体青年”要求“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实现班团活动对班级成员的全面覆盖和班团凝聚力的保持与发展。

现阶段,班级与团支部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团委组织能力与班团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是做好班级建设工作的重点,“以项目策划为经,以班团督导为纬”的矩阵式管理体系是班级建设的一种有效方案。

 

五、班团共建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阶段性成果

“以项目策划为经,以班团督导为纬”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创立到发展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班级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

1.建立了有责任心的班团骨干队伍

班团骨干是基层班级建设的生力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班级建设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学院团委编纂了《班团建设指导手册》供所有班团骨干学习和借鉴,希望所有的班团都能够达到学院团委的基本要求,部分班团则能够作为典范引领班团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学院团委要求所有班团骨干必须参加学院团校进行培训,锻炼能力,拓展视野,了解团委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开展班级建设工作做好铺垫。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

2009年以来,班团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本科生中,各班团都达到了基本的要求,部分班团特别突出;以2009级本科生为例,每个班团平均开展3.5次主题团日活动(只计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含娱乐活动);全院累计志愿活动时间近4000小时,其中大多数的志愿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班团活动,班团凝聚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集体认同感显著增强。

3.使班团活动有效作用于全体青年

2009-2010学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宿舍建团”工作,以期覆盖和凝聚院内全体青年。在充分调研宿舍建团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跨越年级的隔阂,针对“新生入学不适应学校环境”、“大一学生专业分流”等问题,开展“新生帮扶”、“专业分流”以及“宿舍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建立了一整套具有院系特色的宿舍建团模式,让同学们在班团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总计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次。此类型活动的开展,有效解决了由于“同班不同学”而导致少数学生脱离班集体的问题,改善了随年级升高而班级凝聚力下降的情况。



作者简介:魏中鹏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佟志伟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级直博生

[]周韶伟、周璇:《加强高校共青团基层团支部建设职能化建设浅析》,《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4期。

[]夏娟:《试论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