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传历史精神 著时代新篇
——北京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黄冠 孙伟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北京大学创业教育的育人导向逐渐清晰,即着眼于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个性特质、核心能力等要素的培养,创业教育体系也不断完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立足基础,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的发展,开创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创业素质、培养有开创性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北京大学都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学校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

一、北京大学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直接动力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并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亚洲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校园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在9所不同地域、专业侧重不同的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引导试点学校开展不同的实践探索,加深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经过8年的探索与努力,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北京大学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北京大学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大、学生优秀,这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1999年北京大学举办了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成功举办11届,成为校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组委会同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人士,积极开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实训等活动,对参赛者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学校也已形成了以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主体,以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交流研习为重点,以创业实践为依托,以创业基金评选为推手的创业教育体系。

1.创业教育目标明晰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出发点,也是北京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在其《课程教学基本原理》中提出了目标源学说,即根据目标的出处设定目标,他认为目标主要有三个来源:社会生活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专家建议。这三个来源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一定的重合和互补。北京大学在借鉴相关的创业教育理论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既遵循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有所突破,即在完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同时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流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基于这种思想,北京大学根据内容与条件将总目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解,横向目标系列包括创业意识的强化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塑造;纵向系列目标以时间或发展进度为轴,将北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与高级阶段,以紧密结合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的开展。这些目标的制定为北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创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备

在明晰的创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北京大学综合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优势,积极探索实践,完备与夯实北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北京大学不仅仅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同于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把它作为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创业必需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个性特质、核心能力等要素,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能力和素质。北京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如下图: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北京大学的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在精致化、深度化、实效性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1.创业计划大赛品牌效应显著,但实效性有待提升

在北京大学众多的学生创业活动中,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其运作的高效性、指导的权威性,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参与。事实也证明,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方面也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仍存在着评审委员会结构欠合理、商业计划操作性不强、技术或产品科学性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创业计划大赛作为精品活动的育人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围绕创业计划竞赛的成果转化机制初步确立,但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仍有待完善

北京大学团委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日常运作,为从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搭建市场化的推介平台,积极推荐大赛优秀项目,同时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指导。这一流程化的设计,虽为部分创业项目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机会,但结合力度尚显不足,一些组织机构的资源并没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产学研结合的广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各机构间的沟通协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但仍有待健全

包括创新论坛、创业沙龙、创业系列培训讲座等在内的创业知识培训活动,为广大同学构筑了一个“寻找项目—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写作—寻找风险投资”的理论化教育体系。在每年的创业计划大赛组织过程中,北京大学团委都尽力邀请业内权威人士对参赛团队进行现场指导,强化竞赛的育人效用。但是,创业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化仍有待充实,形式也有待改进,尤其是要向着课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真正得到各方面认可的创业教育品牌。

4.创业教育资源丰富,但需要进行全校范围的整合

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北京大学团委、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类学生社团以及其他部门,都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但各个组织间缺乏沟通,造成一些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而进一步加大校内创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尤为必要。目前在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大学团委已经设立了“河合创业基金”,但规模不大,支持力度也非常有限。从长远来看,加强与校内外、国内外各类创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应该成为整合资源的重要渠道三、立足基础,进一步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立足基础,进一步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今年是北京大学开展团的工作九十周年,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明晰思路,扎实推进北京大学的创业教育工作。

1.继续办好创业计划大赛,强化过程指导,提高创业团队综合素质

鉴于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相关制度,健全评审机制,强化大赛的过程指导,建立创业项目导师制,提高竞赛的权威性,促进校内比赛与北京市、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全面接轨,继续发挥好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全面的创业思维训练,提高创业团队的综合素质。

2.深化创业教育知识培训体系,提高学生的创业理论水平

北京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学术资源优势,这是北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先天有利条件。作为与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紧密配套的创业知识培训活动,不仅为创业团队提供必备的创业理论知识,而且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指导。笔者认为,应该围绕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就业见习活动,搭建一个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培训框架。可以与教务部门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开设创业类通选课程,着力普及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理论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3.大力整合创业实践资源,提高学生创业团队的实战能力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能力的体现在于实践。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整合相关的创业实践资源,突出优秀典型的育人效用,可以通过编撰创业实践案例凸显创业团队经验教训对广大同学的启发意义,同时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解创业、参与创业的宝贵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类教育、培训、交流活动,吸引风险投资商、创业基金等社会力量参与,缓解制约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资源瓶颈问题。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创业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学业压力,在实际创业时往往面临着比其他创业者更大的阻力,因而更需要优惠性政策的支持,为其创业营造有利环境。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属于机会型创业,外部环境对于机会型创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即环境决定着学生们创业的积极性。根据2002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的几位专家所作的统计表明,在美国,从公司注册到开业需要经过的审批步骤仅需4步,而注册和各种审批费用仅相当于人均年薪的1%,成立新公司(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底线是零。这些数据清晰地说明美国在企业创立上的各种限制措施是非常少的。这也提示我们,要鼓励更多学生走上实质性创业之路,创业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争取在学校层面甚至更高层面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创造更为宽松、积极的环境,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既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又能看到前进的希望。

作者简介:黄   北京大学团委学术科创部常务副部长

   北京大学团委学术科创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