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谈大学到职场过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角色过渡指导

作者:北京大学外语学院2007级本科生 黄 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2008硕士研究生 亢 杰 发布日期:2010-05-18

摘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由“学校人”过渡为“职业人”角色过渡的关注,同时提出了一个有助于应届毕业生更好地了解职场经验的指导模式。该模式大体勾勒出了毕业生角色过渡的三个阶段,即预先期望、自我调整和取得成就,提出了就业指导者应当预先向学生提出在角色过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与此相应,此文还认为大学就业指导者可以在简化角色过渡的工作中能够更加“有所为”。

关键词:就业指导  角色过渡  组织社会化

 

就传统意义而言,角色过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而又艰难的转变过程,其困难性在近年大学生的高跳槽率中便可见一斑。研究显示,就业两年之后,只有不到50%的大学生仍留在原单位(即第一个工作单位),且其在原单位的工作时间平均仅为11个月。尽管有很多原因让大学生辞去工作,但调查显示,高跳槽率和学生就业后的自我调整有着直接的联系。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仍基本停留在专业选择、简历指导、面试培训以及寻职帮助方面。但角色过渡所牵涉到的问题却远非“安全就业”那么简单。由此,本文旨在阐述毕业生在过渡过程中将会遭遇的困难,同时提供一个适宜大学生接受能力的、有助于简化其角色过渡过程的就业指导理论构架。

 

一、工作中的挑战

 

当前,大学生角色过渡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更好地了解这些具体的困难和挑战,无论对毕业生还是就业指导者,都能更加从容应对这一过渡过程。一个致力于考查新毕业大学生就业经历的现象学研究为我们清晰揭示了以下三个主题:两种不同环境之间的人文变迁、对雇佣者所要求技能的缺乏以及对工作不准确的预先期望。

1、群体文化的变迁

一旦进入职场,学生会立刻感受到群体文化的显著变化。一项对大学生初涉职场的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显示,学校和职场对大学生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环境。这两者在宗旨、日常活动、规章制度以及等级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的显著区别。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75%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就业前对职场文化基本上没有太多了解。类似的对本科学历、毕业一年的大学生职场经历的调查显示他们对职场群体文化了解甚少。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对职场文化了解的极度欠缺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化”过程。

跨学科调查显示,职场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区别。例如,新就业大学生发现与同事交流和与同学交流的特点完全不同。学校和职场这两个环境在组织方式和反馈的提供[1]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是一种典型的构架明确的环境,有着一套具体详实的课程规划和表现评估的系统,学生通过有规律地完成作业和测试[LU1] 来作为评估他们表现的依据;而工作却往往具有突发性并且缺乏具体的指导。这种缺乏构建性和指导性的制度,通常会让职场新人感到无所适从。

尽管作为被雇佣者,毕业生会收到更少的对于工作完成效果的要求,但是他们的自主性也同样受到禁锢。学生在学校习惯于独立完成任务,独立接受评估,工作者却通常被置于一个团体中去工作和接受考核,与此相应,他们的目标也发生了转变。大学生通常只会关注个人的发展与深造,然而职场内更多的是要求在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就。

2、缺乏经验与技能

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通常缺乏将工作做到让人满意所应该具备的经验和技能。长时间对学校和职场各自的技能拓展的调查发现,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雇佣者所要求的并不匹配。这一结论是基于毕业生和雇佣者的两份报告总结出来的。

根据雇佣者的报告,交流技能在一个稳定持续的雇佣关系中排在第一位。然而,他们也经常反映大学毕业生非常缺乏有效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技能,这在简历撰写和面试陈述中暴露无余,而大学生在这时却只关注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关联性。例如,Stevens发现在74个被采访者雇主中,不到10%的人对他们所雇用大学生的沟通技能表示满意。

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缺失并不止于沟通技能。在一个NabiBagley组织的调查中,毕业生被要求对25可转移技[LU2] [2]重要性及自己的掌握程度作出评估,这些技能中,除了沟通能力,还有时间管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他们发现学生评估得出的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学生对技能的实际掌握程度。

总之,对应届毕业生来说,由于在大学教室所培养的技能在职场中并不适用,紧随他们毕业而来的将是十分艰难的就业形势。同时,对缺失基本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讲,培养那些对成功就业起主导作用的技能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因素的综合,在毕业生与职场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让他们开始怀疑学历的价值。再者,两个环境中群体文化与技能要求的巨大差异让就业大学生突然失去了奋斗方向。

3、膨胀的预期

伴随巨大的文化变迁与技能缺失,大学生就业者通常对自己作为一名员工的角色抱有膨胀的预期。因此,在面对自己技能缺失的尴尬局面的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面对自己情感上的失落。而研究表明,那些被迫调整自己观念来适应职场现实的人在转变过程中通常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

