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改革开放30年北大德育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作者: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发布日期:2010-05-21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北京大学学生德育工作扎实推进、硕果累累的30年。本文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系统总结30年来北大德育工作的四方面基本经验:不同时期的德育工作思路充分体现时代性,为德育工作的开拓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不断健全完善面向未来的整体育人模式,创新发掘“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育人资源;重点指出今后亟需加强的五项工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促进基层德育工作转型,实现学术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对接,调合德育工作本地化与国际化的要求。
关键词:改革开放  德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北京大学学生德育工作扎实推进、硕果累累的30年。回顾历史,可以为后来者提供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亟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总结30年来的经验和思考,以引导面向未来的整体性分析和前瞻性判断,找准客观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的新发展、新进步。
 
 
30年来的北京大学德育工作,虽经历过暂时的困难和波折,但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懈努力。
1、百年校庆之前的20年,历经曲折发展,终于迎来阶段性繁荣局面。1978-1985年,是改革开放事业由启动到发展、逐步走向深入的阶段,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如何恢复和建设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德育工作,北大德育工作由此开始了拨乱反正、积极探索和初步建设。1986-1989年,由于国内外大小气候的不利影响多次发生学潮,高校德育工作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北大德育工作的曲折发展、维护稳定时期。1990-1998年,在经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北大德育工作从应付学潮、保持稳定转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改革建设时期,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探索和拓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不仅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全面素质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百年校庆以来的10年,抓住战略机遇,不断攀升推动科学转型。1998-2003年,在延续前一阶段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以百年校庆、“985”工程为契机,北大德育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该阶段,北大德育工作很好地解决了来自大学扩招、收费改革方面的课题,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服务工作方面取得斐然成绩。2004年下半年中央发布了16号文件,2005年初中央专门召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对北大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也大大推动北大德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大踏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大学从学习文件、培训干部、统一认识到总结传统经验,针对工作薄弱环节,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精神,制定发展规划,采取得力措施,修订完善《北京大学德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德育工作体系,科学提炼“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德育工作主题,大力加强学生工作的基础工程建设,推动工作重点迈向完成基本工作要求、提升工作整体层次、体现工作实际成果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北大德育工作在中央、北京市和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前提,始终贯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指导思路,排除各种干扰,不断开拓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党和政府信赖、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贯彻中央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不同时期的德育工作思路充分体现时代性。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切合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30年来的中国社会思潮涌动,不同阶段的核心命题和根本任务并非一成不变。只有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坚决围绕中央整体部署开展工作,大学生德育工作才能富有生命力,赢得广泛认同,取得工作实效。
1978-1985年,北大的工作重心是坚决贯彻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方针,在破除极“左”思潮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德育工作。1986-1989年,德育工作正常建设经常被学潮打断,面临许多困难。学校突出强调维护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90-1998年,我校德育工作在反思学潮的基础上转入相对稳定的建设时期,提出“确保稳定、立足改革、着眼建设、创造特色”的工作原则,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良环境,摆脱德育工作“围堵应急”的特征,为我校大规模展开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998年以来,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相继提出,“985”工程正式启动,尤其是2004年中央发布16号文件,我校德育工作进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期。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把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症结,相继开展文明修身工程、新世纪文明修身行动和“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逐步形成富有北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2004年,北大德育工作开始全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工作体系,并明确提出“四个转型”的科学发展思路,即调整重心,工作目标从“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转型;调整方式,思想教育从“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型;调整结构,工作队伍从“泛兼职化”向“职业化”转型;提高水平,整体工作从“经验事务”层次向“科学规范”层次转型。北大“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德育工作体系工作”获得2006—2007年首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创新成果奖。
(二)抓住关键支撑,完善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为德育工作的开拓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支撑。30年来,北大德育工作始终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调整完善工作机构,并相应配齐配好得力干部队伍,为工作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0年来,北大的德育工作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逐步形成分工协作、运转良好的合理布局。1979年,学校党委成立青年部,后改名为学生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1年学校行政设立学生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1984年党委学生部和行政学生处合并成立学生工作部,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1988年,本科生毕业分配工作从人事处划归学生工作部,设立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基本解决毕业分配计划与毕业教育脱节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1992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和研究。进入新世纪,北大德育工作“全员育人”的机构建制进一步形成。首先对素质教育委员会进行调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五个分会。接着于2004年开始酝酿并持续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在2005年奠定以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为核心,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青年研究中心和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为辅助,以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团委为基石的“小机关、多中心”学生工作新格局,构建了具有北大特色、体现现代化特征的新型学生工作体系。
30年来,北大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素质全面、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德育干部队伍。1980年,北大各院系均建成了由团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的三套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各院系由一名党总支书记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由此形成队伍建设的基本格局。2001年,学校启动选留优秀本科毕业生从事德育工作政策,至今每年选拔30人,大幅度壮大队伍力量。30年来,北大高度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既为干部队伍补充了一支重要辅助力量,也开辟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已形成包括本科新生党员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生党校、团校、学生助理学校、研究生骨干培训学校、学生骨干训练营等在内的培养体系。2007年,王兆国同志就北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北大具有重视干部队伍研究能力建设的优良传统。早在1987年,学生工作部就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2004年以来,研究能力建设成为北大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的特色工作。2005年初,《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创刊,同年下半年,学生工作系统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制度正式启动。这些举措有效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能力,引导他们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主动加强研究和探索。
