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作者:何海兵 代玉启 李 超 丁小丽 发布日期:2010-05-09

作者简介:何海兵、代玉启、李超、丁小丽均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博士生

摘要:目前,高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一系列改善研究生学术、生活水平的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本文以北京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为样本,从学习科研、生活、自我认定与期望等方面对博士生生存状态做了一次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  生存状态  调查

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一直是主角,博士研究生在其中是个处境很特别的群体。博士研究生一般和高深学问联系在一起,似乎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较少专门提及他们,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较少受到专门的关注。截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共有在读博士研究生5900余名。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待学习科研的态度、情感状况、社会交往状况、就业期待等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调查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和看法,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有关部门掌握博士研究生的思想状态,也为如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更深层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2009年4月,我们对北京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的生活状态展开了专项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3份,有效问卷370份。其中男生61.3%,女生38.7%;平均年龄26.6岁;党员51.6%,团员24.1%;婚姻情况:已婚20.3%,未婚79.7%;城市52.6%,乡镇16.2%,农村31.2%。

一、学习科研状况

认为对于所学专业“非常有兴趣”的占42.2%,认为“比较有兴趣”的占43.3%,认为“一般”的占12.3%,“不太感兴趣”的占1.9%,“没有感觉”的0.3%。绝大部分博士生对所学的专业是非常有兴趣的和比较有兴趣的,这也和一般逻辑相符合,激烈的博士生入学考试,4年的机会成本,这些都是每位受访者当初在选择专业时面对的现实约束,因此,谨慎且符合自身兴趣基本上是每位同学在进行专业选择上的态度。但是,有高达1/7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值得思索。

每天平均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最多的同学每天为17小时,最少的1小时,平均每位同学每天所用的时间为7.633小时。认为学业非常轻松的占0.5% 比较轻松占5.7%,认为一般的占28.3%,认为比较繁重的占49.35,认为非常繁重的占15.0%。 

认为发表科研成果“非常容易”的占0.8%,“比较容易”的占7.6%,“一般”的占35.0%,“比较困难”的占49.3%,非常困难”的占7.3%,由此看来,发表学术成果对大部分博士生具有挑战性。

19.2%的认为自己对学习目标“非常清楚”,认为“比较清楚”的占61.6%,认为的“一般”的占14.3%,“不太清楚”的占4.6%,非常不清楚”的占0.3%。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目标与学习兴趣、学习的动力直接正相关。

入学以来有过“兼职”的占16.0%,“没有兼职”的占86.4%,在参加兼职的同学中,最多的同学为每周工作80小时,最少的同学为每周一小时,平均每周兼职时间为8.7321小时。可此,我们又进行了关于兼职与学业关系的调查:认为两者根本不冲突的占15.0%,认为有点冲突的占66.6%,认为严重冲突的占18.4%。可见,除主观意愿外,学习的压力也是博士生放弃兼职的重要原因。

对于剽窃等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认为不能容忍的占63.1%,认为同情但不认可的占32.2%,认为无所谓的占3.0%,认为可以理解,情有可原的占1.6%。

认为和导师关系非常融洽的占33.4%,认为比较融洽的占54.2%,认为一般的占11.0%,认为有点矛盾的占1.1%  认为有很大矛盾的占0.3%。和导师见面或联络的次数基本每天都有的占12.4%,每周至少一次的占55.0%,每月至少一次的占24.6% 基本很少联络的占8.0%。和导师沟通的方式主要是上课、做研究的占41.9%,约见的占30.7%,手机或电话联络的占5.3%,电子邮件的占13.7%。由此看来,北京大学博导和博士生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同门之间经常沟通的占58.9%,偶尔沟通的占31.0%,较少沟通的占7.9%,极少沟通的占2.2%。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突出的。

参加讲座,每周1-2次或更多的占22.0%,每月1-3次的占41.2%,每学期1-2次占的31.4%,目前为止还没有参加过的占5.4% 入学以来,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最多的同学为50次,最少的为0次,平均每人参加次数为3.6次。这一组数据仍旧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大学博士生优秀的学术交往能力,除了北京大学为每位同学提供的良好学习平台这个客观因素外,同学们主动融入学术界的进取心也让每位参与调研的同学感到欣喜。

