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本调研报告对北京大学本部由各院系评选出的2008届本科优秀毕业生进行了针对性调查,着重研究优秀毕业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状况,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第二课堂的参与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
作为一所中外驰名的高等学府,110年以来北京大学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名家大师,为党和国家输送大量栋梁之才。一个时代的学子总会深刻地打下一个时代的烙印,揭示当代北大优秀学子的成长足迹和成长规律,探索发现他们在校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表现成长的共性和通性,并把这样的具有规律性质的经历心得启励后人,将会有利于在校生特别是新生能够充分学习借鉴前人经验,在大学生活的一开始即能做好自身规划,理性地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从一个优秀的高中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本着这样的目的,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指导中心、北京大学学生会对本部的由各院系评选出的2008届本科优秀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而且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优秀毕业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状况,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第二课堂的参与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的作用,也希望借此推动学生活动指导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增强实效。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概况
调查中我们把样本集中到2008届优秀毕业生当中,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2008年6月,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和北京大学学生会对本部2008届本科优秀毕业生[1]进行了问卷调查。之所以选取这个群体,我们认为,优秀毕业生确实是一个具有优秀本科生的代表性群体,因此以这个群体作为调查样本,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普遍的规律。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3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16份,占76.3%。问卷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主要调研优秀毕业生在第二课堂方面的参与情况;第二部分为主观题,主要由优秀毕业生结合自身感受为2008级新生提出建议与勉励。2008年9月,我们专门印制了《师兄师姐告诉你》的小册子发放给全体2008级本科新生,分析了调查的基本状况,并附录了优秀毕业生的建议。从回收的问卷整体情况看,此次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分别占到55.2%和44.8%;学科背景比例比较合理,理工科46.2%,人文类24.6%,社科类29.1%;来源相对广泛,生源地为城市的71%,城镇20%,农村9%。同时,问卷基本信息部分的统计显示,优秀毕业生群体本身具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共产党员占到53.7%,共青团员44.3%,群众2.0%。他们以选择继续深造为主要去向,出国或国内继续深造的占到89.5%,其中在校读研50.2%,国内读研3.0%,出国深造36.3%;而工作和待业比例都在10%以下,分别为9.5%和1%。
二、样本分析
(一)优秀毕业生非常重视第一课堂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向丰富知识结构
1、第一课堂的总体情况
优秀毕业生对于第一课堂的重要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胜任日常的学业压力,总共有89.0%的同学认为学业压力不大或适度。同时,有超过一半(51.3%)的优秀毕业生选择了双学位,并且有占到55.2%的多数优秀毕业生的双学位表示选择的原动力是兴趣,其次才是职业发展的需要(21.0%)。结合学科背景与双学位选择的交叉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与社科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双学位的比例更高(分别为64.8%和69.2%),是理工科选修比例(30.5%)的两倍多。
2、优秀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与未来职业的关联程度较大
54.3%的优秀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比较大的关联性,而认为“没有必然联系”的比例也达到了39.7%。同时在对继续深造、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力因素的认识中,成绩排名、专业方向是优秀毕业生选择最多的因素,其次是第二课堂、社交能力等方面。
3、不同学科背景优秀毕业生的认知和感受状况具有差异
通过对不同学科背景优秀毕业生的学业压力评价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理工科学生的压力感知要明显高于文科类学生,其中社科类学生认为压力适度和不大的比例显著高于另两类学生。
(二)优秀毕业生总体上注重第二课堂的参与,投入时间相对均衡合理
从统计数字上看,有将近2/3的同学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比较频繁,从来没参加过第二课堂的毕业生仅有3.0%,从投入时间上看,63.5%的同学投入在第二课堂的时间占到平常学习生活总时间的10%—50%,平均算起来约为25%—30%左右。投入时间过多或不足的同学比例不是很大,而且通过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63.8%的优秀毕业生认为自己投入时间较为合适,同时还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第二课堂的时间投入还属不足,体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以及对第二课堂的兴趣。
同时学科背景成为优秀毕业生第二课堂时间投入的影响因素,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在时间投入比例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从“学科背景”和“第二课堂时间投入”的交叉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理工科学生投入第二课堂“少于总体时间的10%”的比例占25.3%,而在人文类、社科类学生在第二课堂时间投入比例达到30%以上的分别为41.8%、38.5%。在关于投入时间感知的学科差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75.9%的人文类学生感觉投入第二课堂的时间相对比较适中,偏多或偏少的比例都明显小于另两类学生。
(三)优秀毕业生认同第二课堂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广泛参与课外活动
我们通过一些题目着重调查了优秀毕业生课外活动的参与状况与收获状况。按照活动种类划分(题目共涉及旁听讲座、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实习、暑期实践和学术科创等七个大类),绝大多数项目参与人数都超过了50人次,这说明优秀毕业生能够较为广泛地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参与意识和兴趣比较浓厚。从分项参与的绝对量来看,旁听讲座和社会工作占了较高的比例,其次是学术科创活动和实习。而优秀毕业生认为第二课堂中收获最大的活动,前两位分为别“社会工作”(27.1%)和“学术科创”(24.1%)。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社会工作和学术科创活动无论在参与数量还是在实际收获上,都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此外,旁听讲座是北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被问及在第二课堂对今后发展的影响方面,优秀毕业生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将近90%的同学认为有重要或较为重要的影响。
1、优秀毕业生参与学术科创活动程度较高,重在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7.9%的优秀毕业生参加过校内的课外学术科创活动。其中参加过多次学术科创活动的学生达到63.5%,其中参加得十分频繁的占到19.5%。同时,人文、社科和理工类优秀毕业生在学术科创活动上选择比例分别为43.4%、50.0%和68.8%,理工科学生的参与比例最高,而人文类和社科类则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优秀毕业生中总共有130余人次参与了校长基金等各类学术科创活动。相对于竞赛来讲,本科生科研基金参与度更高。从参与学术科创活动的指向上来看,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将学术科创活动作为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来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科创活动的本质性意义也实现得比较好。
2、优秀毕业生普遍参与社会工作,从事传统团学组织、社团组织的热情较高
优秀毕业生普遍都参加过社团组织,仅有11%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同时77.3%的优秀毕业生参与社团的时间超过半年,其中两年以上的占19%,主要收获集中在发展兴趣爱好、结交良师益友,以及发掘特长、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同时优秀毕业生中的83.3%具有在团学组织工作的经历,其中超过六成的同学担任过所在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主席、会长等)或部门负责人(部长、组长等)。参加过学生工作的同学普遍认为收获较大,无论是社会活动能力、团队能力还是组织归属,都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度。
