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体育文化与青年学生的和谐成长

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董晓华 发布日期:2010-05-18

摘要奥运已经圆满结束,奥运带来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整理、借鉴。奥运会期间不断深入人心的体育文化及其对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逐渐被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所认识和了解。本文以体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积极意义为切入点,结合美国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意义作了一定程度的解读。

关键词:奥运  体育文化  青年成长

 

一、     体育文化的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体育的理解,浓缩了体育运动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类精神。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所说:“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在最广泛、最完全的意义上来讲,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人。”体育文化的内涵大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代表着人类追求自我超越、挑战极限的共同梦想,代表人类对于自身的信心和对于“更快、更高、更强”的期望。奥林匹克主义宣扬人的 “均衡发展”、“完整的人”与教育追求的青年学生的和谐发展目标一致。体育运动是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运动,他们可以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在群体中学习社会化、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了解并适应体育竞技规则来学习社会规则。

    2、推动社会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体育运动使得不同文化、信仰、传统的人可以走到一起,实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期间大量外国运动员来华参赛,以此为契机能够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中国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感受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友好情怀。同时,规模庞大的奥运会对城市建筑、规划、通讯、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机会。奥运会期间全球媒体全方位的广泛报道,以及以奥运为主题的大量艺术作品创造了新的社会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  体育文化对青年学生和谐成长的益处

 

    1、学习体育精神  竞技运动是人类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局限的展现,竞技运动可以成为青年学生重要的人生课堂,他们如果在运动中敢于超越自我、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就可能磨练出同样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挫折。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业“优秀”的孩子,在众星捧月的环境里长大,上大学后碰到考试不及格就可能全面崩溃、引发精神疾病,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长期以来把自信建立在一张成绩单上,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一概不管。这些孩子生活经历过于简单,缺少机会磨炼意志。在物质极大丰富、选择机会多样化的时代,体育运动为个人优秀的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磨练创造了机会。过去不理解为什么外国人喜欢运动,喜欢探险,现在逐渐明白,运动和探险可以使得一个民族保持进取心和与天地斗争的精神。

    2、学习体育竞争的规则  体育运动要求所有人遵守规则进行竞争,有学者乔治·维加雷洛指出 “它弘扬了一种正在被我们遗忘的理想——机遇平等、崇尚公平和进步。一切都证明体育构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均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优秀’才是至高无上的逻辑。”在纯粹的竞争环境中,人人平等,这种训练对于构建一个有序的、守法的社会非常重要。高校里有不少从小在父母和老师庇护下长大的孩子,父母诸事越俎代庖、动辄强调特殊,根本不照规则办事,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与“优秀”相距甚远。他们的独立性没有培养起来,不熟悉、不了解社会规则,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在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青年一代需要学会利用规则,才可能尽快适应世界法则,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远离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不少青年学生沉溺于网络和游戏,耽误学业、身心俱损。滑雪、登山、远足、探险等户外活动能够培养青年学生广阔的胸怀和过人的胆识。有学者(兰自力,2005)指出 “体育运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可以从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尊重的心理满足,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体育运动帮助青少年在学业、生活中确定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这类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子,社会化的程度更高。国内曾经出现以长途行走方式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做法,笔者认为与体育运动的效果本质上一致。在行走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亲近自然,增强体质,互相熟悉,在团队中结识朋友,尝试新的人生体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出现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学生,普遍缺少可以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朋友和同龄人,缺乏群体归属感。有的学生比较胆小,不敢拼抢,不敢面对,甚至不敢见陌生人。通过体育运动,他们可以交到朋友,得到团队支持,分享人生经验。

    4、增强社会良性发展的能力  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避免疾病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人才浪费。近年来高校内部一个个身患恶疾的学生的惨痛经历不断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规律健康生活。在学生们风华正茂的时候,在他们承载一个家庭满怀的希望的时候,他们因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损失难以估计,年轻生命的凋谢更加令人揪心。

每年不幸罹患大病的学生为高校带来极大的经济和道义压力。虽然近年来保险、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但巨额的治疗支出仍使学生心力交瘁,使患病学生家庭面临灭顶之灾,使学校处境窘迫。同时,如果社会保障体系耗费巨资用于医疗,国家财政必然会减少在教育、公共福利等其他方面的投入,影响社会的全面良性发展。体育运动所代表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部分损失,增强社会的积极力量。

