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进一步发挥红色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朱 凯 发布日期:2010-05-09

作者简介:朱 凯  北京大学团委文化体育部部长

摘要:红色歌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精神价值,已成为在当代青年中产生很大影响的新时尚,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本文梳理了红色歌曲的发展、流变,剖析了当前红歌传唱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北大实际,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红色歌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等10部委组织开展的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群众踊跃参加,抒发爱国情怀,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在高校,以“祖国万岁”为载体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教习红歌、展演红歌、传唱红歌已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红色歌曲被誉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氧吧”,更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为广大青年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搭起了金色桥梁。高校共青团要将红色歌曲作为重要工作资源来看待、来运用、来发展,着眼更富时代性的主题、更活泼生动的内容、更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红色歌曲在青年学生中的覆盖和影响,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通过红色歌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北大的优良传统

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红色歌曲的范畴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歌曲是特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在古田会议时就已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而广义的红色歌曲则泛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和爱国歌曲。笔者更倾向于广义的概念,本文即从对这些歌曲的历史演进开始讨论。

红色歌曲形式多样,曲目众多,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力推动了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党和国家诞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早期红色歌曲中比较典型的是中国最早的合唱作品——黄自作于1932年的《长恨歌》。它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反映了在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破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的严重局势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警示性。而早期红色歌曲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一部巨著则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1938年武汉失守之后,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奔赴抗日最前线,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革命音乐家先后到达陕北。《黄河大合唱》即于1939年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宣扬抗日爱国的主题,被广为传唱,振奋了全民族的心灵。郭沫若评价《黄河大合唱》,认为“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感情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波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建国以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迈入了一个建设祖国、发展图强的辉煌时期,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歌颂党和祖国的爱国主义曲目,如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东方红》,都是合唱和艺术史诗巨著。特别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是影响和鼓舞了几代人。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作随着祖国的腾飞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作品题材呈现多元化趋势,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爱国主义依然是高昂的主旋律。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领航中国》等流传十分广泛,倾诉了广大群众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对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近年来,各地组织的红歌会得到了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刘欢、韩红运用通俗演唱方式演绎的经典红色歌曲也受到了青年人的热烈欢迎。

青年人“敢为天下先”,一直是红色歌曲创作、传唱的主力,而北大学子更在其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次次用红色歌声引领时代潮流。在革命年代,他们一直是创作、教习、传唱红色歌曲的主力军。如1938 年底,西南联大成立学生团体“群社”,“群声歌咏队”是其下设的一个组织,歌咏队主要致力于抗日救亡歌曲的普及,后发展为联大歌咏团。队员们在校内外积极地演出抗日救亡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是每次必唱的曲目,这些抗日救亡、同仇敌忾的歌曲通过电波传遍了云南乃至整个抗战大后方,也使当时的在校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洗礼。建国后,北大学子延续了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积极参与各类爱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尽情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1965年,北大1200名学生参加天安门广场的联欢晚会,为祖国祝寿;1976年12月26日,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深切缅怀和纪念毛主席;1982年,北京大学创办了第一届文艺周,演出了反映当代大学生风貌的音乐、舞蹈、话剧、曲艺等节目,如“中国民族时代永不衰”、“在球场上”等;1984年,北大学生走出校园,组织了“北大学生暑期赴青海学生服务团”,到青海进行文艺演出,红色歌曲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以来,一首《燕园情》寄予着对五四先哲的执着夙求和西南联大的深情回忆饱含深情地抒写今日学子的读书报国之志,深刻影响了一代代北大人随着校园原创音乐的兴起,北大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符合青年特点的优秀爱国主义歌曲,如《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永远的北大,永远的家》等,这一系列歌曲对在新时代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群众性爱国主义运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北大每年一届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更是红色歌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的亮点。2008年,新生“爱乐传习”与“一二·九”歌咏比赛结合在一起,所有新生全部参加。项目调研结果更体现出了红色歌曲在北大青年中的深厚基础。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通过项目有所收获,集中体现在团队协作精神的提高(76.58%)、集体凝聚力增强(68.40%)。 “我与祖国共奋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主题歌会在北大隆重举行,“心怀五四  情系四川”北京大学南下之旅青春歌会广受灾区群众、青年好评,2009年新生“爱乐传习”项目得到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可,这些充分说明红色歌曲在今天依然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今年,北京大学一部分同学将参加国庆天安门广场合唱,他们演唱的基本上都是红色歌曲。在他们的排练随笔中,拳拳赤子之心、暖暖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动,红色歌曲的魅力可见一斑。红色歌曲在北大9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红色歌曲在中国9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包括北大学子在内的爱国青年有力推动了红色歌曲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红色歌曲潜移默化地对青年进行了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总结起来,红色歌曲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五四运动以来红色歌曲的发展演变

红色歌曲诞生于中国饱经磨难的五四运动时期,一以贯之的便是高昂奋进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五四以来的红色歌曲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这期间,红色歌曲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歌曲内容上,逐步从救亡图存向建设发展转变

红色歌曲诞生之时,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刻,一切以救亡图存为根本目的,红色歌曲当然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于是,那时的红色歌曲普遍的主题是鼓舞人民斗志,激发抗战热情,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抗击外侮,具有鲜明的救亡特色。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端起了洋枪土枪,挥起了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新中国!”(《黄河大合唱》)无不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救亡图存的目的基本达到,人民翻身得解放,“吃水不忘挖井人”,红色歌曲的主题逐步向讴歌美好生活、讴歌共产党、讴歌党的领袖转变。这一时期红色歌曲的突出代表有《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浏阳河》等。1978年,我国实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歌曲主题逐步转向了讴歌改革政策与发展建设方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领航中国》等歌曲突出反映了这一转变。

