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及其对学生工作的借鉴意义

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 虎翼雄 发布日期:2010-05-18

  本文对北京奥运会组织运行模式的三个要素进行了简要归纳,分析了该模式对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借鉴意义,提出了目前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工作建议。

关键词奥运  组织运行模式 学生工作

 

20088月和9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获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高度评价。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的过程中,中央领导人提出了“遵守惯例、标准统一、尊重个性、注重细节”的要求。北京奥组委探索出了一条既体现国情,又符合惯例的奥运筹办之路,建立了“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运行体制,确保了奥运会、残奥会筹办和赛事运行的平稳顺畅。

本文希望通过结合参与奥运筹办和举办的经验,深入探讨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及该模式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    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

 

100年前的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发表了著名的《奥运三问》,提出了“中国什么时候能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拿到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的问题,这也使奥运会成为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期盼与追求。2001713日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北京的时候,这三个问题都有了圆满的答案。不过,挑战接踵而来。北京如何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和奥运会组织运行的惯例筹备好、组织好第29届奥运会?

经过初期的酝酿摸索,北京奥组委提出了“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北京奥运会组织运行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一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点、满足奥运需求,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一大创造,也成为中国留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宝贵财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伦敦奥组委的相关官员就对这一组织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考察,笔者本人也接待过伦敦、温哥华、索契等组委会的官员并代表北京奥组委就场馆运行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做了介绍。我们相信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将对此后的奥运会的组织运行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将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进行归纳。

以竞赛为中心

体育比赛是奥运会的核心内容。以竞赛为中心就是指在奥运筹备和运行的各个阶段都要首先满足竞赛的需要,体现为竞赛组织服务的思路。

在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中,以竞赛为中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团队管理层面,每个大项首先任命了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如国际乒联、国际足联、国际泳联等)关系密切的竞赛主任,由竞赛主任组建竞赛管理团队,同时参与到场馆的设计、改造中,使得场馆建设、改造按照竞赛的需要进行。

第二,在场馆运行团队层面,从制度上规定了场馆主任具有最高权威,对场馆团队的一切事项负责,但要求在涉及竞赛组织的事务时必须听取竞赛主任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意见。同时,在进行各级各类培训时,充分强调以竞赛为中心的要求,将之作为一种共同的信念贯穿场馆团队上下。

第三,在实际组织运行层面,首先由竞赛部门制定运行的政策、程序和时间节点,各部门在竞赛部门相关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以此确保其他部门最好地为竞赛组织服务。

以竞赛为中心作为北京奥运会运行组织的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奥运会赛时运行的圆满顺畅。同时,在各场馆团队形成的由业务经验丰富、国际联系广泛的竞赛主任负责竞赛事务,由工作基础扎实、领导能力突出的场馆主任负责整体的组织领导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历届奥运会组织运行中竞赛事务与行政管理事务冲突的情况,提高了赛事组织的效率。

以场馆为基础

北京奥运会赛场分布除北京以外还包括香港的马术场、青岛的帆船基地和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的足球赛区。在北京共有31个竞赛场馆,划分为18个独立场馆和5个场馆群,由24支场馆团队运行。此外,还有15个非竞赛场馆,如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首都机场等。可以说,场馆是奥运会的载体,是为运动员提供比赛服务、生活保障,为记者提供工作场所,为观众提供观赛环境的基础。

北京奥组委提出以场馆为基础,就是要求奥运会、残奥会赛时发生的90%95%以上的事都要在场馆层面得到解决。为此,从20076月,北京奥组委开始了场馆化的过程。就笔者的感受来说,场馆化分为三个阶段,体现在政策、人员、资金三个方面。

第一阶段,从20076月开始至20084月鸟巢测试赛完成,是场馆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场馆硬件设施基本就绪,各场馆核心团队成立,开展测试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用来培训、学习、参观、考察。此外,根据奥运会运行的通用政策和程序,先期到位的场馆团队骨干人员开始结合各场馆和项目的特点制定各场馆团队的政策程序和工作方案。在这个阶段中,每个场馆和场馆运行团队都经历了测试赛的检验。

第二阶段,从20085月开始至2008727奥运村开村,可以称为场馆化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各场馆团队根据测试赛的情况对场馆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整改,对运行政策、程序标准进行调整。各场馆和场馆团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人员,特别是原来在奥组委总部机关各部门的人员陆续充实到场馆团队中,各场馆团队也从属地政府和业主单位借调了大批人员参与筹备工作。此外,在这一阶段,指导思想和各项运行政策进一步向场馆倾斜,运行资金到位,主动权逐步转移到场馆团队手中。完成了人员、政策、资金的场馆化。

第三阶段,从20087272008917残奥会结束,为场馆化的完成阶段,也即场馆运行阶段。在此期间,按照指挥中心赛前划定的问题分级与报告程序,场馆运行中出现的95%以上的问题由场馆团队自行解决,重大问题请示奥组委领导。

场馆化的组织运行模式符合各场馆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最大程度的做到了体系清晰、责任明确、指挥有力、运行到位。以场馆为基础的做法,明确了每个场馆团队的责任与义务,人员、资金和政策的配给保证了各场馆团队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以属地为保障

属地政府和业主单位的保障是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发挥体制优势办大事的集中体现。

以属地为保障就是要充分发挥属地政府和业主单位人熟、地熟、物熟的优势,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实现全民办奥运。其基本做法是在场馆团队和属地政府、业主单位中实行“双进入”体制,如在北京大学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和海淀区的关系上,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担任场馆团队的属地关系副主任,北大场馆团队主任和北京大学一名副校长任海淀区外围保障领导小组成员。这种“双进入”体制保证了赛时运行体育馆内部和外围的无缝衔接,保证了95%以上的问题能够在场馆层面得到解决,也保证了场馆团队在筹备和运行中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 奥运会组织运行模式对学校学生工作的借鉴意义——以北京大学为例

