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和谐成长全程调研报告(2008)

作者:北京大学团委宣传调研部 发布日期:2010-05-21

 

  要:北大青年和谐成长全程调研以2007级北大新生为总体、以其中不同学部的5个班级的成员为样本,展开为期4年的定点、追踪调查。本调研报告是该课题的第一期调研,此文认真分析了当前2007级北大青年和谐成长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成长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全程调研

 

北大青年是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当代青年面临着新的成长背景和发展环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大青年是不是和谐成长,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谐成长,在和谐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也迎来了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在这一特殊年份,北京大学团委宣传调研部于20085月在全校范围正式启动并深入开展了北大青年和谐成长全程调研课题。该课题以2007级北大新生为总体、以其中不同学部的5个班级的成员为样本,展开为期四年的定点、追踪调查。同时,本调研项目还将为北大共青团深入开展 2012”工程(面向2008级本科新生的全程素质教育)持续提供基础信息、趋势预测和决策依据。20089月,北大团委完成了该课题的第一期调研,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前2007级北大青年和谐成长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概况

 

调查过程中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共发放问卷290份(按照北大不同学部本科生比例划分,数学科学学院50份,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0份,工学院40份,哲学系40份,国际关系学院120份),通过筛选和逻辑校验,排除各种情况的废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6.90%[1],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代表性。

样本整体中,男生占49.4%,女生占50.6%,样本整体男女比例约为11,男女比例合适;在年龄分布上,16岁占样本总数的0.8%17岁占2.4%18岁占22.5%19岁占47.8%20岁占24.9%21岁占1.2%22岁占0.4%;在民族分布上,汉族占90.8%,少数民族占9.2%;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大城市的占42.7%,来自中小城市的占30.5%,城镇的占16.3%,农村的占10.6%;在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占81.5%,中共党员占13.3%,群众占5.2%;在父亲或母亲的文化水平(其中较高者)方面,小学及其以下的占0.8%,初中的占8.3%,高中、职高、中专的占20.6%,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70.2%;在有无复读经历方面,88.2%没有复读过,11.4%复读过一年,0.4%复读过一年以上;80.2%在高中曾担任过学生干部,19.8%无此经历;在“现在担任的校园社会工作”方面,1.6%是党支部主要骨干,13.1%是班委主要骨干,20.7%是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干部,22.3%是学生社团骨干,0.4%是网络BBS骨干,1.6%是校内党政机关的学生助理,8.0%有其他社会工作,32.3%未从事任何社会工作。

 

二、样本分析

(一)思想状况

六成以上的北大青年怀抱着自觉的精英意识、追求理想和信念、出于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的动机加入共产党;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九成以上支持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说明北大青年总体上思想积极向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北大青年素有心忧天下、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八成同学很关注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国际政治时局”、“经济发展问题”和“民主政治建设”(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关注得较少);高度认同“‘以天下为己任’是不同时代北大青年共同的精神气质,是凝聚学生的精神力量”,认为北大青年社会责任感强烈,且积极践行。

这一届新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修身养性、平淡是福”(29.6%)、“经商赚钱、实业报国”(18.4%)、“立足岗位、默默奉献”(16.4%)。与之相对应,就实现理想的途径而言,90%的同学希望“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打拼出一片天”。绝大多数北大新生充满了自信,对自己有较高期望,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与之相契合,73%的同学认为“道德修养非常重要”,24%认为“比较重要”。在具体行动上,七成以上对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现象持反对意见(44%认为“缺乏学术道德”,33%认为“浮躁功利”),但认为这是“迫于无奈”(17%)和“正常现象”(6%)也将近1/4;对于食堂插队现象,仅有11%的同学会“主动出面制止”。这一现象表明北大新生对道德修养高度认同,但在具体行动方面还有待完善的地方。

自评是最能反映个体和谐成长状况的方式。在谈及“进入北大以来,相对于高中阶段而言,明显进步的方面”时,24%认为首要的就是“提升了思想境界”,22.4% “充实了知识架构”,21.2%提升了“独立自主能力”,16%历练了“为人处事能力”,9%“健全了心理素质”2.1%“强健了身体素质”,4.8%认为“没有什么提高”。

对新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最大的是“北大的校园文化”(34.7%),其他依次是“北大老师的言传身教”(24.2%)、“北大悠久传统的魅力”(12.5%)、“北大的学生活动”(8.9%)、“北大图书馆”(8.5%)、“北大的课堂教学”(6.0%)、“宿舍同学的交往”(4.4%)、“北大优秀校友的激励”(0.8%)。

