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高校具有承担学生成长辅导的重要责任和功能。大学生成长辅导课程的安排与开设,既能够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能积累丰厚的实践经验,还能够满足学生对成长辅导的需求。要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和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实践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成长辅导课。
关键词:成长辅导;课程化;素质教育
学生成长辅导课程化建设是指将大学生的成长辅导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并设立明确的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育计划和学分。目前,这种对学生进行成长辅导的培养方式方兴未艾,笔者将结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北大数院)的相关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学生成长辅导课程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高校有承担学生成长辅导的责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两大体系。其中,知识学习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化、专业化过程;人格培育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完成成长过程。所以,对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既是高校的重要教育职能,更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高校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业规划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辅导以及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等。
将大学生成长教育课程化,不仅有利于将理论与社会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还有利于设定更明确的教育目标,制定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此外,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系列课程教学的经验,这为大学将成长辅导等素质教育的内容课程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有成长辅导课程的需求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涯既是一个知识增长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成熟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但是,当代大学生成长面临诸多挑战:从文化环境来看,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现代传媒技术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容易发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原因,大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从大学生本身的特征来看,他们往往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受到较多保护,接受社会现实较少、较晚,普遍存在竞争意识不强、合作理念缺乏、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等现象。如果缺乏思想层面的科学规范和有效指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指导作为学生工作中的主体性工作,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群体需求,是一种面向大学生的综合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实践。
将大学生成长教育课程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系统、浓缩、稳定、准确的信息,在给予学分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国内外的实践为学生成长辅导的课程化提供了借鉴
国外的学生成长教育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由消极限制到积极引导,三是由封闭到开放,四是从部门育人到全员育人。从实践层面入手,将学生成长教育课程化的情况其实并不鲜见。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
知已形成了一套“课程化素质教育”体系,在内容方面包括科学道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结构方面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和潜在课程等。近年来,随着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不少学校也积累了将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实践经验,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课程为载体,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各类课程中施教,最终落实到每位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化的优点是:课程实施空间大、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从目的、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相对完善)、课程实施方法多样等。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也为大学将学生成长辅导课程化提供了借鉴。
二、北大数院学生成长辅导课程建设的基础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也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2005年初,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提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工作重点由“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工作方式由单一化向立体化,工作队伍由“泛兼职化”向职业化,整体水平由经验事务层次向科学规范层次等四个重大转变。
2009年初,他又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认为精致化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需要理性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科学构建高校德育评估机制,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质量,并鼓励基层创新和加强经验推广。
2006年初,学校规定每周五下午5-8节课时间段按单、双周分别作为文、理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公共活动时间,要求各院系利用该时段开设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讲座。2008年校团委也提出了2012工程。2009年5月教务部审定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为学生成长辅导课程建设提供了空间。
2.学校各层面的资源和积累
学校在学生成长辅导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积累。一是有丰富的专家资源:比如学生工作部在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方面,校团委在学生课外活动指导方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职业规划、就业技能方面,学生资助中心在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学生整体健康方面,青年研究中心在网络引导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有丰富的素材资源:2006年以来,学校学生工作系统积累了29项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讲座课题研究成果。三是部分基层院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其经验为我们进行学生成长辅导工作提供了借鉴,如2007年物理学院的综合指导课,在“全员育人”和“信息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素质教育课,强调立足同学需求,为同学的全面成长提供助力。
3.北大数院学生工作的积累
数院在学生成长辅导方面的长期工作积累为课程化实践奠定了基础。2004年以来,数院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从2006年到2009年,学院先后举办50多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讲座,内容涉及自我探索、学业规划、课外活动指导、职业规划,兼具整体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从2008级本科生开始,学院又在学生素质拓展信息化方面作了不少有益尝试。学生工作多年的工作积累和理念创新,得到了学院各层面的广泛认可与良好反响,从而使课程申请在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时获得了各位委员的大力支持。
三、北大数院学生成长辅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和特点
1.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分类方面突出针对性
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对学生成长辅导进行了内容分类。从内容划分上,课程主题分为三类,涉及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第一类是学业规划指导课程,内容包括进行“爱校、爱院”教育,介绍北大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著名院(校)友等。“学业规划”课程分必修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主要介绍本科四年学习的整体课程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对数学基础课程学习给予方法指导;选修课面对大一、大二到大三学生,介绍本科生科研基本情况,包括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何选择导师和课题等各种问题。
第二类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学院认识到,目前大学生还存在就业观念滞后、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等问题,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克服大学生在职业搜寻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奋斗目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胜任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是职业规划辅导,介绍当前学院各专业的就业渠道和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评估测试,并针对个人情况给予具体指导。
第三类是本科生成长成才指导讲座。讲座分两大类:一是成长成才讲座,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其中必修课主要介绍如何调整心态,转换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并在期中考试后,结合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工作进行指导,主要介绍学生可参与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工作、参与方式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专业学习与参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等问题提出有效指导。
2.在课程阶段划分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重点关注大学生活适应,引导他们学会调整心态,转换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第二学期则根据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辅修双学位选择和课外活动的选择和参与。
对大二学生,重点关注他们的专业选择,以及科研和学术竞赛、社会工作参与状况。
对大三学生,第一学期重点关注分专业学习情况,第二学期重点关注学生的毕业初步去向,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指导。
大学阶段前三学年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教育方式的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工作贯穿职业规划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职业,制订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等各方面,并针对个人情况给予具体指导。
3.在课程分工方面体现“全员育人”的理念
学生成长教育的目标是保证学生全方面发展,这就需要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全员育人网络,实现全员育人,即通过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方式,让学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从而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健全育人体制,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精致化水平。北大数院的学生成长辅导课程的课程分工就充分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具有良好的预期效果。
在具体工作中,教务办公室负责指导学生做好本科期间学业规划,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需要,联系各系老师,组织相应讲座;学生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教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委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学术科技创新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系老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专业学习指导、学术发展道路指导等;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全程课程跟踪,部分课程选择性重点关注,并参与课程考核,还负责进行学生资料记录,以掌握本班(年级)学生各方面情况。
四、课程进度及挑战
目前,数学科学学院已经在课程建设中制订了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学分设置、参考书等。学生成长辅导已经列入专业教学计划。
2009年课程化建设以来,数院已经先后实施了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的爱校、爱院教育,开展过3次学业规划课程,进行过一次心理讲座为主的成长成才讲座、“数院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讲座、社会实践展示会等。
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学生成长辅导课程化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如何让课程价值以一种有效的形式进一步获得院系和同学们的认同和重视;二是如何应对课时资源紧缩的问题,在理工科特别是数院,课程任务相对繁重,增加一门新课程,就有可能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三是编写课程的规范化教材问题,即如何提升教材的科学水平和教育效果;四是如何在课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积极参与热情;五是课程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做好每位学生三年课程的全程记录以及相关认证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完善,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