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作者简介:滕 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
摘要:大学生群体正在进入“90后”为主体的时代,“90后”的代际特征给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社会转型、信息化发展以及全球化潮流等几个因素出发,分析了“90后”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和工作思路。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 “90后”大学生 经济社会转型 网络信息化 全球化
一段时期以来,“80后”现象曾备受关注和争议,目前,“80后”青年已经基本完成大学阶段教育,或继续深造,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近年来的一系列国内外重大事件中,“80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证明了他们是敢担当、能担当的一代。而随着199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成规模地跨入高校门槛,“90后”开始背负更多的社会质疑和期待。
2008年,可以说是“90后”大学生的入学元年。就笔者所在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来讲,2008级的本科生中,1990年之后出生的比例占到56.9%,而刚刚入校的2009级本科生中199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则占到了97.6%。大学生群体正在开始进入“90后”为主体的时代。关注“90后”大学生群体,研究与“90后”相关的青年现象,无疑对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和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代际差异与青年工作
青年是社会变迁的先锋和社会进步的代表,社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也常常是上下代之间文化冲突的过程,而正是这种代际之间的时代差异和文化碰撞促成了社会的进步。代际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代人的集体体验与记忆不同,而青少年时期的记忆体验比成年后的经验对人生有着更强的影响。所以在宏观层面,对青年现象的研究首先表现为对代际问题的研究,对“90后”大学生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相关代际文化的分析。
首先,“90后”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结果。代际文化的阶段性差异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阶段性协同的。传统代际时间间隔是20~25年,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代际划分从“代”到“后”的变化,其背后则隐含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性与阶段性。“90后”与“80后”均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但不同的是,“9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年代,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因此,“90后”青年的标签也是对他们所出生与成长的时代特征的一种反映。
其次,“90后”现象也是当前世界性的青年代际特征的表现。即使各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青年问题的构成要素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却是具有一致性的。199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将“教育、就业、饥饿与贫穷、健康、环境”等10个方面确立为优先处理的行动领域。而到了2003年,当上世纪9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逐渐步入青少年的时候,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又将各国优先应对的问题的范围拓展了“全球化、信息和通信技术、艾滋病、防止冲突、代际关系”等5个方面。这一拓展表明,全球化、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代际关系冲突将成为“90后”大学生引导和教育工作中无法回避的因素,这也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之前大学生的重要特征。
二、影响“90后”大学生文化特征的关键因素分析
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特征,首先需要分析影响“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时代特征,而这些特征应当对社会具有全局的影响意义,并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有着重要影响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
1.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因素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93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以及市场中的个体行为模式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格特征有着很大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消费模式挑战传统计划权威,影响“90后”青年的价值取向。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是“90后”集体记忆中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80后”还有着计划经济的残留记忆的话,“90后”则完全成长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蓬勃发展阶段。因较少受到物质匮乏等困境的影响,社会秩序不再过多依靠短缺经济下的权威原则和计划手段来维系,而更多地通过协商和情感信任来维系。这一方面有利于“90后”大学生融入更为成熟完善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倾向于淡化国家计划取向的约束,倾向于物质化的生活。
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使得“90后”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市场经济自身并无法克服“风险和不确定性”,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人们需要对市场行为结果的潜在失败承担责任,这使得人们的生存体验发生改变,这使得“90后”青年更加善于自主选择,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另外,限于市场的逐利行为使青年被动适应短期市场供求而失去思考长远社会定位的能动性。数据表明,当前中学生的择业观表现出了“从商”、“重商”的强烈愿望,而且对于“科研”、“服务”、“工人”等职业的期望值均在2.2%之下。这都是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中所应重视的问题。
2.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因素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代特征。1994年互联网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社会,1998年之后中国网民数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和成年人相比,相当一部分“90后”们在童年就开始了网络生活。
首先,网络技术使得“90后”青年个性更加独立有主见,更加注重独立思考与独立作选择,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更为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改变了传统教育媒介的垄断性,每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见解。这一方面使人们成为创造性的传播主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也对传统权威造成挑战。所以,网络使“90后”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尽管网络可以成为人际交往的平台,但网络的长期使用会造成青年人社会参与度的减少,表现为孤独感和抑郁症的增加。调查发现25.4%的母亲表示她们的孩子“经常上网”,51.8%的妈妈表示孩子“偶尔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家长与孩子交流的一大障碍。这种社会参与度的减少在大学则表现在对集体活动的观望态度,同学之间相互关心不够等方面。
3.全球化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整个国家面临市场、竞争、消费的全球化。2001年9月加入WTO的时候,中国“入世”的努力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因此,“90后”是伴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步伐成长起来的。
首先,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高校的国际化趋势增强,高校学生国际间的交流也愈发频繁。这一方面表现在外国留学生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本国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种趋势在“90后”大学生中会更加突出。学生国际交流的频繁化,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其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中国青年的影响会越来越多。一方面,这有利于“90后”大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发扬与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吸收则有可能导致“90后”对我国主导价值取向的偏离。这也是全球化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三、针对“90后”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对策分析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应当基于以上各类影响因素在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主动地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1.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实现主导价值和主体价值的统一
第一,社会主义一元的主导价值和市场经济多元的主体价值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的。尽管“90后”青年文化区别于前辈,存在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倾向,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是社会发展与文化碰撞的必然产物。首先,应该在承认“90后”的多元亚文化存在性的前提下进行主导价值的培养和引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市场经济的精髓也是通过公平市场竞争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应该让青年学生理解这两者的统一性。其次,应该引导“90后”大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应该让青年明白短期个人价值的实现固然重要,但是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需要树立契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远大理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过度的物质主义价值倾向等。
第二,高校青年德育工作也需要遵循激励相容条件:只有首先满足青年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才能真正把引导和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共青团所推进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正是为了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就业需求,在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过程中实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的工作任务。
2.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要实现网络管理手段创新和网络组织结构创新的统一
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平台,譬如近年来发展成熟的网络选课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校内论坛等平台。未来的网络平台不能仅仅起到学校单方面提供资源和服务,或者单方面进行学生管理的功能,还应该着力通过网络工具消除学校与“90后”学生的沟通壁垒。另外,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更多地利用各类校外网络平台,比如blog、飞信、校内网、开心网等。
第二,网络文化的开放化和全球化使“90后”大学生直接面对大量的信息,易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也增加了高校在教学育人和思想引导工作中的复杂性。因此,在纵向管理的效果难以达到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90后”大学生横向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可以在学生网友中选择学生助理、助管,甚至可以尝试以网络论坛为单位建立团组织等。只有充分适应网络化环境,将网络变成充分互动的工作载体,才能抓住“90后”大学生的心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世界观价值观引领和加强留学交换管理服务的统一
第一,加强对参加国际交流学生的思想引领。首先,应该鼓励中国交换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探究国外的风土人情、思想文化,有选择地去吸收借鉴国外文明中的精华,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宣传,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其次,应该帮助中国交换生提高政治敏感度。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需要青年大学生在进行国际交流的同时注意维护祖国的利益。
第二,加强对交换学生的管理服务。无论是对交换出国的中国学生还是对外国留学生,应当从申请、选拔、出国准备阶段、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以及回国后的学分的转换和学习适应等环节进行细致的管理和服务,这样才能使高校育人工作跟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步伐。
在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90后”大学生的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潜在的挑战。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与“80后”不同的是,“90后”大学生文化是在我国社会转型和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这种趋势长期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90后”大学生教学和德育工作的研究,其实也是对未来“00后”甚至更远代际大学生的教育提供破题的思路。只要我们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就一定会在建设和谐校园、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曾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