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作者简介:沙丽曼 元培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丁夕友 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党总支副书记
摘要:实行素质教育既是中国教育的既定政策,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注重通才教育、突出专业融合的多学科背景下,如何科学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北大元培学院多学科的教育背景,从大学生生涯教育工作的意义、内容以及院系层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操作实际出发,初步总结了在生涯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提高认知+全面素质拓展”的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生涯教育 素质拓展 多学科背景
1999年6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时代。过去几年中,作为北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试点院系,北大元培学院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工作部署的指导下,广泛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界的成功经验,首先对生涯教育理念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科学发展进行了探索性实践。
生涯教育理论发源于职业指导理论,肇始于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院开始推行的职业指导工作。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职业选择》(Choice a job)一书中首次提出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明确了职业指导的三大要素——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对上述两个因素的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威廉逊(E.G.Williamson)发展形成了“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与某些特定职业存在相关性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并据此形成了著名的指导三步法:一是评价被指导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征);二是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三是人岗匹配;进而又提出咨询的六大步骤:分析、综合、诊断、预后、咨商、重复。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霍兰德(J.L.Holland)创立了“人格—类型”理论(Personality Typology Theory),用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之间的匹配取代了人的特性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匹配,从而扩大了人的职业选择范围,比“特征—因素”理论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以发展心理学为背景的职业指导家开始反思职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并在实践中领悟到职业选择不是学生在毕业阶段的临时性事件,而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前后相联的有机序列。在这一时期,金斯伯格(E. Ginzberg)和萨帕(D.E. 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最代具表性,他们注重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职业成熟、职业发展任务等问题,把职业指导推向职业生涯咨询与辅导。1971年,时任美国教育总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 S. P.)正式提出“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理念。
综合各种定义,生涯教育包含以下基本思想:生涯教育是一种统帅各级各类教育的理念——充分准备与发展成功职业生涯乃是所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非一种新的、独立的教育体系;生涯教育针对所有人、贯穿其终生,即每个人的一生都在预备和发展职业生涯;各门课程都应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本课程与未来职业的相关性;职业预备是个体的工作态度、处世艺术、对劳动世界的了解、对职业的抉择能力以及获得的实际工作能力等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除课堂外,家庭、社会、工作场所等均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场所;生涯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在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上,相关学者更是进一步对生涯教育的理念作出明确阐述:生涯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环境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人格培养。这说明生涯教育是一个超越了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和生涯辅导,而成为涵盖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整合概念,是指向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
在全面梳理生涯教育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元培学院在实践工作中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要以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指向,实现学生个体能力发展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有效匹配,增强学校育人工作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彰显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此,元培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有效提高认知+全面素质拓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有效提高认知”的工作模式初探
1.提高对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优劣并不意味着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然取得成功;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仅有15%取决于本人的职业技能。基于此,元培学院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涵盖了自我认知、环境评估、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诸多方面,综合了职业发展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多与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的教学课程,采用了专家讲授、分组讨论、小组教学、体验式活动等诸多教学手段,突出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感知和自我启发,着力加强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尽早尽快地了解自己、剖析自我,帮助其明确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目标,缩短大学适应期,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和主动性,构建适合自身职业生涯目标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将来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对自我特征的全方位认识——使用专业测评量表和有效反馈指导
伴随着集体性的课堂教学工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同时;元培学院集中开展了团体指导、集体咨询和个体辅导工作。以2007级、2008级本科生为例,元培学院一方面借助于专业化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量表,在这两届学生入学之初开展了广泛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评,帮助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的最初阶段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缺点,也普遍掌握了新生的基本特征、职业兴趣和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元培学院在测量结果的反馈过程中,针对新生群体中的普遍性问题开展团体指导,针对个性化问题开展个体辅导,有效指导新生在大学期间针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针对性培养,迅速化解了新生急切的发展愿望与短缺的专业指导之间的矛盾。
3.提高对社会需求的全方位认知——开展导师定向指导和学术实践活动
