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大学生创业自组织教育模式研究
——以灵岛生命科技创业团队为例

作者:唐 平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符合自组织教育形式,学生社团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能力、创业经验、创业想法与机遇这四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发挥了积极的载体作用。大学生社团围绕创业开展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也开拓了创业教育的新渠道,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团队;自组织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推广已有近十年,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积极关注“创业”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多次发文,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和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高校持续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不仅在资金、税收上给予很大优惠,在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共青团和高校、职校的多年探索下,已然形成三类模式。这些模式,或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或加强商业化运作,为创业者提供舞台;或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将创造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这三类模式尽管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竞争力上着实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成功的探索凝聚了高校教师和青年创业推广者的心血,具备将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与中国各高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特点。

回顾国家对创业工作的厚望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初衷,高校所推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着重点与深入细致程度与预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渠道,对现行的几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下,笔者将以灵岛生命科技创业团队为案例探索大学生创业的自组织教育模式。

一、案例简介

灵岛生命科技创业团队由北京大学生理学专业博士生许同学组织成立,成员包括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法学等专业研究生。其产品“灵岛素”,即灵芝表达的口服型胰岛素,来源于学院教授的专利。经过一年多的投产实验和市场推广策划,该组作品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从来自全国118所高校大学生的16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金奖。

作为灵岛生命科技创业团队负责人,许同学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产业协会的早期会员。几年前,在产业协会的一次对生物企业园区参观的实践活动中,许同学从指导老师林教授处了解到了灵芝表达的口服型胰岛素这一技术已然实现。而通过考察实践中对生物企业的了解,他有了把这一技术成果推向市场的念头。2007年,已经身为博士的许同学获悉学校第九届创业大赛即将召开,获奖者可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于是他便找到同为产业协会会员的王同学以及管理学院的几位朋友一起开始策划,进行尝试,竟然获得金奖,这让他产生了推动项目前进的更大动力。第二年,“灵岛素”项目获学校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尽管原来团队中多名成员已经毕业离校或者退出队伍,许博士还是很快就从社团会员及他们的朋友中召集了新的成员把团队补充齐全并在最后大赛中荣膺金奖。时隔不久,不少投资商向他们伸出了合作开拓市场的橄榄枝。

这一案例中,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许博士受科研学习压力的限制,并没有条件和机会参加传统的系统化创业基础教育。但是他在学校社团这一青年群体中了解了生命科技产业的信息,获悉新技术所能开拓的市场空白;也在群体之中锻炼了成为创业者的能力,丰富了成为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并通过这一群体的人脉网络,找到了共同开拓事业的合作伙伴。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大学生接收创业知识的渠道中是否还有一些是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力所不能及的?全国推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如何改进现有模式,从而使这些渠道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符合自组织教育的各项特征

教学的多元化是创业教育一直充满活力的根源所在。多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转化。教学课堂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变化灵活。工作坊式的教学受到各类创业教育课程的青睐。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的个人体验得到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主动参与成为知识传授的重要方式。

此外,除了教学形式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差异,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层次的实现机制也与传统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传统课程教学偏重学习积累这一量的层面;而创业教学则不以传授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企管、营销、财会、金融、法务等专业知识为第一要著,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发掘潜能,启发他们将创业涉及的各知识要素加以组织,鼓励他们依靠实践活动去提高自身素质,收获知识、增长经验,直指学生自我成长这一质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学生成长作为其中心概念,教育全程是通过以学生(而非教师)为主体的自身活动而实现,通过创业实践(而非创业研究)得到提升,以表现判断取代了传统测量考核。充分表现出以学生为出发点,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能动性来获取最大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的知识和实践力的提高看作创业教育的成就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分析来看,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更接近自组织教育形式。

三、现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

遵循前文所述的各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大部分高校已经在课堂教学发展中积极改革,教师授课非常生动,师生互动充分,学生成为推进课堂的最活跃的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现。从第一课堂推广到第二课堂,一些学校也建设得非常完备:创业园区的建立,资金的保障,咨询服务体系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得到了高度的支持和呵护。

现行的以课程为单位的创业教育体系花费了大量财力、人力,教育效果却不够理想。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同学因为时间冲突,学分限制等客观因素而无法选修创业教育课程,而旁听则难以融入分组互动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在第二课堂中又承担了实践导师的角色,实在无暇他顾。如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使创业教育具有更高的覆盖面和效率,让有需求和潜能的同学都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以课程为单位推行创业教育的思路下,为满足最基础和广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对讲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讲师不但要在类似《大学生创业基础》的课堂中教给大学生创业的最基本理论,还需要在第二课堂中面对即将走向创业实践的学生提出的更深入的企管、营销、财会、金融、法务等方面的咨询。推行创业教育,讲师不应单纯是一名讲课老师,更重要的是提供信息的服务者,提供指导的咨询师与创业教育体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讲师不必要面面精通,但应能给学生以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渠道信息或建议以弥补这些不足。

