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关于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E-mail文本分析与思考

作者: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李胜 发布日期:2010-05-18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尝试从课后E-mail交流文本入手,对北京大学20052007级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强化学生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从学生处收集信息并进行跟踪处理、完善学校各级训练平台和学校各级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大学新生  人际交往  E-mail文本

 

戴尔·卡耐基,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在他的《成功之路》一书中曾这样表述,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对个人事业的成败影响重大;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人际交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个人事业走向成功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面临较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少,学生本人往往也无暇顾及。为此,大学教育作为一个学生最终正式走向社会之前的“前哨站”,也被人们赋予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中训练营”的角色,成为锻炼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和训练平台。

多年以来,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一直不断,有的从书面问卷调查入手,有的侧重理论分析,也有的从自身工作实践展开,虽然研究方式不同,关注角度也有所差异,但都体现出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注和重视。20064-20086月,根据北京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笔者有幸与2005级、2006级、2007级的北大新生在课堂上面对面近距离接触,并就大学生人际交往等话题与他们互动交流。课后,总计484名学生通过E-mail方式[1]就他们个人关于人际交往的经验、感受和看法,以及他们自身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与笔者进行了交流和沟通。本文即尝试在总结这些交流文本的基础上,对网络背景下当代北大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学生工作体验就进一步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思考。

 

一、     484E-mail交流文本的统计结果

 

1、总体基本情况

两年多时间里,笔者与484名北大新生进行了网上交流,并获得了大量的E-mail交流文本(以下简称“文本”)材料。484名学生中,文科生241名,理科生243名;男生294名,女生190名。经过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发现全部484名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均有所了解,有5名学生(占全体学生的1.03%)认为人际交往不重要、不需要特别关注(以下简称“不重要学生”),有65名学生(占全体学生的13.4%)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困难或者遇到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以下简称“困难学生”)。

2、对65名困难学生的初步统计结果

65名困难学生按学科类别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文理科学生中困难学生比例分别为14.1%12.8%,文科困难学生比例稍高一些;对65名困难学生按性别分类进行分析,发现男女生中困难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2.2%15.3%,女生困难学生比例高出男生3个百分点。笔者对困难男生和困难女生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文理科男生中分别有13.6%11.4%为困难学生,文科比理科高出2个百分点,而文理科女生中困难学生的比例则为14.5%16.9%,文科比理科低2个百分点。

3、对65名困难学生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导致65名困难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交流沟通问题导致35人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所占比例最大,为53.8%;其次,个人性格问题导致14人出现困难,为第二大因素,占21.5%;个人气度、个人心理问题导致出现困难的情况均为5人,占7.7%;其他因素导致出现困难的情况为6人,占9.2%。其中,交流沟通问题方面,有22人涉及宿舍关系难以协调(6人)、交流难以深入(5人)、怯场而难以开口(4人)、难以与陌生人交流(3人)、难以与异性交往(2人)、难以维系友谊(2人)这六大因素,较为突出,占62.8%;个人性格问题方面,性格内向问题(9人)影响明显,占64.3%;个人心理问题方面,由于心理自卑(4人)而引起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占据了80%;个人气度问题方面,5位学生均表示由于自己气度比较小,容易与人斤斤计较而导致出现交往困难;其他问题方面,大学相对于中学环境变化比较大而一时难以适应(3人)、难以协调用于完成学业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时间安排(2人)等问题成为导致学生出现困难的主要因素。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

学校大部分新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是认可或者基本认可的,只有1.03%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不重要(5人)。比较有意思的是,有1名学生既认为人际交往不重要,同时又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不满意,认为人际交往遇到困难,认识人太少,处于孤独、苦闷的境地(而另外4人,则认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随心所欲,不在意人际交往的问题)。

对于自认为的困难学生,2005级、2006级、2007级困难学生的比例依次降低,且都在20%以内,3个年级整体比例只有13.4%。相对于卢远的18%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困难”[2]和孙英梅等人的27.12%学生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6.57%学生存在“较大困扰”[3]而言,北大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还算不错,且呈现出后续新生一年好于一年的良好态势。

2、 65名困难学生进行学科类别及性别分布情况的分析

北大新生中文理科困难学生的比例比较接近,仅相差1.3%,差别不明显。困难学生在性别方面的差别比较明显,困难女生所占的比例高出男生3.1%,这说明女生相对而言较男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与王国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4]

对困难男女生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困难男生中文科生的比例比理科生高出2.2%,而困难女生中文科生的比例却比理科生低2.4%。对于这种男女生对文科和理科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现象,我们初步认为,文科男生面对灵活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如果不能具备较好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相对于理科男生更容易放纵自我而迷失自己,从而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处于相对不利;而理科女生则由于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学习生活节奏相对紧张,相对于文科女生而言,更多地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从而对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3、 65名困难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困难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学生个人气度、性格、心理等自身原因(24人,占36.9%)和交流沟通环节的问题(35人,占53.8%)是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所在(59人,占90.8%)。进一步探究具体的困难原因所在,我们发现气度小、性格内向、心理自卑、宿舍关系难以协调、怯场而难以开口、难以与陌生人交流、难以与异性交往、难以维系友谊、难以适应环境、难以协调时间等10大具体原因覆盖了65名困难学生中的45名,占比69.2%,需要引起我们在日常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高度重视。可喜的是,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均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所反思,并尝试努力调整或者加以改善。其中,我们对存在自卑心理的4名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均来自农村欠发达地区或非重点的普通高中学校,这一现象也许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在“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5]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下,宿舍关系问题成为交流沟通问题中第一大影响因素的现实,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三、     对于进一步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思考

