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讨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教育办公室主任 方爱珍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处长、学工部部长 王维民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副部长 李 红 发布日期:2010-05-18

摘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在学生生涯的各个阶段。本文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例,多角度探讨了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具体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古今中外,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正处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黄金时期,因此医学院校非常重视此方面的工作。北京大学医学部有着近百年的医学教育历史,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不断的探索,基本构建了较完善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一、把住入学第一关,上好入学第一课

 

选择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往往是对医学专业有一定的学习热情,对医学生活有一定的向往。北京大学医学部对医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考填志愿时尊重的是自己的意愿:20022003级八年制临床、口腔、基础医学学生中,75.8%的学生是由自己选择医学专业的;20062007级八年制学生中,55%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医学,34%是与亲友协商后再决定学习医学专业的。他们选择医学专业往往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他们在童年的生活中有被疾病困扰的经历;二是在生活中出现过亲友或身边亲近的人疾病缠身或者因病去世等事件;三是被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的高尚医疗行为感动过。这些曾经的经历促使他们很早就立志学医,以铲除人类疾痛,挽救更多的生命。

高中生选择学医更多的是源于对卫生事业感性的向往和憧憬,他们此时往往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领域还并没有理性的认识,医学院校正应该把握机会,在新生入学伊始,创造出浓郁的医学氛围,在无形中给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每年新生入学期间都会打出别具特色的条幅:“北医——等待你的加入”、“选择了从医就选择了奉献”、“医药卫生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守护生命健康我们任重而道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等等。这些充满感染力的横幅使医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对医学之神圣和凝重有了深刻的触动。在新生开学典礼仪式正式开始前,专门为医学生制作的纪录片,不仅介绍了北医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表达了校领导以及教师代表的衷心祝愿,而且重温了医学部医务人员在SARS战场、在抗震救灾现场的画面,这些都大大激发了新生们的深深自豪感。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高屋建瓴而又形象生动的报告给了新生对于即将开始的医学生活美好的愿景,而“北医人”的报告以及医学生誓词的宣誓环节让新生初步体会到了北医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这些都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关巧妙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大学第一课往往会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这重要一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大有学问。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大学第一课通常由主管校长讲授,主讲者从北医的历史发展着眼,从医学本身以及医学教育等方面向医学生展示了整个医学专业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凸显出学校和医学生在医学领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充满激情的第一课,让新生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要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在生与死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既然选择了学医,就要对生命负责。竭尽所能解除病痛,挽救生命。从踏进北医的第一步开始,我就肩负着与常人不一般的责任,无论我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我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北医,是一个幻想结束的地方;北医,更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面对光荣与责任,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面对面直观感性的交流,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做一名集“智者、仁者、勇者”于一身的医者的崇高;做一名面对社会自信从容、面对人生诚恳淡然的人,做一名当之无愧的北医人的骄傲。

 

二、全程塑造,不断修身养性

 

由于当前中国医学教育的一些内部特点和规律,我们知道医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比较重,学校平时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但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当代社会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伴随着人们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及寿命的不断延长,医患关系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现象,这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家从社会、心理、经济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一现象同时也引起了医学教育界的反思: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医学生的培养?

当前的客观事实已经向每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不仅要重视医学基础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该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专业基础扎实、尊重病患、关爱他人、重视伦理道德的全面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说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中,并且应该融入到校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下面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来谈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些可行之举。

1、人文知识结构的完善

医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非常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应该放弃知识面的拓展以及人文修养的加强。目前有部分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合并,这对于过于专业化的医学院校来说,刚好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教育知识结构完善的特点,安排医学生到大学本部进行为期12年的大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医学生充分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开拓学术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要过早陷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思维模式。如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02年起就安排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八年制医学生到北京大学本部进行为期2年的大学基础知识学习;2008年起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英语共7个专业的一年级新生也全部要求到北京大学本部进行为期1年的大学基础知识学习。