3、优秀毕业生比较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以参与和欣赏的方式拓展素质
调查显示43.1%的优秀毕业生以观众身份参与过文体活动,作为表演者或选手的身份的同学为1/3,在此基础上大约1/3的优秀毕业生较为频繁地参与文体活动。结合第一部分第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优秀毕业生参与文体活动主要为“作为观众”的欣赏性体验。
4、优秀毕业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不断提高,认同个人实习和暑期实践的重要作用
(1)志愿服务参与状况
从调研结果中我们看到,志愿服务参与状况不是很好。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优秀毕业生占23.7%,另外还有57.6%只是偶尔参加,同时近2/3的同学每周服务少于1小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却有近3/4的优秀毕业生认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他人、奉献力量。
很遗憾,2008届的优秀毕业生们绝大多数并没能有机会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当中,从全校来看,3000余名北大奥运、残奥志愿者,在今年的夏天展现出北京最好的名片。我们觉得虽然2008届毕业生的参与状况还不高,但这一状况正随着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的提升而改变。
(2)暑期实践和个人实习参与状况
在表2-5中已显示优秀毕业生中参与过暑期社会实践的人数超过100人,接近调研总人数的一半,而认为在第二课堂中暑期社会实践收获最大的占8.8%;同时90.6%的优秀毕业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具有较大的意义,主要集中在开拓眼界(48.8%)以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结交朋友(35.4%)上。
在个人实习方面,有66.6%的优秀毕业生参与过至少一次的实习,并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个人实习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竞争。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优秀毕业生普遍重视学习成绩和第一课堂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而学习中所体现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很多优秀毕业生所重视。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因为优秀毕业生在第二课堂的出色表现而逊色,反而更促使他们对第一课堂投入了更多的重视。
优秀毕业生认识到第二课堂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巨大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有将近2/3的优秀毕业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比较频繁,从来没参加过第二课堂的毕业生仅有3.0%,而且大部分优秀毕业生能够有效地协调“两个课堂”,时间投入上比较均衡。虽然从总体上看,由于学业压力和学科特点,人文类、社科类和理工科学生对于第二课堂重要性的评价有所差别,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比例都体现了比较高的数据,积极参与其中。
优秀毕业生普遍认为参与第二课堂具有较大收获,能够拓展眼界、丰富阅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他们重视把第二课堂所得同第一课堂所学进行结合,积极参与校内学术科创活动;重视把第二课堂的个人成长同服务他人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而优秀的毕业生参与第二课堂也正是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全方位锻炼自我。
一直以来,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都是高校共青团发挥育人作用的主阵地。本调研显示,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在一个优秀毕业生成长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同学们不断增长的需求,现实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改善工作,着力建设一个“惠及每一个人”、“惠及更多同学”的第二课堂。
要不断坚持和体现育人的中心性。高校的育人属性决定了高校共青团也同样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建设第二课堂育人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是高校共青团履行自身职能的需要,也是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应尽职责。要承担起这样一份使命和责任,就必然要求共青团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积极担当“第二主角”。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否,各个项目的实施与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立足于“育人”的指向和效果上。优秀毕业生的调研充分说明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都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领域,在人才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那些对同学有益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对于广大学子不但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工作的育人指向,提升工作和服务水平,促进同学们素质的提高与人格的健全。
要不断增强和体现工作的指导性。从2005年底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于北大团委成立以来,指导中心也不断从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当中吸取经验,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完成了共青团从“学生活动中心”向“学生活动指导中心”的初步转型。经过多年的探索,2008年秋季,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决定开展“2012”育人教育工程,“2012”工程是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开展的北大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首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正是建立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成长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的认识上,校团委和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希望建设“惠及每一个人的第二课堂”的“破题之举”,指导2008级新生在充分认识北大的育人目标与个人的人生理想、课外活动的育人资源和自身素质的优劣长短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包括优秀毕业生在内的前人的经验,有目的、有选择地参加课外活动,进而培养出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要不断调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北大向来以“空气自由、兼容并包”闻名著称,大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规划和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主体和主动意识。我们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和善于调动这种主体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更广义的学习借鉴作用。北京大学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底蕴,诸多大师学者和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以及广阔的第二课堂平台正为更多学生成长为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我们在工作中在体现工作的指导性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能动作用,提供舞台和平台让他们更为自由、更为全面的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思考,从而努力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执笔:郑清文、路鹏、张硕、姚建文
责任编辑:曾嘉坤
[1] 根据《北京大学学生奖励条例规定(2002年5月修订)》第18条,“优秀毕业生”评奖条件为: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作风正派,品德优良,团结同学,遵纪守法;在校学习期间,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本科生在校期间曾两次(含)以上获得校级奖励或曾一次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专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次获得校级奖励;
(三)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认真刻苦,大学期间各科成绩优良;
(四)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身体健康,达到并保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五)在校期间,未受过行政或党,团组织警告以上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