组织研究中经常引用的一个由GardnerLambert指导的研究证明了新来者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的一些不相符。在一项对学生临近毕业时的工作预期和工作两年后的工作经历的对比评价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毕业生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差别。例如,应届毕业生期望能够负责对能力有多层次要求的多样性事务,他们也期望能够得到上级定期的指导和反馈。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枯燥单一而且缺乏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综上,由群体文化变迁、工作技能缺失及期望膨胀所引发的问题,给毕业生在角色过渡的过程中提出了巨大挑战。Holton在以下的文字中对这些相互关联问题进行了明确的总结:

矛盾在于,虽然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对于他们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学校获得成功的过程却迥异于职场的成功。一些让他们在学业中获得成功的技巧在他们的事业中却无用武之地。更坏的是,教育模式让学生将他们对老师的期望转嫁到雇主身上,其结果是对工作无尽的失望和代价昂贵的工作失误。

因此,就业指导者和大学毕业生通力合作,来解决角色过渡中固有的挑战与困难尤为重要。就业指导者可以从对大学生过渡期经验的深刻理解中有所收获,从而开创一些能有效帮助学生备战角色过渡的方法。相应地,笔者将从理论视角进行回顾,提出一个能有效加深就业指导者对过渡过程的理解并作出有效介入的模式。

 

二、过渡理论

 

当前,一些组织社会化的理论观点已经发展为对新就业者转变过程及其相关结果的深度研究。职场新人对工作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可以被看作组织社会化的具体形式。笔者试图利用组织社会化理论将过渡过程有机地分成几个阶段,从而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系统的方法,以便实时有效地检测大学生的角色过渡过程。

接下来,笔者通过构建一个组织社会化的三阶段模式,以期就业指导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应届毕业生的独特经历。这个构架集中关注了近年来一些比较流行的社会化模式的共性,同时吸收了一些职业拓展过渡理论所建立起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尽管该模式认为过渡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但仍可以比较灵活地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连续的过程看待,就像对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就业历程的再次回顾考查。

1、 预先期望

社会化理论的第一环节在本质上是探索性的,它发生在大学生还没有进入职场之前。在此期间,大学生作为准就业者,可以互相合作,针对就业信息做出评估,构想出一个对职场和自己作为就业者所扮演角色的期望,然后据此得出自己对工作的具体要求。这些步骤对于过渡结果十分重要,因为职业选择和职场调整通常基于对所掌握的就业信息的评估和对自己不断发展的认识之上。

2、 自我调整

第二个阶段是在进入职场时开始的。在过渡过程进行到这一点时,大学生作为新的就业者,就开始努力来让自己成长为有成果、有价值的雇员。而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了解职场的群体文化是必须的。另外,职场新人开始学习对自己职务很重要的技能,比如与用人单位建立互动关系、明确自我定位以及评估自我表现。最后,就业者对单位的评价将会成为影响自我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者对单位的期望受到检验,他们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就衍生开来。

3、 取得成就

组织社会化的第三阶段,要求大学生就业者已经对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做出评估。到此时,就业者开始为维护与同事的关系而努力。这可能要求他们接受新的价值体系,重新树立自我形象以及采取一些新的举措。这一阶段的结束标志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

 

大学生成功的角色过渡过程具有如下特征:就业者的满意度高、职场与就业者的双向接受、新就业者建立起对组织的责任感和产生内在的工作动力等。

 

三、就业指导者在此中的“有所为”

 

对角色过渡及进入职场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形成更加深刻的见解。重要的是,笔者旨在为大学就业指导者和大学系统提出建议。这也能够与高校就业指导者超越个人界限,扮演大学生就业策略的传播者、咨询师和变化趋势的观察者的角色预期相契合。

就业指导者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预期阶段提供给学生准确的就业信息、确保学生掌握成功实现自我调整的技巧,在学生从开始行动到取得成就这一过程中给予支持。

1、指导预期需求: 进入职场的相关知识和期望

在上面提出的组织社会化的阶段模式中,笔者谈到大学生在预期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对单位和自己作为职员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这些期望受到了调整阶段和可能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不符的考验。所以降低学生这些潜在的不符,有利于过渡过程的顺利进行。对职业做出准确预期的毕业生在角色过渡中的表现会更好。这些学生也往往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就业中的意外发生率也远远低于那些预期不准确的学生。

基于实践研究和理论,大学就业指导者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来帮助他们树立对职场的准确预期。这一工作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在预期阶段搜集大量的关于职业和组织的信息完成。他们也同样可以通过拓展和当地组织更为紧密的联系来让学生掌握更为准确的信息。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对校友群的信息采访,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类似的与专业人员的谈话,可以向学生对具体行业的预期发出质疑,并同时提供给他们关于职业和职场的更为准确的信息。

