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个体生存境遇的基本内涵,也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协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规范。改革开放30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青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30年的洗礼,当代青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与传统集体主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都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把广大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 集体主义 改革开放 青年
一、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个人联结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个人生存境遇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伦理价值问题的核心,也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对这个关系的不同或对立的看法,源于价值本位的选择不同,也即以何者作为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位不同,解决二者矛盾的路向则相异。总体而言,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本位和路向:以集体为本位来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推崇集体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来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奉行个人主义。
按照唯物史观,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学家注重研究人的德性,在关于个人与城邦、国家、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二者的统一和城邦、国家或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入中世纪,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表现为世俗的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一时期,强调神、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压抑人的个性,蔑视人的地位。进入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伦理学家以利己主义为基点来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虽然也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但是他们的集体仍然只代表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随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把个人与集体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它用集体主义原则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并指出道德的基础是利益,从而实现了伦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中国传统的总体精神是“集体本位”,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整体观念、爱国思想、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集体主义的重要渊源。从《礼记·礼运》所描绘的战国时儒家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又一次梦想的“大同”社会,其间两千多年,始终贯穿一条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将血缘、族群的伦常秩序扩展为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追求,始终闪烁着“集体主义”的魂灵。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丧权辱国的历史,同时也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救亡振兴的历史。在“救亡图存”这一旗帜下,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为了救国,他们共同自愿选择了以铁的纪律、坚定的信念、忘我牺牲的集体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救亡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了各种民族力量,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集体主义不仅是党的组织、政治要求,也是对于一个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体主义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而成为我们的国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计划经济年代,集体主义的内涵演变为:个人服从集体,当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牺牲个人利益。这种推行单向义务模式的集体主义,起因于我们对集体主义原则进行的绝对化的理解和诠释,结果造成了人们长期忽视个人价值尊严和权利,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甚至把个人利益等同于个人主义而加以排斥和反对,直接导致集体共同目的被潜隐与异化,也造成了人们对集体主义原则的误解。对集体主义在实践上如何做,是一个历史的、探索的过程,探索过程中的某些不当、偏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即使是以往较多强调集体利益的做法,在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坚持集体主义的意义,强调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讲效益、讲盈利,重视个人利益,但更不应忘记国家、集体利益的大原则,个人利益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并在国家、社会利益的发展中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问题在于我们坚持什么样的集体主义,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如何保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
归结起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真实内涵包含三项内在规定:集体利益的优先性,个体利益的前提性和正当性,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双向互动和协调发展。其中,前者是集体主义价值体系架构的基本导向,中者是其现实基础,后者是其主体框架。集体主义的完整内涵应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改革开放对青年集体主义观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世界发生大变化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2],促发了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精神气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即整个精神世界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这30年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深刻变化尤为鲜明地体现在青年这一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身上。
政治上。一是时代主题的转换。约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起,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减少,世界经济开始高速增长,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逐渐转化为“和平与发展”。[3]邓小平根据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主题的转换,于1984年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使得全党能够从维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使得集体主义有了更加广阔的外延。二是国际地位的上升。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逐渐变成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国际角色已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部走向内部,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4]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30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人开始在世界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这使得包括当代青年在内的国人对国家这一具象集体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经济上。