 

三、美国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经验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成熟社会,其体育运动的多样性、普及性值得借鉴,体育文化对于社会的凝聚作用、对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作用值得我们学习。芝加哥大学校长伯顿认为:“大学代表一种对称而平衡的生活理想,”因此,“适当的课外活动、社会文化和思想法交流以及有益健康的运动;我们的宗旨是,培养思想开放的、有教养的学者和市民。”美国大学的校长也许担心的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太多耽误学业,比较之下,体育在中国教育、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还远远没有实现。我们曾经大力发展竞技运动,但是大众化、普及性程度不高,体育设施不够方便、花销过大,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应试教育依然指挥学校和家长,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缺少一家人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和机会。结合笔者访美期间的考察结果来看,美国高校的体育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及性强  美国大学的体育运动赛事就是学校的一次狂欢聚会。笔者访美期间看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校均有可容纳数万人的巨型体育馆。据朋友介绍,密西根大学棒球队赛期,一票难求,万人空巷。华盛顿大学的足球赛也是当地的一个重大节日,亲朋好友都会驱车前来助威。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大学,学校之间的比赛会吸引当地的校友们来为彼此的学校加油。笔者亲历一场两校之间的篮球赛:赛前,主场方为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派发了冰激凌,当天正好是前任老校长的生日,老先生也被推在轮椅上到了现场。当日的冰激凌带给了所有人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聚会的氛围,虽然篮球赛和拉拉队依然充满了火药味。可以说,体育赛事是美国大学的一个有益的桥梁,通过观看比赛,平时互不往来的人聚在了一起,营造了一种家庭的氛围。

    2、运动就是生活  笔者所见朋友的孩子在一所公立中学上学,在校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游泳等每种比赛,兴趣广泛。普通家庭的家长们也很乐意带着孩子以滑雪、游泳、划船、登山、野营等作为家庭的度假方式,既锻炼身体,也密切家人关系。密西根州一家体育用品超市规模庞大,熙熙攘攘,体育商品非常丰富,当地人喜欢的野外活动用品琳琅满目,周末驱车前往的人挤满诺大的市场,形同节日。年轻人普遍参与运动,年老退休的长者也呼朋唤友,结伴打球。运动场地方便,费用低廉,为他们参与运动提供了充分条件。

    3、多样化  在密西根冬天冰天雪地的严寒中,经常看到路边穿着短衣短裤跑步的年轻人。秋天的时候,当地报纸上曾刊载本州许可打猎的动物清单,配着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和他们的猎物一头鹿的合影。野外运动锻炼了孩子们的体质,也磨炼了他们的性格。野营、打猎训练孩子的“野性”,培养他们适应大自然的能力。野外生存训练顺应人类的需求,发展迅速,在我国也渐成气候,颇为时尚,一些大企业把野外生存训练作为新员工的培训项目,定向越野已经在大学校园成为一项体育运动。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野外训练还很少。青少年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的项目、在学校里上体育课参加锻炼,其他时间机会较少,项目比较单一。

 

相对于国内高校体育文化普及度不高的现状来看,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是一次普及体育知识、提升学生体育热情的良好契机。他们接触并开始了解很多新的体育项目。奥运会诞生的众多冠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在物质上、精神上极大激励了社会的参与和投入。通过举办奥运会,学生们能够更多地关注体育,也会有更大的热情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在经历了诸多的新名词、新概念之后,笔者不得不承认今天依然是“老调重弹”,重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长规律,青年学生的和谐成长其实就是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除了智力因素,通过体育运动产生的价值观等软实力都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的成败的因素,从而影响国家的进步。作为从事青年学生管理和教育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从奥运精神中汲取有益成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中实现奥运精神,鼓励青年学生逐渐培养以体育运动为代表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晓勤、蓝劲松:《中美两国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

[3]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郭怡:《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吕德忠主编:《高校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威廉·墨菲、D.J.R.布鲁克纳编,彭阳辉译:《芝加哥大学的理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7] []乔治·维加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 一个神话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