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艺术表达与心理健康

作者:何 瑾 刘海骅 发布日期:2010-06-03

作者简介:何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

刘海骅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摘要:艺术干预是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等形式运用在心理治疗领域的一种心理疗法,它以多种方式作用于人的情绪和心理。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从心理治疗、艺术表达、艺术教育三个层面付诸实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更多的启迪与活力。

关键词:艺术干预  艺术表达  心理健康

 

艺术干预是二战后在欧美兴起并正在发展中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根据美国艺术干预协会(AATA)的定义:所谓艺术干预,是指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等形式,运用在心理治疗的工具或媒介。它允许人们透过口语、非口语的表达及艺术创作经验,去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以协助人们达到身心平衡。艺术干预又可以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这里所说的“表达性”是强调以各种艺术形式为媒介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思绪、感受及经验,而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意识,也可能是潜意识,表达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的过程。

艺术干预的治疗理念通常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艺术作为非语言沟通的媒介,通过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作品,配合语言的联想和解释,协助当事人领悟及解决情绪问题;另一种是透过艺术表达过程,以艺术活动的力量减缓个人内在的冲突及其与社会环境间的冲突,提升认知、宣泄情感和升华情感,这种取向更倾向于艺术本质。

在欧美国家,用艺术表达来进行心理治疗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发展较成熟,应用也相当普遍,在心理卫生领域中,已具有专业认证制度,而在国内,这种治疗方式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应用前景良好。

 

一、艺术干预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一)人们对艺术干预的常见误解

 

1.艺术干预就是创作艺术品,因此只适合那些有艺术功底的人

       初次接触艺术干预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不会画画,怎么可能画得出来呢?”的确,“艺术”这个词常常会让人联想到高超的技艺,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恐惧感。艺术干预并不会关注个体最后的艺术作品做得好不好、像不像,而是关注个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绘画治疗中的艺术表达就是指个体要以游戏的心情、开放的态度去涂鸦,这样随意性的自由涂鸦是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搭起一座连接个体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桥梁。所以,开展艺术干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要动摇人们通常会有的畏惧心理,说服个体相信创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2.艺术干预就是投射测验

       “我画好了!现在你是不是要开始分析我的画了?”有的人可能会把艺术治疗师想象成有占卜能力的巫医,可以根据艺术作品看穿作者心理。其实,这也是对艺术干预的极大误解。艺术作品是引领艺术治疗师进入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艺术干预中受访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的感触和向往,但是这一探索过程是以当事人为主角、治疗师为陪伴着进行的,而非治疗师的主观判断。

 

(二)艺术干预的特点

艺术干预与传统的谈话干预有明显区别,因此体现出不同特点与优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干预是一种直觉的思考方式,能借用非语言的、象征性的方式及时将来访者潜意识里被压抑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二,来访者会有安全感,容易接受,阻抗较小,利于治疗师收集真实信息;

第三,各种艺术创作途径向来访者提供了独有表达的可能性,来访者可以将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事件,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感在同一个作品中展现;

第四,艺术干预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可以突破不同来访者年龄、语言、认知范围与艺术技能的限制,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

第五,艺术干预可以引导来访者以安全的途径释放内心积攒的破坏性能量,更能被社会所接受;

第六,艺术干预的作品可以作为一种客观诊断评估的辅助指标,作为补充个案的整体资料之一,并可以此作为评估个体问题发展的依据之一。

 

(三)艺术干预的作用机制

许多实证研究都发现,艺术表达和创作对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作用。解释这种作用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两种:

 

1.左右脑分工理论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曾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绘画、音乐、情绪等心理机能都属于右半球的功能。右半球的功能被损害后将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机能,而同样被右半球控制的艺术创作活动则能影响和治疗个体的情绪机能障碍[]

 

2.心理投射理论

       心理投射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个体的意识层中的反映。心理投射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应用心理投射的技术。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通常防御心理较少,可以借助艺术创作把童年早期记忆里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过去[]