认为获取学术信息及时的占23.0%,认为一般的占15.0%,认为不及时的占62.0%。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虽然涉及到每位同学的标准,但我们感到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己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不满意。在分析原因时,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够主动的占50.8%,认为宣传力度不够的占12.9%,认为院系组织环节不畅通的占7.3%,认为上网不多的占2.0%,认为阅读学术杂志较少的占14.9%,认为其他的占4.4%。通过数据,大部分同学将获取学术信息不及时归结于自身的意愿而不是更多的强调、责怪客观因素。

认为会非常顺利毕业的占4.9%,认为比较顺利的占50.8%,认为一般的占33.4%,认为较难的占8.4%,非常难的占2.2%。数据表明我们的博士一年级同学还是比较乐观的,或者说对自己是比较有信心的。我们并未获得其他年级毕业压力的数据,因此也无法比较,但通过访谈,随着年级的上升,在毕业压力方面也有会显著的提高。对于毕业压力来源,受访者认为是学分要求的占2.5%,认为是论文发表的占48.6%,认为是毕业论文的占40.1% ,认为是其他的占7.4%。这个结果也很好的呼应了之前我们关于发表学术成果难易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暂时的结论,博士生学业压力的最大来源是论文的发表,这与我们的观察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学术竞争是相符合的。

认为跨学科交流非常有必要的占41.1%,认为有必要的占47.4%,认为一般的占9.9%,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4%,认为非常没必要的占0.3%。如果有博士生自发组织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每位受访者的态势是:打算参加,并参与组织工作的占10.8%,打算参加的占26.5%,打算视主题而定的占58.8%,不打算参加的占3.6%。通过数据,表明学生参与跨学科交流的意愿非常之高,同时在活动的参与上,博士生们也保持了相当高的理性,按照自己的要求谨慎选择。

 

二、情感和社会交往状况

情感问题是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本次调查中,79.7%的博士生没有结婚,没有结婚的博士研究生中有对象的占50.7%,没有对象的占49.0%读博期间17.8%有结婚计划,看情况而定占39.7%,不打算在读博期间结婚34.2%,没有考虑过此事7.5%。没有对象,非常积极寻找对象的占7.3%,偶尔关注的占41.3%,认为无所谓,随缘的占40.7%,暂时不想找占9.3%,准备一直独身1.3%。关于寻找另一半的主要方式,41.4%认为是自己找,主动追求41.4%认为需要同学或朋友介绍,有3.4%认为可以通过鹊桥BBS校内网0.9%征婚网站0.9%其他12.1%。

上述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的感情生活需要引起进一步的关注。激烈的情感需要、严峻的现实,徘徊不前的追寻态度,让博士生更加承受感情的煎熬。前述数据报名,博士研究生的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已经是一个成年人,都自身的感情需要和性需要。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心理和价值判断。

3.4%的受访者“经常”有孤独感,“时常”有的占11.8%,“偶尔”有的占56.7%基本没有的占28.1%。有苦闷时怎样解决?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话、短信或网上找朋友聊天43.8%唱歌跳舞43.8%“找朋友聚会”41.5%。其余的为:39.5%的选择向男(女)朋友或丈夫(妻子)倾诉,看书、做研究35.8%。尽管有孤独感,但从结果看,排遣方式还是很多。

和周围隔壁寝室同学的熟悉情况:是否和对面或两旁寝室中的同学打招呼:打过招呼74.6 %没有12.5%完全不认识12.5%。大部分博士研究生还是比较注重同学交往的。在问到如果“打过招呼”,那么您和他们的关系如何时,“经常来往”的29.5%,“来往不多”的47%仅打过招呼,不知道名字23. 5%。这些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处理邻居关系有自己的规则。

认为自己和同学的关系“非常好”的占14.5%,“比较好”的占57%,“一般”的占 27.4%,“不太好”的占0.8%很不好 0.3%,在博士生眼中,同学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92%的博士生没有宗教信仰,信仰基督教的占2.6%天主教0.3%佛教2.6%伊斯兰教1.1%其他教派1.4%。北京高校近年的传教活动比较活跃。有57.6℅的没有在校园内遭遇过传教活动,但是有42.4%的人遭遇过传教活动,其中有1次20.9%2次8.8%3次以上 12. 7%。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北京高校传教情况,值得高度注意和深入研究。