第二, 在表现形式上,逐步从悲怆激越向优美通俗转变

红色歌曲在诞生之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因此其必须要有力激起全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之情,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为了表现日寇的残暴,多配合悲怆的曲调,这其中的代表曲目便是《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不知引得多少人热泪盈眶。而为鼓舞斗志,最常出现的则是进行曲调,《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等堪称红色经典。建国后,国家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逐渐摆脱了旧社会阴暗的心态,迎接光明的新生活,红色歌曲也转向优美曲调发展,《让我们荡起双桨》、《浏阳河》等反映了这一变化。步入新世纪,《国家》等红色歌曲更是进行了大胆尝试,用通俗曲调进行演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 在价值尺度上,逐步从单一维度向多元维度转变

早期的红色歌曲在价值取向上多是从国家、集体的利益出发进行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红色歌曲宣扬的是不惜个人生命、为民族利益而奋斗;在新中国初创时期,为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歌曲宣扬舍小家、为大家。这些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潮流的演进,红色歌曲也逐步向多元价值尺度转变,不再仅仅关注国家、集体的利益,而是将国家、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结合,宣扬一种和谐的价值尺度。“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夏广为传唱的红色歌曲《国家》充分体现了这种转变。

三、当前传唱红色歌曲的现实挑战

不容忽视的是,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今天,传唱红色歌曲在大学校园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主要原因大致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活动形式开展的单一化和青年价值追求的个性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都达到了一种空前丰富的状态。人在青年时期所面临的选择和追求的目标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青年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对成长的渴望和对未来个人成长道路的探求。他们思考更多的问题,也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以及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这些都与老一辈的思想状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比之下,红色歌曲教唱活动则并没有出现更多形式和内容上的变更,这些在社会各种丰富的文化生活面前显得单一、枯燥,对热爱新生事物的青年群众而言吸引力还不够强大,这直接导致了包括红色歌曲教唱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其二,活动内容的教条化和青年对教育性活动的认知偏差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教育者主体、轻教育对象主体,重服从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轻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价值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广而言之,这种站在教育者单方面立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后于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同样也无法回答当代青年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无法解答青年所想、无法满足青年所需而又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育活动容易使得青年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种累积形成的对教育性活动的认知偏差。许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甚至把宣讲、报告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称为唱高调和简单说教。这说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些远离学生生活,没有切合对学生群体的真实需求。

其三,活动组织的形式化和青年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就活动组织者本身而言,有些也以完成任务、向上交待的心态来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有走过场式的上台演唱动动嘴即可,也有如仅仅组织少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背诵,进行相关书面与口头竞赛,或者只是组织学生以开卷的形式对着教条一通猛抄作为知识考核。有的组织者为了活动而活动,不顾青年需求,开展一系列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被学生认为劳民伤财而叫苦不迭。这些形式化的活动在实质上并不能够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深入青年内心,有些甚至对以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造成阻碍。

四、以红色歌曲为载体,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决定了自身要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通过教习、传唱、展演等形式创新,进一步发挥红色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让青年学生在歌声中缅怀历史、感悟智慧、传承精神、坚定信仰。

1.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时尚元素,贴近学生实际

当代青年学生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国30年来的迅猛腾飞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内容将会产生更多的共鸣。共青团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应当努力摆脱只有“过去时”的状态,要加入更多“进行时”的元素,努力贴近实际,用时代内容与气息感染青年学生。在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引入流行的元素。最近,在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同时被收入的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事实上,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教唱曲目“曲多和寡”的困境,真正切合当代青少年喜爱的艺术形式,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红色与否本不应当以歌手或者曲艺形式来判定,爱国流行歌曲应当能够成为爱国主义与青年兴趣的有效接口。2008年北大“爱乐传习”项目引入许多新型歌曲,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充分说明了始终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色的重要性。

2.改革创新内容,融入学校元素,密切联系学生

我们要解决目前在青年思想教育活动中单一化的问题,不仅要在时代感上显得“时髦”,还要在内容上真正贴近甚至融入本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方面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共青团组织要深入同学,善于发现教唱红色歌曲的契机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搭台唱戏”,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自主开发反映自身学习生活的新红色歌曲。2009年9月,北京大学再次上演歌剧《青春之歌》,并将此作为北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青春之歌》在北大上演,用一个北大人的故事去演绎“青春的选择”这一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永恒主题,去启迪青年身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继承北大的光荣传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认为,“《青春之歌》取材于北大,它的精神也发扬于北大。原创歌剧《青春之歌》是北大在艺术教育和创新发面的又一次开疆扩土”。 

3.不断丰富形式,融入情感元素,满足学生需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兴起,大学生表达理想、感情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既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创新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使如何正确引导青年的爱国热情及理想愿望成为新的课题。2008年,北大团委在全体本科新生中推广“爱乐传习”项目,将传统的“一二·九”歌咏比赛和新生文艺汇演相结合,高度融合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学生现实生活等元素,充分结合了合唱编排、内容创意、DV制作等方面,各院系表现出了昂扬的精神与活泼的创新能力,实现了“爱乐传习”预期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繁荣校园大众文艺,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益探索。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开拓青年群众易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努力形成“处处有歌声、人人唱”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曾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