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社团的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动机与效果,并着重研究了高校学生社团微观育人机制的两个重要维度:横向关联研究与纵向关联研究。横向关联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不同社团类型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程度,纵向关联研究着力研究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不同深度对成长成才的微观影响,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分析,结合社团负面育人效果的探讨,笔者力图对以往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研究从宏观机制研究引入更为深入的微观机制研究,从而形成对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作用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学生社团 微观育人机制 横向关联 纵向关联 负面效果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的时代特征与育人作用概括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以及育人机制有利于把握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时代特征,对于进一步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团微观育人机制的研究思路
探讨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往的社团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育人层面,研究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探讨的是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群体所产生的总体影响。宏观育人机制的研究对于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育人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宏观育人机制也有其弱势:一方面,将多元化的高校学生社团当作一个总体进行分析,缺少不同社团类型研究;另一方面,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缺少个体研究与分类群体研究。因此,本文的着力点在于将以上两个研究主体——高校社团与大学生——进行类型学分解,从而探索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差异化特征。
(一) 高校社团分类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规模、不同目标、不同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的学生社团纷纷涌现。目前,无论是在社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还是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研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社团活动的内容性质为标准来划分类型,我们称之为“实践分类”,例如理论类、文艺类、体育类和实践类等分法。但单一维度的分类体系只能服务于某一种目的,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与功能。传统分类中以社团活动内容性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只能大概了解社团专属的领域,但却无从了解社团其他维度的特征。因此,引入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社团成员连接纽带、社团组织目标和社团治理模式三个角度对社团的微观育人机制进行解析,由于治理模式的复杂性,在定量研究部分,我们只采纳前两种分类维度。以社团成员的连接纽带为分类标准,可以将社团分为趣缘类社团、业缘类社团和地缘类社团。过去的社团研究大多把社团定义为兴趣类团体或者兴趣共同个体,而对社团作为事业共同体和个人发展共同体关注不多。以社团的组织目标为分类标准,可以将社团分为自益型社团和公益型社团。自益型社团重点在于社团内部成员服务,而公益型社团具有非常清晰的外向型服务特点。
(二) 大学生分类:参与深度的维度
从个体角度出发,大学生与社团呈现出四种关系——零度参与者、轻度参与者、深度参与者、顶级参与者;其中,零度参与者又可称为“旁观者”,他们与其他三种类型是“质”的差别,而轻度参与者、深度参与者、顶级参与者之间只是“量”的差别。因此,从群体角度出发,大学生与社团的关系可以在总体上分为两类:“旁观者”与“参与者”(包括“轻度参与者”、“深度参与者”、“顶级参与者”)。关于四类参与者的描述以及调查所得的数据情况详见表1。
表1:大学生个体社团参与深度解析
参与程度 |
每周社团参与 时间(小时) |
大学生人群占比 |
角色描述 |
零度参与者 |
0 |
24.6% |
“旁观者”、“绝缘体” |
轻度参与者 |
3.8 |
39.5% |
普通会员 |
深度参与者 |
8.8 |
27.3% |
“积极参与者/执行者”,中层骨干力量,职务类型:副部长、部长、秘书长等 |
顶级参与者 |
15.6 |
8.6% |
“创办者/负责人/高层决策者”,“能人”,职务类型:社长、会长、主席、理事长等 |
因此,本研究对微观育人作用和机制的探讨除了参与动机与参与效果等描述性分析,主要集中于两种关联性的研究:一是横向关联性,即不同社团类型与成长成才的相关性,通过不同社团类型与个体需求、能力素质发展等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社团类型的育人效果差异;二是纵向关联性,即参与程度与成长成才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程度参与的“参与者”(“零度参与者”、“轻度参与者”、“深度参与者”与“顶级参与者”)的分析,探讨个体社团参与程度的育人影响差异。
二、 研究资料来源
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高校进行的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综合考虑高校特点,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服装学院以及北京吉利大学等10所北京高校作为本次调研的基本主体。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科综合性和专业性、公办和民办、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侧重、高校本科生规模、高校学生社团不同发展层次、高校社团管理的不同模式。
在10所北京高校的社团管理和指导机构从所在高校社团中选取15%比例的社团进行问卷调查,选取社团时根据课题组要求综合考虑了社团门类、规模、成立时间、是否品牌社团、实际影响力等因素,因此抽取的社团具有比较高的代表性。本次调研累计发放社团调查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10所北京高校的社团管理和指导机构从所在高校本科生中根据年级和院系分布状况,发放了数量相当于本校本科生数1.5%的问卷。本次调研累计发放本科生调查问卷1480份,回收1452份,其中有效问卷1443份。
三、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微观机制的定量研究
参与动机与参与效果、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具体与直接的关系?下面从“动机”和“效果”两个层面对首都10所高校的本科生问卷进行了分析。
(一)基于“动机”和“效果”的实证分析
在“动机”层面,问卷设计了大学生常见的9种需求——人际沟通和交流、归属认同感、展现自我、爱心和公益、学习和拓展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打发时间、爱情,调查结果如下:
1.除“打发时间”和“爱情” 需求这两项之外,其余7项均是积极反馈明显高于消极反馈,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非常纯正,主要是为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2.选择“学习与拓展专业知识”需求的不如选择“能力与素质发展”需求的人多,说明学生参加社团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不如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联性显著,也就是说,更多的学生参加社团并不主要为了求“知识”,而是为了学“技能”、砺“品质”;
3.得到积极反馈最多的2项是“人际沟通和交流”及“展现自我”需求,说明大学生参与社团既有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在“效果”层面,问卷选取了10项具有代表性的能力和素质指标作为考察除了专业和文化知识之外的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分别为:人际沟通与协作、办事与执行力、国际视野、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职业素养和技能、责任感、领导能力、自主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1.消极反馈最多的一项是“国际视野”,说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
2.“职业素养与技能”一项的消极反馈相对较多,说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职业化导向尚不显著;
3.“人际沟通与协作”一项得到的积极反馈最多,说明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作用明显。
(二)横向关联研究
在横向关联研究中,笔者将问卷调查所得的社团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编码,从组织目标、组织关联等角度对社团进行了类型学研究。横向关联研究考察的是不同类型的社团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1.不同组织目标与成长成才的关系
根据组织目标的差异将社团分为自益型与公益型,在不同组织目标与成长成才关系的研究中,笔者以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各项能力的统计量,即表1中的“能力得分细分”,一种类型社团对应的各项能力得分加总后即为该种类型的“能力综合得分”。
表1:社团类别与能力素质综合得分对照表
社团 类型 |
能力综合得分 |
能力得分细分 |
|||||||||
沟通 协作 |
执行力 |
领导力 |
表达 |
分析 |
国际 视野 |
专业和职业 素养 |
自主 |
创新 |
责任感 |
||
自益型 |
2.1 |
0.18 |
0.15 |
-0.1 |
-0.12 |
0.13 |
0.20 |
0.62 |
0.40 |
0.52 |
0.12 |
1.01 |
0.06 |
0.11 |
0.03 |
0.14 |
-0.02 |
0.18 |
-0.11 |
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