 

二、艺术干预的常见形式

 

(一)绘画治疗

绘画疗法是以绘画作为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中介物进行干预,它通过绘画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愈其心理疾病。绘画不仅有助于表达和舒解情绪冲突,还能处置创伤性的情感体验,而特定的绘画心理干预还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

 

(二)音乐治疗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

现代的音乐治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音乐治疗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接收与操作。接收是指通过聆听音乐来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师用不同的音乐作品,以及不同音乐作品的组合来治疗不同的疾病。而操作又称为“参与方式的音乐治疗”,即引导病人去演唱、演奏以及写作音乐作品,来达到治疗目的。不同种类、不同方式的音乐可应用于不同的来访者。

 

(三)舞蹈治疗

舞蹈治疗,又称舞蹈动作治疗,是在现代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基本原理是:用心理治疗的洞察力,结合舞蹈的表达与创造,使身心之间相互影响。由身体创造出的动作,是其心智状态的反映;而动作的改变,又有助于心智状态的改变,最终使身、心达到平衡统一[]

舞蹈治疗能加强来访者肢体的协调性,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认知力和记忆力等;能使人更加愉悦和自信,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各种情绪;此外,舞蹈治疗还有助于用身体建立关系。在团体舞蹈中可以建立社会情感,增加安全、接纳和支持,减少孤独和不安。

 

(四)表演治疗

狭义的表演治疗,是指利用即兴创作和自发性角色扮演作为个人自我表达的手段。表演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将心理事件表达出来,特别是把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复杂情感状态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有助于减少习惯性的心理防卫,突破内心的障碍,并能有效地唤起创造力、自发性和想象力,提升个人的自我认识。

以团体辅导形式进行的表演治疗称为心理剧。它是由莫雷诺Moreno)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由来访者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给治疗师,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培养、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整合和人际关系和谐。

 

(五)写作治疗

写作治疗和表演治疗有相似之处,表演治疗要阐明的观点是,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历史是一部戏剧,是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并永远继续下去的社会生活的全部,那么写作治疗则认为,人生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不断继续着、修改着的小说。两者都通过表达来建构某种新的意义,所不同的是表达媒介不同,一个是外部动作,另一个是书面语言。

心理辅导中常用到的写作治疗技巧有日记写作、信件治疗、自传写作、主题写作。故事、信件这种非直接的交流和叙事方式比传统的面对面咨询对话给害羞的来访者带来更少的威胁,因此可能会发挥比口头交流更大的作用[]

除了以上几种艺术干预方法外,还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艺术疗法,比如雕塑疗法、故事疗法、箱亭疗法等。随着艺术治疗的发展,艺术干预的形式,也从早期的“一对一”,逐渐发展为采用“集体治疗”,即采取建立“艺术干预小组”来达到互动效果。治疗环境也从早期的中性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地点,如医院、诊所逐渐发展到进入家庭,进入日常环境去进行治疗。

 

三、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艺术之所以能陶冶性情、刺激思维,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就是因为它具有一种抵达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同样也可以帮人们潜入内心深处,更好地了解自我的途径。所以艺术干预不但对那些患有严重情绪、心理疾病的人有效,对普通人来说,也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

基于艺术干预的理论,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身心和谐发展。有的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尝试用艺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达到心理上的完善。例如,台湾师大健康中心开设了儿童绘画教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从她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证实艺术在本质上具有治疗的价值,艺术活动可用来补救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在美国的学校,以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已是多种多样。

近几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确保危机干预工作和日常心理咨询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央16号文件,围绕 “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工作思路,力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探索创新。北大素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有艺术学系、艺术团这样的专业资源,更有各种艺术节、文艺演出、及百周年纪念讲堂等丰富的艺术活动平台,因此,将艺术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但能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而且又为艺术教育、艺术活动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根据艺术干预的理论,艺术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功效主要可以应用到三个层面的实践中:

 