2、临床(实验室)的早期接触

医学生在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会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让他们对今后即将进入的学科以及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生肯定了学校的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早期接触临床(实验室)让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直观的体验中增强了专业认同感。

3、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的讲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中职业道德章节中,教师会结合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讲授,该门课程深受医学生的欢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分别学习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及医院规章制度等,从理论上加强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4、知识的自我反省与领悟

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从认识到践行是个质的飞跃,光有理论课程的灌输还不够,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将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近年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学生中举行了名师名医访谈、“医学生人文素质”征文、“医学生眼中的名师名医”征文、名师面对面等多项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对“应该成为怎样的医务者”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医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反思,不断地促进他们将优秀的医者品德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并在医疗工作中表现出来。

5、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非凡的意义。医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大众、服务大众的科学,医学生走向全国各地,深入农村社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和广大群众卫生保健情况,对他们深入理解医学非常重要。深入农村、社区,也有利于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北京大学医学部派医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卫生实践的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节假日,社区义诊、健康知识宣教、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敬老院义务劳动等活动已经成为北医学生的传统项目;暑期里,大部分医学生都会参加如医药企业参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高血压疾病状况调查、婴幼儿喂养情况调查、居民用药现状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或者是由学院组团,或者是个人组队,有些甚至是单独行动,可以说医学生们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地深入到了全国各个省区的基层。

6、榜样效应的挖掘

榜样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可触性的特点,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进入临床见习、实习(或实验室)后,教师的言传身教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关键。在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对19952002届医学七年制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毕业生共列举了112名“北医对你影响最深的老师”及其教书育人的典型事例,这些教师在学生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学识渊博、良好的医德、言传身教、工作精益求精、忘我、关心体贴学生、正直严谨。他们中既有著名的专家、教授,学校的领导,也有带教的中青年教师和临床医生、学生班主任。这些教师的高贵品质如润物般无声地激励学生积极地面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在2007年对19942006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共列出了545名他们印象深刻的教师,他们提到如下的一些评价:“王夔院士,学术严谨,勤于奉献,教书育人,身先表率。虽然年纪很大,地位很高,但是还在亲自为本科生上课,让我记忆颇深”;“郭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学术风气,谦虚的高尚品德,母子般的师生情谊令我终生难忘”;“北大医院消化科的张树基教授,精湛的医术、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也时时鞭策着我”;“吕厚山教授在讲授《创伤》课时体现出的外科的魅力,让我对外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北大医院的李海潮老师,他的出色的思辨力和热情的工作态度使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中,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专业领域的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语重心长,寄语毕业生

 

每年的七月,都有一批毕业生从校园毕业,毕业典礼既是毕业生完成学业,即将离开母校的标志,也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既是大学生涯的结束,也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刚刚转变社会角色的学生们来说,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结束。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们收到的是母校衷心的祝福,但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在每位北医人的最后一课上,我们依然强调的是良好职业素养对于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他们从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那天开始,便有了两个身份——“北大人”和“北医人”;便有了胸怀天下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为人,为民,然后为医者”,这是我们对每位毕业生的寄语。

通过多年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可以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历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所在单位普遍反映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水平较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能力较强。尤其在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或业务能力方面比较突出。临床医学毕业生不仅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而且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社会对学生的历练是对学校教育成败的最好检验,这些对医学毕业生的良好评价进一步验证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

当然,当前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上大学生价值的多元化,医学生学习、工作、就业、经济等压力重大,这些都对学校职业道德培养和良好职业素质养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医学教育学者及广大教师不得不面对现实: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沈永健:《浅谈加强医学生的出职业道德教育》,《西北医学教育》,第11卷第2期。

[2]方爱珍等:《医学生成长因素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高等教育管理专刊。

[3]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思想工作部:《八年制医学生医预阶段成长情况调查报告》,2006年度北京大学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资料。

[4]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思想工作部:《医学七年制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2003年。

[5]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思想工作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毕业生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

[6]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学生思想工作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20062007级)燕园学习阶段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