 

三、生活状况

在问及为什么考博时,有32.7%认为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45.8%认为“希望在学术上有新的建树,认为“希望感受北大的氛围”的占6.7%,因为由于配偶在北京的占1.1%,因父母的期望考博的占2.0%,其他的占6.4%。1/3的认为读博与实现更好的就业直接相关。反映出博士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就业的问题。近一半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可以看出考入北大读博的都是渴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发展,希望有自身的学术贡献,追求学术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65.3%同学经济来源主要是学校补助,10.2%的主要靠父母资助,8.5%主要靠兼职,2.5%的靠丈夫(妻子)或男(女)朋友的支持,占有0.6%的主要是通过朋友或亲戚的帮助,其他为经济来源的占5.8%。认为完全够用、绰绰有余的占10.8%,够用、略有盈余的占29.4%,刚好够用的占31.6%,略有不足的占19.1%,入不敷出的占8.6%。由此看来,北京大学博士生学业奖学金的改革措施对博士生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绝大部分同学有比较正常的生活。平均每月支出最低的是200元,最高的是1500。博士生的消费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分层性。

每月参加班级活动不到1次的占60.7%,1-2次的占32.9%,3-4次的占4.5%,5-6次的占1.1%;6次以上的占0.8%;每月参加社团活动不到1次的占77.4%,1-2次的占17.3%,3-4次的占3.1%,5-6次的占0.8%,6次以上的占1.4%;每月参加志愿者或义工活动不到1次的占85.8%,1-2次的占12.2%,3-4次的占1.1%,5-6次的占0.6%,6次以上的占0.3%。上述三组数据显示,大部分博士生对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热情不高,其原因何在?应该来说,就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求知欲求等方面来说,他们有更大的参与和组织能力。

休闲的主要方式排前三位的是:上网聊天、论坛灌水的占40.5%,电脑上看电影的占29.8%,逛街、郊游的占28.7%。传统的休闲方式占主导地位。

基本每天都吃早餐的占56.5%,有时不吃早餐的占21.2%,偶尔吃早餐的占12.0%,基本不吃早餐的占9.7%。半数以上比较注重健康。部分同学生活缺乏规律。

经常熬夜的占27.1%;较多熬夜的占20.1%;偶尔熬夜的占32.7%;基本不熬夜的占20.1%。熬夜对博士生来说基本形成一种常态。

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10小时以上的占5.3%;8-10小时左右的占12.0%;6-8小时左右的占17.9%;4-6小时的占24.1%;2-4小时的占26.9%;2小时以下的占13.4%。最常去的网站类型情况是,综合型门户网站的占38.4%;专题型学术网站的占19.6%;开放型论坛(两全其美、天涯等)的占8.7%;休闲娱乐型网站的占8.7%;选择其他占5.3%。

每天锻炼的占13.2%;每周至少一次的占52.1%;每月至少一次的占12.7%;基本没有的占21.4%。半数博士生比较注重身体健康,注意体育锻炼。但是,问题还是非常突出。如何强化锻炼意识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和自己以前相比,博士生们对于读博以来的生活质量,认为有较大提高的占6.5%;有点提高的占33.7%;和以前一样的占23.6;有所下降的占27.2%;认为大不如以前的占8.7%。博士生对自己的生活还不确定,需要时间考量。

和自己已经工作的同学相比,博士生们认为自己比他们优秀的占14.8;和他们一样的占30.4;不如他们的占13.4;认为不好比较的占41.2。显示出博士生的矛盾心态。读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面对曾经同学的快速发展,而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自然会产生一些想法。但是,看得出,大家还是很冷静的,需要时间来证明。

四、自我认定及就业期望

您希望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高校教师占68.8 %,科研单位占52.1 %,政府部门占28.3 %。 

期望月薪水平在 4000以下的8%,在4000-6000之间的23.7%,在6000-8000之间的占24.6%,8000-10000之间的占16.1%,10000-12000的在11.9 %,在12000以上的占22.3%。