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是伟大的,鼓舞人心的。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点,更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的生活过程, 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并将各个体为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和力量汇聚在一起,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的巨大动力。[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认和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使每个人的才能、智慧得以发挥,便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7]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利益经济,市场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具有自我扩张、自我发育的无限趋势,这种个人主体的凸现以及对经济目标的自我追求同样反映到道德价值观上来,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而且要求人们具有法治精神和自律精神[8]。变革和发展的观念在青年中深入人心,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公正、平等、竞争、实效、民主、独立等,被当代青年迅速吸纳。[9]
文化上。一是西方思潮的影响。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垮了禁锢,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速涌入中国,以其对价值的追求、对自由的推崇、对个性的尊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产生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伤痕文学”、朦胧诗等不断涌现,“喇叭裤”、“摇滚乐”等流行一时,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后现代主义等被广为讨论。30年来,经历了潘晓来信的人生道路大讨论、张华勇救老农的价值观大讨论、“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的人生观讨论等,当代青年从浩劫后的迷茫与失落、改革初期的寻觅与急躁,不断走向当前的理性与现实,在看待个人与集体关系上也更加宽容与协调。[10]二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从世界经验来看,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30年来,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网络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调查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年接受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这使得青年走出了传统集体主义教育单一的渠道,而影响青年价值观念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不确定。
三、当代青年集体主义观的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个体价值的地位被日益提升,当代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与传统集体主义相异的新面相,呈现出“表征多元化、彰显主体性、渐趋稳定态”的特点。
传统集体主义否定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一切以集体发展为中心;当代集体主义全面肯定个人利益和价值,鼓励青年实现全面发展。“在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没有个人,只有群体;没有个人主体,只有社会主体”[11]。在这种体制下,以集体利益和价值实现为核心的传统集体主义难免否定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因而是限制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片面集体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也出现了分化,这为当代集体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给当代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当代青年个体发展的主旋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涉及到祖国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与多数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一般不发生冲突,优先考虑个体实现就变得合情合理。因此,当代集体主义是肯定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全面集体主义,我们目前倡导和正在建立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集体主义。
传统集体主义受当时社会条件影响,限于狭隘群体中,具有封闭性;当代青年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广泛的“群体”概念上,是开放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前,当时不发达的日常通讯、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决定了人们只能在狭小范围内实现道德活动,并直接导致了传统集体主义的狭隘性。人们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只限于自己所在的狭小群体,缺乏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博爱精神。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彻底使人们的活动和交流范围得到解放,也解放了集体主义。人们心中的“家”、“国”等固定集体概念逐渐被一个更具选择性的概念----“群体”所代替。青年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之中,可能根据自己喜好的人或事物,产生对该集体的认同,而主动承担该集体的任务,为集体利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当代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处于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状态。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日益形成、不断光大的志愿精神,已成为对青年具有很强吸引力、感召力的时代集结号,它本身就是当代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生动实践。就其活动内容而言,或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或支援灾区建设,或扶持贫困地区教育,或帮助残疾人朋友,或开展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等;就其参与渠道而言,可以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青年自组织,可以是国际性、国内志愿类NGO组织等;就其考评方式而言,有的从促进社会和谐角度,有的从推动经济发展角度,还有的从完善制度构建角度等。“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要具有中国性,而且要具有世界性”[12]。从这一意义上讲,当代集体主义是真正超越了狭隘群体的普遍的开放的集体主义。
“传统集体主义普遍缺乏法律观念,是与法分离的集体主义”[13];当代青年集体主义是“以‘守法’规范为基础的合法的集体主义”[14]。改革开放前,人们法律观念比较淡薄,对法律漠不关心,很多违反法律而保障小集体利益的行为被允许和纵容。加之当时法律法规在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对人们在集体中的很多行为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小群体道德就成了传统集体主义中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准则。随着法制的健全,当代青年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学法懂法,“守法”成为当代的普遍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体制建设卓有成效,法律对某些特定集体成员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军人的保密要求,作为这些集体的成员必须遵守,青年人在集体中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代青年集体主义自然成为以“守法”为指导的集体主义。
必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不断向着更开放、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代集体主义观既继承了传统集体主义观的精华,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在肯定当代集体主义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传统集体主义在过去特定历史时期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上述分析仅就当代集体主义相对于传统集体主义的优越性来展开说明,并不是刻意忽略传统集体主义的积极意义或者逃避当代集体主义的缺点。
