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作者简介:路 鹏 北京大学团委学生团体部部长
摘要:近年来,关于“80后”、“90后”的评价与争论频见于各种媒体。2008年,社会见证了“80后”的成长,然而对于“90后”却仍忧心忡忡。针对此问题,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深入探讨“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和青年特征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80后” “90后” 成长环境 青年特征
2008年,“80后”一代在抗击冰雪灾害、反对“藏独”、抗震救灾和奥运志愿服务中的出色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被誉为“鸟巢一代”。“80后”青年在重重考验面前,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勇于担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他们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获得了全社会的信赖与肯定,这种正面评价与此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对“80 后”的负面认识有着天壤之别。
当全社会欣喜和感动于“80后”的优异表现时,“90后”大学生也首次以一个群体的概念出现于社会视野中,并将在未来两三年中取代“80后”迅速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体。正如“80后”初登社会舞台时所经历过的一样,“90后”的现状被“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甚至呈现出刻板化、“妖魔化”的倾向。“90后”在社会、公众眼中“今不如昔”,在媒体报道中形象也一直以负面为主,已经与自负、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素质低下等一系列负面评价形成了稳定的联想。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公众的态度,也影响了许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预设和结论,特别是在一线的教育工作中,不少教育工作者习惯将这种刻板印象带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常带有偏见地进行一味灌输式和说教式教育。
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90后”青年群体,正确把握“80后”、“90后”青年特征的异同,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面对充斥网络和平面媒体的针对“80后”、“90后”的各种评价,深入思考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行为等特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具有重大意义。
一、“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界定
“80 后”、“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成就巨大、社会结构转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们思想观念解放、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时期,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认真分析“80 后”、“9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了解和客观评价“80 后”、“90后”青年的基本前提。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看法,儿童大脑和头的发育程度在六岁时基本上达到成人的标准——“由于脂肪和内部器官的变化,使得六岁儿童看起来已非常像一个成人了”。在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只有六岁以上的儿童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才会开始关注比较抽象的心理状态和品质,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出现了比较大的飞跃。到了六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发展已经过了协调阶段,道德知识完成了系统化,并出现了与之相符合的道德行为,这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在六七岁时开始显著出现。在我国,一般来讲,六岁是儿童的入学年龄。根据国内学界的普遍共识,“8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0-1989年的一代人,“90后”指的是出生于1990-1999年的一代人。因此,笔者将六岁之后的时间定义为“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即“80后”的成长环境始于1986年,2008年所有的“80后”均已成年,完成了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转变;而“90后”的成长环境则自1996年开始,2008年第一批“90后”步入成年。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始,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大发展与大变革。198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9380亿元,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而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00670亿元人民币。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我国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80后”、“90后”成长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可见一斑。“80后”青年成长环境处于社会经济由相对落后到迅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开放程度逐渐扩大;而“90后”青年成长环境处于社会经济由“又快又好”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物质条件丰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社会开放程度相当高。这些都对他们青年特征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80后”、“90后”的青年特征比较
“80后”、“90后”在社会舆论中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当社会质疑“80后”时,“80后”被拿来与“70后”进行比较;而今舆论质疑“90后”,又将“80后”作为参考系。因此,试图单独讨论“80后”或“90后”的问题都是不现实的。在此意义上,笔者将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忧患意识与享乐主义、传统意识与开放意识、服从意识与反叛意识等五对关系入手,对“80后”、“90后”的青年特征进行比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的五对关系并不是对“80后”与“90后”的简单二元划分,而是反映其群体中的一般倾向。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理性的个人主义的题中之义包括自尊、自主、自由、自强、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而绝对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则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
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显示,有77.3%的学生对“在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表示同意;有75.3%的学生对“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表示同意;有70.4%的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表示同意。可见,集体主义和奉献的价值观在“80后”大学生中的认同是非常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问题上,“90后”也会给出类似的答案。唯一可能不同的是,“90后”追求个人价值的动力比“80后”强得多。一个典型的例证即是,“自主创业”、“炒股”等在“90后”青年群体中已经屡见不鲜,甚至相互研讨、攀比,他们迫切希望在这些“社会竞争领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80后”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初始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有很大空间,社会的主流意识和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加之当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没有完全走出以往的模式,而是更多承接了过去三十多年的传统。因此,尽管在“80后”身上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的个人主义色彩,但是集体主义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0后”所面对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社会主流舆论和主要思潮在事实上都在肯定积极的个人主义。于是,“90后”表现出奋发进取、自立自强、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意识到,改革开放是自己发挥作用、回报社会、建功立业的极好舞台。他们积极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并按照社会要求充实自己、塑造自己,自立意识、自强观念、成才意识和效率观念明显增强。
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求人们把个人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鼓励人们无私奉献、不追求个人名利等等。而现实主义则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强调用经济手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带有一些实用主义和自利主义的影子,极端的现实主义带有拜金主义、权势主义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消极倾向。
每个时代都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榜样,这些榜样都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共鸣。对于“80后”而言,他们儿时熟知更多的是雷锋、张海迪、赖宁,是许海峰、李宁、邓亚萍。而“90 后”则对社会中的道德榜样关注度不够,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娱乐圈中歌星和影星、电视台各类选秀节目中的选手以及网络流行作家,这三大关注群体被“90 后”称为偶像,他们对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对偶像往往主观上进行美化,对他们的缺点及不足往往视而不见。“90后”对偶像的关注很多时候流于器物层面,关注的是偶像穿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并且盲目模仿,缺乏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关怀,没有高品位的志趣,造成信仰上的危机。