(一)心理治疗层面

艺术干预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将艺术干预纳入高校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可以丰富心理治疗形式,发挥表达性艺术干预的独特功效。目前在高校里较为常用的有绘画治疗、箱亭疗法、游戏治疗等,少数有条件的专业院校还开设了音乐治疗。北京大学心理中心曾尝试将绘画治疗与危机干预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的方式对需要危机处理的成员进行团体干预,起到了危机个体识别、哀伤辅导,和整合正性资源的作用。

 

(二)艺术表达层面

如果我们把艺术干预的起效因素拆分成心理治疗和艺术表达两部分,那么前者归功于心理治疗师的咨询技术,而后者则主要归功于形式多样的艺术创作本身。对于没有心理治疗经验的广大辅导员和高校教师来说,虽然没有条件开展专业的艺术干预,但是可以通过在教育活动中灵活运用艺术创作形式,发挥艺术表达的效用,促进学生情绪疏导和身心和谐。

北京大学心理中心曾尝试将绘画、音乐、戏剧、写作、舞蹈等艺术表达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活动如下:

 

1.心理情景剧

心理情景剧是以探讨心理问题为主旨,通过让学生创作并表演心理题材的短剧,表达情绪和揭示主题,并通过群体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解决共性心理困惑,获得心灵成长。在心理情景剧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借角色去表达情绪、整合想法,在自身具体问题上获得启迪。这种参与性很强的活动形式在学生中深受好评,心理中心曾举办过多场以心理情景剧为主体的心理沙龙,并在全校范围举行过心理情景剧剧本征集大赛,力求从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角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心理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表达形式多样,无论是绘画、写作,还是音乐、舞蹈,只要赋予一定心理主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表达内心世界,而这种创作过程又将起到整合积极资源、促进内心和谐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全校范围开展过题为《我身边的幸福》的作品征集大赛,号召广大学生围绕“幸福”这一主题,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想法,如作文、绘画、歌曲、手工、摄影、DV、剧本等形式,用艺术创作表达幸福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过程,这场“找幸福、晒幸福”的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3.团队活动中的集体艺术创作

根据艺术干预的理论,团队创作中的肢体互动有助于成员之间建立社会情感,从而体会安全、接纳和支持。因此,在学生的集体活动中引入艺术表达元素,有助于提升团队凝聚力,促进学生的真诚表达和沟通。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各类主题工作坊中,大量运用了团队游戏和以艺术创作为团队任务的活动,如“建高塔”“集体绘画”“成员名字组歌”“团队做诗”等。这些集体艺术活动不但具有趣味性,同时也从更多渠道增强了团队成员的感情联结和心理健康。

 

4.身心灵整合的艺术活动

根据舞蹈治疗的理论,人的肢体行为和内在心境是可以相互映证和影响的。因此,开展身心灵整合的艺术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传统的舞蹈、太极、瑜伽。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手语操也是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效果的活动,其原理是将肢体表达、文字、音乐、歌唱、团体表演等多个元素融入艺术活动中,起到抒发情感、启迪心灵、激荡心理潜能的作用。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曾组织学生编排过“感恩的心”“相亲相爱一家人”“从头再来”等手语操。这种简单有趣的活动形式在学生群体中极具人气。

 

(三)艺术教育层面

艺术干预理论为艺术创作赋予了新的意义,即表达心绪,疗愈心伤,滋养心灵,因此,在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时,可以把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艺术教育的又一目标。在该理念的指引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应该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1.扩大艺术教育和艺术资源的覆盖面:使艺术类课程和活动不只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特长生,而要在全校范围内增加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的机会。

2.丰富艺术教育的目标: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更重视艺术创作的结果,而非艺术创作过程。为了发挥艺术表达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引导学生以“过程取向”的态度参与艺术活动,鼓励学生享受艺术表达的过程,淡化对艺术创作成就的评价。只有降低学生对艺术活动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

 

综上所述,艺术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式,凭借其活泼多样的形式,不仅会在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