 

总体而言,北大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良好。除了继续强调和促进学生自身“敞开心扉、摆脱孤独,自强自信、消除自卑,拓宽交友范围、增长社会阅历,掌握交往技巧、塑造健康人格”[6]方面的努力之外,对于如何提升学校13.4%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改善全体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我们相信从教育管理工作的诸多环节与角度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尝试:

1、 进一步加强对于大学新生的信息收集和日常跟踪处理

北大多年来一直重视新生入校之前的学生材料审查,注重对新生基本信息的掌握。为了全面了解新生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更加仔细阅读新生材料,分类整理包括学生姓名、性别、来源省市地区和中学、家庭情况、身体情况、曾经担任社会工作情况等等信息,并在学生新入学之初通过心理普测、书面调查和师生面谈等方式进一步对学生性格、心理状态、当前是否面临任何困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梳理。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尤其是大学第一学期里,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出现或者反馈的异常信息高度关注,尽快掌握详实信息、有效跟踪并及时介入处理。

2、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切实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人格修养

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虽然专业知识有所积累、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理年龄已逐渐长大,但不少新生的心理还依然幼稚脆弱,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也存在明显缺失。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36.9%的学生正是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为此,大学阶段除了担负着教育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的重任外,还承担着为中学阶段“补课”并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使命,这就需要学校的各级教育管理者在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各种论坛讲座、各种野外实习实践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将素质教育活动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中,并引导学生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向前人学习,在学习中取长补短、逐步提高、逐步完善。

3、 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增加对人际交往的了解和认识

虽然前文中曾提到,本文统计的484名学生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但总体而言还是支离破碎的,不少学生还仅仅流于诚以待人的朴素状态(真诚自然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仅仅以此来认识人际交往显然远远不够)。为此,我们需要在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知识、人际交往心理等相关选修课程、知识讲座的同时,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向书本学习、向前人学习、向经验学习,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正确了解和认识。

4、 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级训练平台,为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供锻炼机会

北京大学丰富的课内外文化活动为学生锻炼和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各院系所单位、各社团群体组织都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与此同时,怎样让那些在人际交往方面相对处于弱势、甚至正面临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在学校的各级平台中去参与、去锻炼、去提高,还有待于全校师生的继续努力探索。正如北京大学团委书记韩流同志所述,北大现有的许多平台确实为优秀的学生展示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无限空间,让他们得以成长完善、从而更加突出,但对于那些能力相对偏弱、没有什么特长的普通学生,特别是能力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学校能够吸引他们参加或者他们自己主动参加学校现有各级平台锻炼和提升能力的情况则相对较少[7]为了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特别是暂时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的各级训练平台,在兼顾现有的追求高质量、体现高水平的竞技活动的同时,将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大众化、平民化,让学生,特别是这部分困难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有能力参与,真正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学校还需要探讨进一步利用和完善网络平台,以便帮助学生 “培养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拓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利用“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8]

5、 进一步完善学校全员育人管理机制,为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保驾护航

由于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接触并产生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个人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我们认为,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学校宏观层面的管理,比如学校、院系管理层面,更多的是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上进、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而微观层面的管理,诸如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等每一位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职员工,则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教育管理职能。为此,需要每一位教职员工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仅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需要对接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问题予以关注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当然,在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的基础上,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贴心人”的班主任/辅导员,对于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班主任/辅导员要真正成为掌握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种信息的权威人士。班主任/辅导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注意收集并整理学生的各类信息,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并适时更新。其次,班主任/辅导员要成为学生锻炼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战地指挥官”和“亲密战友”,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直接加以指导,尤其在新生阶段,并鼓励学生利用一切与人交流的机会,锻炼和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班主任/辅导员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特别是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共同努力去参与一些活动或者完成若干任务,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理解和支持,在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时候予以鼓励和表扬。另外,班主任/辅导员还要努力成为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班主任/辅导员相对于学生本人而言,对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周围的局势更加容易做出客观判断。在必要时,班主任/辅导员要主动帮助学生协调关系或者帮助提供参考意见,包括宿舍室友关系、课堂师生关系、学生社团同事关系、科研与课外实践活动伙伴关系等等,帮助学生建立和维系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周瑜弘:《浅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管理观察》,2008年第8期。

[2]王玉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3]孙英梅等:《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成因及对策探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吕培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矛盾心理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王国华、全桂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初探》,《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6]桑红灵:《如何培养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思考》,《中医教育》,2007年第3期。

[7]武文军等:《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研究综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桂世权:《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与调适》,《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7期。

[9]卢远:《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0]马新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5期。



[1] 本文中统计数据的来源采用了比较宽松、开放、平等的方式,即E-mail交流方式。该方式收集的信息虽然比较粗放,精细度不及格式化的调查问卷高,但相对而言可信度更有保障,学生自述的人际交往困难原因也更接近学生实际情况,有助于发现导致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具体原因所在。为此,本文希望借此新的信息收集途径,对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分析,为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的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2] 卢远:《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 孙英梅等:《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成因及对策探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 王国华、全桂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初探》,《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5] 马新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5期。

[6] 武文军等:《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研究综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 根据韩流同志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8年度学生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记录整理。

[8] 王玉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