您对北大历史的了解程度,认为非常了解10.8%,认为比较了解占 43.3%,认为一般的占 36.1%,不太了解的8.9%,基本不了解的占6%。对北大历史有很浓厚兴趣的占15.9%,比较有兴趣的占 49 %,认为一般的 27%,不太感兴趣的占5.3%,基本没兴趣的2.5%。

认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多的占1.6%,比较多的占7.2 %,认为一般的占38.6%,认为较少的占29.4%认为极少的占22.8%。如果发现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会反映并知道向谁反映的占11.3%,会反映但不知道向谁反映的占46.8 %,认为不会反映的占40.8%。

43.3%每天关注时事新闻,33.6%时常关注,偶尔关注的占20.4 %,基本不关注2.8%。在最关注新闻中,政治要闻占35%,财经新闻占11.9 %,社会新闻占26.7%,娱乐八卦占6.4%,体育新闻占6.1%。2009年时五四运动90周年。在对五四运动的关注程度上,认为非常关注的占6.4%,比较关注的占38.8%,偶尔关注的占 33.5%,D基本不关注的占 21.1%。对建国60周年的关注程度,非常关注的占 15.8 %,比较关注的占47.6%,偶尔关注的占24.1%,基本不关注的占12.5%。

今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深远,24%的同学非常关注金融危机,比较关注占55%,偶尔关注16.3%,基本不关注4.7%。

有42.1%的博士生非常关注中国的未来,46.5%的认为比较关注,只有7.2 %的偶尔关注,4.2%基本不关注。国家的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对家乡所在省市发展,非常关注的占21%,比较关注的51.9%,偶尔关注的占19.6%,基本不关注7.5%。博士生的家乡概念还是比较浓厚的。

学习直接关系到就业。就业问题受到较高程度的关注。认为非常关注的占18.7%,比较关注的占49.6 %,一般的占 23.4%,不怎么关注的占6.4%,基本不关注的占1.9%。但是,在问及就业信心时,认为非常有信心的占17.1%,比较有信心的占46.3 %,而对就业信心一般的却高达28.4%,不怎么有信心的占6.7%,没信心的占1.4%。一方面是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的就业信心不高,这个问题是否会随着学习的深入有所变化,

五、期待引起关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有下来三个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第一,博士生的情感需求问题。数据显示,博士生平均年龄26岁,这正是人的体力旺盛、情感需求激烈的时期,在繁重的学业下,更希望寻求情感的支撑和慰藉。情感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足够健康,心理是否足够平衡,人格是否真正完整。应该说,大部分博士生的经济状况还是处于基本生活水平。

第二,在学术信息获取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学术信息获取不及时,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是自己不够主动,这里的矛盾就在于,自我认知与行动之间张力。因此博士生的自我约束性有待加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期待学术有所建树的志向、学术信息获取的动力、行动的能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健康问题。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号。博士生是国家的财富,他们的健康问题是非常突出的。长期的专业学习,室内看书、看碟,长时间看电脑,都可能产生抑制锻炼的冲动和意念。

第四,自我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每一个博士生都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的真切的生活中,和同学相比,和自己相比,不比都不行。4年的青春付出,4年的机会成本,未知的未来,这一切都是的博士生的心灵上一把锁。读博是一种读博。有点夸张,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问题。读博是为了给自己更大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但是,这种决策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时常在现实的利益比较下显得格外刺眼。

    第五,加强博士生之间的交流。博士生渴望交流,渴望进行跨学科交流与对话,特别是期待与自己兴趣点有关的跨学科对话。这反映出博士生的宽阔的视野。但是,目前却缺乏这样的组织,曾经的北大博士开讲在2008年已经夭折。如何搭建博士生跨学科交流对话,提供平台,促进博士生成长,意义非凡。特别是如何把跨学科对话工作与社团工作对博士生的开发结合起来,把博士生学术发展工作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待探索。    

第六,建立北京大学博士生生存状态的动态调查数据库。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只是获得一个横断面数据,没有前人数据对比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博士教育大国,在博士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关切博士生的生存状态,在动态的对比分析、解读中探寻博士生思想状态的嬗变轨迹,探寻博士生群体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回答博士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和心灵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