还应看到,当代集体主义观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青年人在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向上践行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人克服自身弱点、促进健康发展。集体主义对于即将担负起社会和民族责任的青年来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同以往相比,当代集体主义观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青年人规定道德戒律。这使得青年人不拘泥于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用更灵活的方式来践行个人和社会理想,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了。随着社会转型深入、家庭结构变迁、教育体制转变、经济生活模式变化,青年人身上所表现出的自立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代集体主义能使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近年有些高校倡导“集体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不同类型的青年纳入同一个集体,共同学习、交流、生活,让他们在群体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共处、对他人包容,在团队协作中解决现实境遇与智力生活中的难题,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集体发展的双赢。
四、新时期加强青年集体主义观教育的对策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这一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是主导价值观的实现机制的问题。集体主义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拓宽载体,努力提升青年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彰显时代发展主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观。首先,要引导青年坚持个人自由与集体秩序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在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应该弘扬个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潜能,另一方面要在不同利益主体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要承认每个人追求自己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同时要求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既强调主导价值观对人的被动的制约性和规范性,又强调人们在遵循和实践这种主导价值观过程中对自己的自律。其次,要引导青年坚持拥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有机统一。个人的绝对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对集体的绝对义务应该通过法律的否定性评价进行规定。在对集体的相对义务和个人享有的相对权利冲突的时候,应该根据身份、职责、情势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评价,而在一般情况下,应当以保护个人权利为优先,更大程度地促进个人发展。再次,要引导青年坚持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求我们克服现有集体的“虚幻”成分,使集体成为真实的集体。通过适当调整集体的目标、结构和运作方式,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使集体利益最大限度地成为大多数人利益的真实代表,避免在强调集体利益时虚化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要求个人以尊重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为前提,避免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纯粹利己性和反集体性。
改善集体主义观教育话语语境,促进青年集体主义意识的内化。要采用符合新时期时代特点的形式,制定切实可行、易被青年所接受的方法策略,从外化到内化地正确引导青年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坚持社会舆论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致性,使其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宣传中发挥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15]要坚持明确的社会奖惩措施。只有通过利益手段进行抑恶扬善,给予奖励和制裁,才能够完成社会责任实现的肯定性和否定性评价。这种方式直接涉及个人利益,能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这种方式是任何教化所不能替代的”。[16]要坚持有力的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功能鼓励人们做政策所倡导的事,是影响个人行为的有效措施。要坚持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约束人们自觉遵守规范,做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法律规定的行为,正确引导青年树立集体观念。
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的教育功能,引导青年实现“集体成长”。引导青年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在集体中培养,不能让个人脱离集体进行抽象的集体主义教育。这种“集体成长”的作用机制在于:一方面,集体道德舆论的监督使得善恶分明,成员能对不道德的、损人利己的行为进行鞭笞和谴责,正确的道德表彰、道德劝诫、道德批判,成为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备条件。例如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各支队伍的成员会深刻感受到来自队内的道德舆论的监督,容易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在集体的鼓励和感召下成长和锻炼,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的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成员的互相影响力。青年在“比、学、赶、帮、超”的理念引导之下,能主动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在各种学生社团中,师兄师姐的帮助辅导,成员间的友好竞争,都是青年树立集体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重视高校各类校园组织文化和团队文化建设,创造集体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校园是青年成长最重要的平台,是青年从少年走向社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各类校园文化组织和团队是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团队建设,采取适当引导宣传,能够正确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活跃校园文化,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共同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其次,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深入仔细的谈心活动,对学生错误、不道德的行为,既要严格地按章办事,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最后,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加强青年对集体的认同。比如,教师组织课外兴趣读书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高年级对低年级进行学习方法辅导,社团负责人联合组织社团联谊活动等。
作者:曾嘉坤 北大团委宣传调研部部长
责任编辑:霍晓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李大钊文集》下册。
[4]赵明:《多极世界的文化冲突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新视野》,2001年第3期。
[5]刘天喜:《不应该用传统视角理解现代集体主义》,《兰州学刊》, 2004年第4期。
[6]邹佰峰:《从个体定位看集体主义的时代演变》,《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7]赖恩明:《论传统的集体主义及其扬弃》,《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8]刘天喜、王报换:《论集体主义的现代涵义》,《攀登》,2004年第5期。
[9]邹智贤:《传统集体主义话语述评》,《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李萍、钟明华:《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熊晓红、王国银:《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
[3] 何方:《牢牢把握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炎黄春秋》,2001年第7期。
[4] 徐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当代世界》,2008年第3期。
[5] 参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三》,《人民日报》 2007-08-03 第01版。
[6] 孙金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7] 邹广文:《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求是学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