2、调整准备:工作经验和技巧

由于学校和职场在目标宗旨、日常规范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对大学生工作很重要的技巧却不能在学校得到培养,这让很多学生对他们身处环境的转变措手不及。Neill et al.研究认为[LU3] ,雇佣者和学生都意识到参加大学中的业余工作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在受调查的毕业生中,超过70%的人表示大学时期参加业余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会对招聘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参与调查的雇佣者也普遍认为,学生在业余工作中能够获取教益,不管工作是有偿的还是自愿的,这些工作让他们对工作的环境、规章以及动机更为熟悉。一些雇佣者也毫不隐晦地表示缺乏工作经验无疑是一个劣势。

从专家的研究结果和学生毕业报告来看,与受雇工作能力相关的技能,即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是在业余工作中而不是学科课程里获得的,所以就业指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认清职场现状和职业能力要求,并尝试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带到课程中去。Schlossberg et al.[LU4] 建议,对于大学生将来的过渡,第一份工作中对工作角色的“排练”能够明显简化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过程。通过“排练”为职场进入作准备可以依靠就业指导师的建议、甚至是要求来实现,通过类似的工作跟踪或是实习,学生可以在获取职场经验的同时建立起与单位的互动。学校的就业指导者也可以营造一个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积极的学习氛围。

通过将课堂教育和工作经验指导相结合,学生可以学会将理论运用到现实案例中,并且接受现实的检验,从而在积累职场信息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能力、爱好并增加知识积累。依托这种方式,大学就业指导者可以确保毕业生已经掌握了对于职场十分重要的技能。这一准备也将大大减少学生在社会化的调整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因为他们对职场中取得优异成绩所要求的技能十分熟悉而且能够更加主动的去适应职场文化。

3、向成就进发:调整就业预期的谋略

正如上面的阶段模式中指出的那样,大学生的角色过渡包括了一个从熟悉到陌生环境的变迁。接近毕业,学生们通常会体验到更多的失落、沮丧、紧张和焦虑,因为他们不得不脱离自己现在的角色而去面对一个更为独立的自我、一个充满未知责任的世界、一个全新的社会身份。这些感觉经常让学生感到麻痹而且对自己新的人生阶段充满了未知。因此,诸如毕业实习课程、工厂实习、小组协作等的方式,让学生既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角色过渡过程,又能掌握各种克服困难的方法,将会成为设计有效介入方式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研讨会和毕业专案通常会作为在校毕业生的最高体验和总结性评价方式。这样的课程可以作为一个让学生整合在大学课程与生活经历中学到的知识从而为角色过渡做准备的一个有效方式。这些课程也可以作为向学生讲述如何将所学知识和已经拓展的可转移能力[LU5] 运用到工作中的合适场合。另外,就业指导者可以邀请嘉宾,例如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当地的商业代表,这也是向职场新人展示和讨论成功人士曾经的角色过渡经历的有效方式。

研讨会议和小组协作可以作为大学生探索过渡的过程以及提供支持的非正式方式。这些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经历和他们所面临困难的讨论形式,可以减少他们从学生到工作者过渡过程中的不明确性。大学就业指导者可以拓展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联系,来向大学生讲述对于毕业及以后生活的看法、大学与职场的一些主要区别、职业特性、适应职场文化的方法或者在新环境中拓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的技巧。小组协作或团体咨询同样可以作为介绍大学生角色过渡的形式。在学校里,职场新人可以确保自己并非独自奋斗,他们可以共同分享各自面对过渡经历的感受。学生之间的协作组织也同样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开发个体计划以克服过渡经历的场所。总的来说,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就业咨询者帮组学生克服与角色过渡有关的一系列变化。

 

四、对就业工作指导实施“有所为”的结论

 

上面的回顾证明,大学生由“大学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过渡是一个充满巨大变化的艰难历程。研究指出这个过渡在大学生进入职场前就已经开始,而且这一阶段对其角色过渡的最终结果十分重要。既然已经知道进入职场前的经验关乎大学生角色过渡结果的成败,高校的就业指导者就应当在帮助学生迎战这一过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到的模式,可以作为帮助就业指导者全面认识学生过渡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的有效工具,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些适用于大学生并且有助于他们简化角色过渡历程的有效方法



[1] 即由老师(大学)或上级(职场)对他们做出的评价和指导。

[2] 可迁移技能是指在大学中培养并且能够应用于职场的技能。


 [LU1]考试

 [LU2]改成:可迁移技能

 [LU3]Neill等研究者认为

 [LU4]

 [LU5]可迁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