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给当代青年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带来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80后”相比,“90后”的成长更加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文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日渐被打破,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崇尚的是物质和现实,“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必然影响全社会;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市场价值的影响既是长期的,也是深远的。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焦虑:我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我发展的终点在哪里?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不得不承认,现实、物质、功利的价值观念在很大范围内直接影响着“90后”一代的个人发展目标,这一点是“80后”所不曾经历过的。
3.忧患意识与享乐主义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外部情感表现,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做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从本质上讲,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对社会和人生富于远见的深刻思考。而享乐主义则通常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挂钩,把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作为人生目的和价值。
作为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一代,“80后”尚未体会到物质生活的极度丰富。对于他们而言,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老一辈勤俭、节约、朴素的生活作风仍是值得遵守的道德规范。即便是贪玩的孩子,所接触的也至多是街头游戏机、漫画书、小说等在“90后”看来实属小儿科的东西。而“90后”生长在社会繁荣发展时期,他们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他们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与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90后”热衷的是“阿迪达斯”、“耐克”、“iPod”等名牌,甚至是“登喜路”、“路易威登”、“劳力士”、“兰博基尼”等奢侈品,是本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消费品。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价值观、文化思潮之间的碰撞也日渐繁多,其中居于首位的便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毋庸置疑,自1992年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青少年中影响是巨大的。伴随着快餐、摇滚乐、大片等文化符号,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显而易见。同时,随着传统社会的父母模范文化的衰微,权威文化、一统文化的空间日渐狭小;非正统、疯狂、张扬、叛逆等文化表现纷纷登堂入室,扮演着越来越令人瞩目的社会角色。青少年在文化上的影响早已从“奇装异服”、“靡靡之音”等表层,深入到了价值理念等内核。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80后”、“90后”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他们坐享其成、奢侈浪费的不良倾向。生活在物质条件更加优越的时代,“90后”所面对的诱惑要比“80后”大得多。
4.传统意识与开放意识
所谓传统意识,是指传统的思想观点或思维方法,具有肯定性、历史性、静态性等突出特点。相较而言,开放意识的根本出发点则在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提倡以宽容、积极的态度看待和接纳不同观点和新鲜事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2008年1月所作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属于18-24岁的青年。不同年龄段网民规模调查的数据显示,接触网络的人群中,“90后”在整个网络受众群中比例较高,绝大多数“90后”乐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视野更为广阔,信息知识更加丰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90后”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与“80后”相比,他们追求时尚,大胆吸收各种知识和信息,注重对新生力量和新奇事物的尝试体验和认识把握。一个简单的例证,早恋在“80后”中还属于个体现象,但在“90后”学生中早已屡见不鲜,而且呈现出普遍化、公开化、低龄化的趋势。
获取信息渠道的巨大变化,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都产生重大影响。受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家庭环境影响,“80后”的传统观念较于“90后”更为强烈;而受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影响,“90后”对于信息的需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开放程度可见一斑。如果说“80后”也受到不同思潮或非正式组织影响的话,那么这种现象也仅存在于文艺、体育、娱乐等初级层次;而对于“90后”一代而言,铺天盖地的山寨文化、草根文化已直接作用于深层次观念和价值领域,给“90后”的成长带来诸多迷茫和困扰。
5.服从意识与反叛意识
服从意识指的是主动执行决策和服从领导的态度,强调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反叛意识则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连,是一种挑战现存秩序和违背传统观点的倾向和选择,反叛可能是创新,但通常情况下会产生消极影响。
提及“90后”,一个热点词汇便是当前在网络上最风行的语言——“火星文”。它们通常是由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符号、自组字等组合起来,同时夹杂外来用语、方言以及拼音简写的综合体,不明白用法的人阅读后完全无法了解内容,好像在看火星人说话一样。“90后”使用“火星文”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娱乐,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特点,觉得这些符号和文字比较好玩,让别人难以猜测出它们的含义,从而同时达到保护隐私的作用。这与“80后”曾经给我们留下的回忆截然不同。
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90后”有许多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等“权威”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一方面,“9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到西方民主化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从小享受着父母及长辈的万般宠爱,这个群体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推崇的目标,为人处事容易从个人角度出发,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更加注重民主, 父母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教育方式上也趋于平等。“80后”进入学校后便面对着《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等各种规范和升旗、军训等诸多仪式性教育,接受着各种“规范”的影响;而对于“90后”而言,外在的管束、制约、限制日渐降低,而开放、自由、主动和多元日显突出,社会化、个体性等强烈的时代特征便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们的主流倾向。
三、“80后”、“90后”的教育对策分析
虽然“80后”、“90后”在以上五个对比关系方面普遍存在差异性,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在教育方法上切实加以改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旦有历史机遇,“90后”也是会为自己“正名”的。因此,对于“90后”青年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他们的成长环境,深入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状况,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毫不松懈地加强理想信念的培养,大力开展主旋律教育。具体说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方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症结和现实困惑进行引导,结合现实生活,利用现实教材,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学会运用青年喜欢的接受信息的方式,要多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验证式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在最直接的体验和最广泛的参与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当今社会条件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这一代青年而言已经远远不够。只有采用新工具,发展新形势,才能让他们眼前一亮,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引导。比如利用网络、动漫、手机等多种渠道,或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体验教育方式。
再次,要加强传统教育,宣传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当代青年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民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成果是青年成长成才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善加利用。
第四,要勇于树立“身边”榜样。面对青年的信仰危机,既不能对一味“追星”听之任之,又不能树立“高大全”的榜样使青年“望而却步”。要对青年学生“身边”不同类型的榜样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与榜样的差距,同时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自身一点一滴的努力予以弥补的,从而实现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的渐进式改变。
最后,要尊重青年个性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加强针对青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念,在保证实现基本培养目标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倡各尽其能。同时,要在教育过程中强化责任意识,引导青年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责任编辑:曾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