2001年,元培学院从全校聘请了林毅夫教授、丘维声教授等28位在不同专业领域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知名教授作为导师;2005年,元培学院的导师队伍增至34人,2008年更是增至44人的庞大规模。院聘导师一方面开设了专业辅导讲座和素质教育讲座,在普及教育层面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了解学术前沿发展、明确社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则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以固定时间约谈的形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向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优势和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成长困惑。
在导师定向指导的基础上,元培学院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创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素质拓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元培学院的学生在申请科研基金项目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学院还连续两年捧得了代表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创最高水平的“王选杯”;每年寒暑假,学院都会组织几十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增长阅历、丰富经历,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素质拓展”的工作模式初探
1.以素质拓展为中心,着力构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广阔平台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实现自身素质能力与职业所需特质的良好匹配。依据《北京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试点方案》,元培学院对现有的学生素质拓展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编制了《元培学院学生课外素质拓展计划》,对素质拓展工作进行规范化的试点运作;建立了专业化的量化测评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收获;与兄弟院系和相关机构建立了积极的交流合作机制,相互开放品牌活动,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接受第二课堂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开展素质拓展试点工作、构建学生能力发展平台的过程中,元培学院还率先筹建了“学生素质拓展指导中心”,联络、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素质拓展工作进行指导,提升工作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元培学院对学校层面提供的素质拓展资源——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学术科创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分类指导的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培养模式。对于绝大部分发展较为均衡的学生,学院提供有的放矢的集体指导;对于少部分品学兼优、目标明确且能积极搜集和整合资源的同学,学院积极向校级相关部门推荐;对于极少部分具有各类困难的学生,学院则采取了因人而异、密切关注、积极应对的培养策略。
2.以第一、第二课堂协调共进为载体,大力推进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化进程
2008年,元培学院成功获取了“北京大学基层学生工作创新基地——多学科背景下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创新基地”的建设资格。依托基地建设工作的良好发展契机,根据元培学院独特的办学模式,元培学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将着力推进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化的工作进程,将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相关素质拓展活动纳入“第一课堂”的学分评价环节。通过积极的开发引导,深化学生对于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的认识和参与兴趣,将以往仅有少数学生骨干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全面扩展到全体学生层面,从整体上提高了元培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拓展学分的评价环节,元培学院遵循因人因事而异、尊重个体发展的原则,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点滴进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第一课堂”以外的综合能力培养,真正做到“以学业为根本、以能力为导向”,在追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共进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3.以“元培健心房”为基点,全面带动素质拓展工作的科学发展
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元培学院深刻认识到培育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为此,元培学院将设立“健心房”作为进一步推动素质拓展工作的创新举措,依托元培学院的多科学背景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在“健心房”开展基本心理约谈、一般情绪解压、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指导、网络成瘾干预、团队共建项目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不仅接受学生的主动求助,还根据所掌握的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健心”活动;不仅致力于将“健心房”建成元培学院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还致力于发挥“健心房”的“以点带面”效应,进一步带动元培学院素质拓展工作的科学发展。
4.以跟踪培养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库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势必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尽早关注和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此,元培学院有效调动学生工作、教务工作、就业工作等多方资源,以“一对一”的面谈形式密切关注各年级同学的职业兴趣迁移,变静态考察为动态分析,建立健全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库,在顺应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为学生适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与指导。
元培学院所建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库,在收录了针对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测评量表结果之外,还囊括了个人基本履历、个人经济情况调查表、入学基本心理测评、个人年度成绩单、个人年度参加活动登记表、个人年度鉴定等诸多档案。通过资料积累,首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整体素质方面取得的点滴进步;其次便于院系学生工作人员为客观评价学生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再次便于班主任、年级主任掌握学生情况,以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发展建议,从而实现了对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动态观察和跟踪培养。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而言,就是要通过“惠及最后一个学生”来实现“惠及每一个学生”。基于过去几年的工作实践,元培学院认识到,要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要将工作着力点从单纯适应学生发展需求转变为引导学生自我创造、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发展需求;其次要进一步调整学生评价体系,将评价标准从“学到知识能力”转变为“评估学习绩效”,即突破单维度灌输知识的窠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学习所获、实践所得的同时,认识到自身能力结构中的优势与短板,从而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第三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要逐步建立适应院系特征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由学生工作干部、课外导师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成长成才指导模式,建立健全由各种学生团队构成的多层次、综合性成长成才平台,形成院系主导、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立体化工作模式,最终实现提升每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每一名学生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池忠军:生涯辅导的理论渊源与方法辨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4]金晓明: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理论发展趋势及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5]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试点方案》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