(二)奥运情怀

百年奥运,中华梦圆。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是中华儿女的强烈心愿,更是北大青年的共同心声。在“对于奥运政治化的看法”上, 51% “反对奥运政治化,奥运归奥运,政治归政治”;在是否“抵制家乐福”上,51%选择“不支持,这不利于解决奥运政治化的问题本身”,40%“支持,但不能采取过激方式”。这说明,绝大多数北大青年既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又有着高度的实践理性;在是否“愿意做一名奥运志愿者”上,42%的大一新生愿意成为奥运志愿者并已经积极付诸实践,48%“有意愿但无行动”(其中受参与渠道等因素影响)。

(三)学习科研

学术永远是北大高扬的旗帜,也是北大青年执著的追求。52%的同学“将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素质的途径之一,课堂内外兼修”,23.8%“热爱学习,勤于学习,扎实完成学业”。但,也有近六成的北大学生承认自己有逃课的行为。近一半的同学存在学习压力,其中9.1%认为压力“非常大”(大多数是理工科)。当问及“您目前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哪里”时,38.5%认为“同学实力太强,没有优势”。可见,北大青年在学业方面竞争十分激烈。就学习计划而言,仅有6.3%的同学学习计划“非常明确,执行有力”,53%计划“比较明确,部分做到”,29.1%计划“比较模糊,很难执行”,11.3%“没有计划,随性为之”。

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创竞赛活动体系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平台。13%的同学正在积极准备课外学术科研项目,55%考虑过但还没有开始着手准备。校园内学术科研氛围很浓,但大一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学术科研的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比如,当问到“您每月参与课外学术讨论的时间”时,61.8%回答在“2小时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近七成的大一新生都有选修双学位(或者辅修)的意愿,双学位(辅修)已占据了北大学生本专业学习时间以外的主要位置。

(四)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仅有不到20%的同学需要占用超过60%的课余时间完成课程作业,这表明大多数北大新生有余力参加第二课堂。不参加或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则主要因为“课业繁重”(19.8%)和“活动缺乏吸引力”(9.5%)。

近九成五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参加了第二课堂,1/5“经常参加”。当问到“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最主要的动因”时,依次为“个人兴趣爱好”(33.7%)、“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4.6%)、“结识朋友,扩大交际面”(8.3%),体现出较强的兴趣导向与规划意识。“读书消遣”(36.8%)、“参加校园文化活动”(23.1%)、“发展兴趣爱好”(16.2%)成为北大新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要方式。北大学生最关心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术讲座”(34.8%)、“社会实践活动”(26%)以及“志愿服务”“创业实践”“理论学习与研究”等,这说明了北大新生参与第二课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当问到“以什么身份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时,一半同学以“参与者”参加,仅有13.9%为“组织者”。当问到参与第二课堂的渠道时,27%同学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仅有3.6%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近年来,学生社团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八成以上的北大新生参加了至少1个学生社团,六成以上的同学出于兴趣加入社团,多于1/4的同学在所属社团中找到了最强归属感。

当问到“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无规划”时,仅有11.5%同学“有清楚的规划”,接近90%的同学没有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规划;与此相契合,对于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功能,36.9%认为应“加强科学规划和具体指导”,11.9%同学认为“有效整合校内资源,构建系统的课外活动成才体系”,另外,还有42.9%同学明确表露出社会化需求,认为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要“牵线搭桥、开拓更广的社会平台”。这说明加强对同学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同学们的主观需要。

(五)身心健康

北大新生普遍身心素质良好。这表现在:半数以上同学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晚间12点就寝,近视低于800度,对自身形象感觉满意;对大学生活比较适应,多数时候比较开心。86.9%的同学每周锻炼身体的时间在5小时以下,新生体育锻炼的状况不容乐观。当问到“如果产生心理问题,您会如何处理”时,40.1%的同学选择“与师友或父母交流”,36.9%选择“转移注意力”。学业问题(58.2%)、人际关系(16.3%)、感情问题(8.8%)是大一新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对大学生活是否适应,是评判大学新生能否和谐成长的重要基数,调研显示,93.3%的本科新生已经适应了北大的校园学习生活。只有5.6%“不怎么适应”,1.2%“非常不适应”。调查发现,存在1.2%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非常不适应,上大学以来多数时候非常郁闷,甚至有过自杀念头且难于解脱,值得高度注意。

(六)人际关系

北大新生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六成左右认识班上3/4以上的同学,乐意拓展人际网络,跟多数班级同学关系要好,身边没有让自己特别讨厌的同学;九成以上与宿舍、同学关系十分融洽。

在爱情观上,22.6%处于恋爱关系中;53%“期待一份美好的爱情”,这反映出大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23%的同学对待爱情较为理性,强调先关注学业和工作。

(七)网络生活

九成以上新生拥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预示着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