 

经过多年扎实有效的建设,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系统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建设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体系,形成了学工部、团委机关——各专业中心——院系学工办、团委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制。对比研究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和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的组织结构后,我们发现,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学工部、团委机关相当于北京奥组委的主运行中心,各专业中心相当于赛事运行的各专业工作组,院系则类似于场馆。而我们的工作目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借用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模式,我们不妨把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体系进一步总结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院系为基础、以部门为支撑。阐述如下: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大学的意义在于教书育人。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工作的根本意义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学生整体需求和全面成长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在服务学生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以院系为基础

学校领导一直强调“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基层”。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各院系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需求最了解,对学生的实际最掌握,对学生事务也最有发言权。各院系天然的发挥着学生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以部门为支撑

这里的部门既包括学工部、团委机关,也包括各专业化中心。虽然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基层,但基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全部专业的力量来开展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工部和团委机关以及各专业化中心要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大力支持基层开展工作。

在进行这样简单类比后,关键的问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体系能从奥运会成功运行的经验中得到什么启示?或者说,这一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第一,   如何围绕学生的需求实现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

首先,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学生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这不是一个单向的服务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服务学生需求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行主动引导,促进其成长成才。无论服务、教育还是管理,北大学生工作系统首先要全面完成制度建设,以制度为保障实现服务、教育和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包括各种通用的规章和制度,还应该包括通用的程序和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系统的规范化,实现由“经验事务型”向“科学规范型”的转变。

其次,要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和深刻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学生工作系统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随着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方式和手段也必须以时俱进。除了传统的谈话、聊天等手段外,还应该掌握学生生活中习惯于使用的方式,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BBS、博客、个人主页等。

再次,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精致化的学生工作。要科学合理地将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分析,在掌握重点人群的基础上,对“双底”人群给予特殊重视。要围绕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开展工作,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第二,   如何处理部门与院系的关系以体现院系的基础性地位?

正如我们在奥运的运行模式中看到的,场馆的基础性地位是通过人员、政策和资金的场馆化得到保证的。因此,在学校学生工作系统中要发挥院系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大对院系的人员和资金投入。

在人员方面,要基本完成学校学工系统(包括团委)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院系为例,至少需要四名专职工作人员(分别负责职业指导和就业、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活动、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学生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来做工作。基层人手短缺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北大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1]。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学校能够实现基层学生工作的实体化,至少给每个院系一个专职的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编制。同时,按照200名学生一名专职辅导员的比例配齐、配全、配强辅导员队伍。

在资金方面,按学生人头费拨给的经费已有所增长,但与院系实际支出在学生工作上的经费来比所占比例很小。建议学校进一步增加人均费用,同时设立专门的活动项目基金[2],采取竞争的方式申请。

在部门与院系的关系定位方面,建议学工部、团委机关尽快牵头制定涵盖机关、中心和院系的岗位责任书,以此切分部门与院系,院系中学生工作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界面[3]。在工作中,笔者认为机关应该进一步统筹协调,专业中心应该发挥支撑辅助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帮助院系在学生的教育服务和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三,   如何实现“四个转型”,提升北大整体学生工作水平?

笔者认为“四个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从“事务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型”转变,其难点在于学生工作干部从“泛兼职化”向“专兼结合、专职为主”转型。要真正实现“四个转型”,提高院系学生工作水平进而提高北大整体学生工作水平,除了前面提出的制度规范、人员充实、资金保障外,还应该加强科学培训。

从筹备奥运的经验来看,相当多的时间是用在培训方面,这与我们是第一次举办如此复杂的国际活动没有经验有关,也与奥运举办的要求有关,即要实现“遵守惯例、标准统一”就不能不以统一的培训来强化认识、凝聚共识。与此同理,学校学生工作系统应该通过大力加强培训工作来实现“四个转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政策程序培训

在学校制定统一的基本规范、政策、程序之后应该组织系统性的培训,以保证对这些规范、政策和程序的理解是一致的,各院系操作方式是相同的,避免在这些具有一致性的事务方面出现各自为政、参差不齐的情况。

2、  进行危机处理培训

张彦同志指出“有针对性地加强‘特殊’学生管理是保证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科学高效运转的必要措施”。“以‘长效’为取向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是保证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科学高效运转的关键措施”。[4] 从奥运的筹办经验来看,开展关于危机预防与处理的专题、专业培训对于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意义重大。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统一制定相关危机处理预案下发基层作为指导。

3、  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

要实现“科学规范”和专业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院系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方面。此外,在人力、财力范围所及之内组织院系学生工作者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  推进挂职锻炼培训

要让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人员跳出院系的“小圈子”,进入管理工作,甚至相关专业工作,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领域的“大循环”。可以采取部门——院系双向交流挂职,利用假期安排院系学生工作者到政府、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挂职等方式开展深入培训。

 

科学高效的北京奥运会运行组织模式所取得的成功,为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在奥运会的组织运行中一些优秀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做法值得加以吸收利用。简单说来,奥运会清晰明确的组织运行体系,确保体系运行的政策、措施以及以培训为核心的工作能力提升方式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1] 正如张彦同志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新局面——关于北大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写道“基层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从根本上反映全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参见张彦主编:《转型与跨越——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月第一版,第11页。

[2] 在这方面,我校募集奖学金、助学金的做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募集专门资金支持优秀宿舍评选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 张彦同志在《构建科学高校的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一文中指出“准确规定院系基层学生工作的目标和范围并不容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岗位责任描述的方式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划分院系中学工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工作界面,也可以界定学校机关部门与院系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