高校如果不能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积极的导向,教师的负担势必加重。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师资培训,单纯地将开放式教学引入创业教学,教师创造性的缺失很容易被课堂的活跃气氛掩盖;简单地将创业俱乐部的活动模式植入第二课堂,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兴趣差异与行业差异,低水平创业实践活动就如同写入教科书的经典物理学实验一样在不同的高校被重复实施演练,虽然带来了很多动手的快乐,但是可能导致创新的火花少,且因为难以获得支持而被弃如敝履。这些都是目前活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值得警惕的误区。

总的来说,尽管现行创业教育体系在教师素质提升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增大投入之后解决,这种模式的知识传播渠道主流依然是“社会网络-师-生”,理想创业教育模式中“社会网络-师-生-生-社会网络”的其他环节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将“名师出高徒”奉为信条,势必导致其在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时,在培训讲师方面重点投入,在募集创业导师团队时煞费苦心,而往往忽视学生自身这一最具潜质、最具活力、最有可能被发掘的教学资源。相反,学生社团提供了一部分学生的交流与成长平台,在可能的更广阔范围的学生群体里,对引导他们开展关于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自组织教育是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

四、校园社团活动或为创业自组织教育提供新思路

自组织教育非常重视教育系统丰富性的价值,认为只有丰富性才能促进自组织的生长。大学生社团自组织的活动已经在事实上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催熟部分创业想法,把意向推向了市场。这一点尤其在实践促进类、学术科技类与合作交流类社团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从这些经验来看,校园社团活动至少从两方面可以为创业自组织教育提供新思路。一方面,大学生社团的创立就如同企业创业,要求把握校园文化中的一片空白,抓住机遇,并争取学校管理机构和学生支持,从而立足并发展。许博士所在的生命产业协会就是他的几名同学在捕捉到生命产业在国家未来几十年中将有跨越式的发展趋势,在有学生关注却无法从现有体制内获得交流发展的平台的现实情况下,组织申报并获批复成立的。虽然许博士不是协会的发起与创办者,但是作为最早的关注者和支持者,在经历生命产业协会点子的产生到正式申报、答辩获批复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创业教育的洗礼。大学生社团的日常运作管理同样需要借鉴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思路和理念。也就是说把社团看作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事业单位,把社团的活动看作是企业的项目或者是提供的服务。社团遵循相关的管理规章,策划、组织并实施活动吸引客户(学生参与活动)并赢得品牌,利用客户资源吸引社会赞助或学校部门拨款并给予回报,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社团在这些过程中实现了独立的财务核算、自主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独特的品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目标,社团管理层或者社团活动项目负责人士的个性品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均为创办企业所需的必要元素。所以,大学生社团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发掘的优良载体。学生社团一个活动的设计,一个项目的策划以及一次成功参与的体验,都能极大地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的个性意识、素质修养和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自发组成开展活动的学生团体,不同的学生社团迎合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因社团成员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和兴趣的共同性而具备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在社团中,因为共同的兴趣,成员之间较容易在探讨中迸发出火花,形成创业想法。这种创业想法在广泛的人群中或许是小众的,但在富集了同样兴趣成员的社团群体中,则更容易找到支持者。同样在社团中,家庭背景和经历不同的学生可以公开、平等地开展对各种问题的自由交流,互相发掘出有价值的社会网络资源,并为社团共同的目标组织优化,加以利用,创业想法容易得以实施。此外,社团组织的社会交流与合作活动,能够为成员在活动中吸收新理念、信息和资金,同时为社团注入新的思想。这对于大学生拓宽行业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无好处。本文案例中,许博士创业点子的获取就来自协会的交流活动,他组建的原始创业团队与二次组队的成员核心均是与他相仿兴趣并相互熟悉的协会成员或者是协会成员的推荐。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丰富的交流,最终能够促进成功创业。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大学生社团在成功创业所需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能力、创业经验、创业想法与机遇等四个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载体作用。因而推进校园社团活动能够开拓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渠道。这一渠道的开发,有利于把握创业教育是自组织教育形态这一特征,利用学生这一教育主体自身的资源,减少教育师资的重复投入。这一渠道还具有教育效果辐射性强的特征,社团活动的强大辐射力将影响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推动普及创业文化。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其内在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熏陶,创业意识得到了激发,当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时,又必然以积极的方式去影响其他学生和群体,甚至在社会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