(三)坚持教育导向,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健全完善面向未来的整体育人模式。教育和管理始终是德育工作的“左膀右臂”,前者指向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世界,后者规定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界限,二者合力实现德育工作的育人目标。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高校开始强调服务意识,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来推进德育工作。30年来,北大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不同育人手段之间的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校思想教育工作坚决贯彻党的拨乱反正的方针,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教条化的做法,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极“左”思潮中解脱出来。近年来,学校围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实际规律,除利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纪念日、国庆、“一二·九”等重要契机,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常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外,特别重视结合党和国家的最新政治要求,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因此获得2004—2005年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一等奖。目前,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国防教育、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教育活动已成为北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7月,贺国强同志对北大创新开展毕业生廉洁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是对北大思想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充分肯定。
管理工作包括众多制度化的育人手段。30年来,我校把利用管理资源规范学生行为作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彻底完成了“管制学生”向“管理育人”方向的转变。1990年,制定《北京大学学生奖惩条例》等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大大促进了管理制度的健全。近年来,主要通过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实现德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后,学校迅速修订了《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根据新的精神进一步严格学生管理。2005年底在全国率先颁布《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和学术规范条例》,进一步明确在学生考风考纪方面的具体规定。2006年底推出《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理卷宗》和《北京大学学生退学申诉处理卷宗》,2007年出版《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典型案例及处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理论化水平。
服务工作是近年来大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增长点。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经济等各方面心理压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抓实抓好德育工作的落脚点。上世纪90年代,我校德育工作进入改革和转型期,学生服务被正式纳入德育工作范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服务专业化成为北大德育工作的重要追求之一,并注意防止“为服务而服务”的倾向,强调服务工作体现育人导向。目前,北大就业工作已建立职业指导、就业服务、生涯教育、理论研究、就业管理“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心理工作已建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在内的三级工作体系,学生经济资助工作构建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常规资助为主,学生借款、临时困难补助等紧急救助措施为辅的学生资助体系。
(四)坚持贴近实际,坚持贴近生活,坚持贴近学生,创新发掘“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育人资源。包括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在内的第二课堂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在不断改革完善“两课”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是30年来北大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空气养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刚从“文革”中恢复过来的大学校园到处散发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广大学生如饥似渴地勤奋刻苦学习,读书热、演讲热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主旋律,我校适时地引导学习讨论,营造刻苦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1990年代,我校加强了具有北大特色的,既高品位又多层次,既有主旋律又有多样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举办摄影、绘画、书法展,论文竞赛、文艺晚会等。随着爱心社、山鹰社等学生社团成立,社团文化成为北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该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在“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的引领下,北大校园文化全面繁荣,形成学术讲座、科研竞赛、原创文艺等品牌工作和学生党建网站红旗在线、“一二•九”文化节、研究生国是论坛、演讲十佳等品牌项目。2007年,北大校园原创文艺工作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还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充分发掘传统手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08年,我校围绕开学、毕业和奖学金颁发等传统典礼开展的创新工作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了解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983年,我校在全国率先发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89级开始,我校每级新生都参加军训,89、90、91、92级更是参加一年的军训,通过艰苦生活的磨砺,同学们政治上更为成熟,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1992年,我校组织暑期“五百计划”,组织学生回乡进行“百点调查”、“百人献计”等大规模的实践活动。经过努力发扬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我校逐步呈现出“规模大、层次高、形式多样、辐射面广”的社会实践工作特点,每年组织许多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科技推广、文化扶贫、医疗服务、项目合作、社区宣讲、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是很早存在、近年蓬勃发展的重要社会实践形式。北大在该领域的特色和成绩都非常明显。90年亚运会、北大百年校庆和110年校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北大志愿者都给中外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2002年,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并正式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涌现出了爱心社、阳光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蒙晓燕、莫锋、刘正琛、李柳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深扎根于北大青年的心中。200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大学奥运志愿者团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蓝图,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这一新的时代要求,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研究高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一)创新手段,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与传统大学生有很大不同。信息化已经进一步对当代青年的思维模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充分利用Blog、MSN、QQ、BBS论坛、E-mail、手机短信等信息化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方面,国内高校虽然也不断呼吁,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而言,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相对有限。在虚拟世界中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突破所在。
(二)突破局限,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高校德育涵盖了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青年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有其自成体系的理论架构和内在规律。30年来,高校德育工作者紧密结合国际环境变化、国家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摸索工作规律,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理论创新。但总体而言,高校德育工作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经验总结、问题描述、工作思考的层面,还不能熟练运用现代研究手段来分析问题,距离规范的现代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开拓思路,促进基层德育工作转型。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持续创新的关键在于着力激发基层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由学校领导机制、部门协调体系和基层实施平台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有机整体中,院系基层扮演着直接面对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管理服务学生的关键角色,是全员育人工作格局的支撑点和生长点。今后工作中,要积极顺应新形势下德育措施人性化、途径多样化、手段信息化和工作规范化的客观发展趋势,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工作体系,以基层工作创新带动整体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四)完善机制,实现学术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对接。高校育人工作主要由学术教育和德育工作两部分组成。实际情况是,二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脱节,两套系统各有工作上的偏重,往往各执智育或德育之一端,在育人理念上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综观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可以说,实现学术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整合,还是一项有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认真的探索。
(五)开阔视野,调合德育工作本地化与国际化的要求。当前,国际化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无论是从德育目标的角度,还是从配合高校核心工作的角度,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国际化的现实挑战和要求。可以预见的是,国际化将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生重大变迁。德育工作需要从机构调整、队伍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个层面主动应对这一变化,从而抓住这一历史性契机,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开创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全面涵盖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事务性工作,更是一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事业。有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积累、人才积累和经验积累,高校德育工作一定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指引下,充分利用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杨俊峰